当心公司被“延续”(3)
有哪家公司不希望长大?全球最赚钱的汽车公司之一,也是那个总是喜欢依靠供小于求规律来谋取利润的日本公司:本田汽车公司(HondaMotor)被称为汽车业的彼得·潘(PeterPan)─拒绝长大的公司。该公司坚持认为“小而美”,其独立行事、快速行动、大胆的全球战略、可持续资源开发等战略都一直很有效果。但是,谁能说本田不是一家喜欢长大的公司呢?1948年从一家摩托车制造公司开始,短短数十年后,它成为全球第七大汽车公司,也是最赢利的汽车公司之一,在日本占有15%的市场份额,超过日产(Nissan),仅次于丰田(Toyota)。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它为什么迅速扩张到北美?北美市场创造了该公司2/3的利润,在那里本田建立了5家汽车厂,并且现在它正在对“三大”汽车公司的最后堡垒─轻型卡车市场发起进攻。另外,它还在做一些别人看不懂的扩张:本田公司花费16年时间和数亿美元资金开发了一个4英尺高被称做Asimo的机器人,能够攀登楼梯、握手,还曾经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摇铃开市,谁敢保证它不会借此扩张到机器人领域呢?日本在此方面向来都处于垄断地位。本田公司还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商务机,目标是制造像本田汽车那样出色的商务机,谁敢保证它不会借此扩张到飞机制造领域呢?无论是制造飞机还是制造机器人,都会产生一个更大的本田公司。当然,本田公司不愿意采取合并的方式长大,即使在1998年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交易之后,许多大汽车公司希望与本田公司合并或者结盟,它也不为所动。是它不想长大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本田吸取了与RoverGroup合作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不幸夭折的教训,一直在避免与其他公司结盟。谁也不要再试图否认“本田是一家大公司”的结论,不然它随时可能在某一天突然侵入你的领地,或者干脆把你收购掉。谁不想长得更大呢?华尔街想把巨型企业拆分成许多小公司的同时,制药业则反其道而行之。辉瑞公司花费600亿美元并购法玛西亚的交易会产生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这个制药公司年收入将超过480亿美元,产生90多亿美元的净利润。两年前吞并沃纳-兰博特公司(Warner-Lambert)的辉瑞公司,将会比与它最接近的对手科尔尼公司(GlaxoSmithKline)的规模大50%。关注一下中国公司的“长大**”吧,联华超市、比亚迪、国美电器、好孩子集团、均瑶集团……哪一个不希望变得更大?“我们必须一边跑步,一边学习走路。”联华超市董事长王宗南一年前说这话时,主要是说他必须带领联华超市疯狂地长大,理由很简单,只要大了,就有抵抗力!结果呢?他在1997年就实现了目标:中国最大的零售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超过140亿元。但是,上海政府的“长大**”更加强烈,政府觉得联华还是不够大,所以在不久前,政府主持合并了上海的数家零售公司,其中包括联华超市。好孩子集团则是一步一步长大的公司,靠生产儿童车,它成为全球最大的童车制造公司之一,去年收入接近2亿美元,并且占据美国1/3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则超过80%,接近垄断了。但是,好孩子集团认为保持领先地位的方法很简单:继续长大!2002年,好孩子公司开始实施其野心勃勃的长大计划─建立连锁零售商店,增加产品系列,建立网络管理系统,首次公开上市。创始人宋正华说:“我们很想创立一家世界水平的大公司,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眼下,这个公司正以30%的长大速度前进。其他着重于把公司变得更大的中国公司还有很多,对这些公司来说,大就是战略!大就是竞争优势!格兰仕公司正保持着353%的增长速度,它从制造鹅毛掸子开始,现在已经持续6年保持全球最大微波炉制造商的地位,占中国市场70%和全球市场40%的份额。如今,公司已经扩张到空调领域,收入长大到超过100亿元规模。均瑶集团早就不想只做一家大的乳业公司,而是收购航空公司,收购机场,扩张到航空运输领域。国美电器公司从卖黑白电视机开始,现在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零售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但是现在它正进入地产业,并且计划生产自己品牌的家电产品。比亚迪公司自1995年从250万元起步,保持每年70%以上的增长速度,现在则是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制造商,去年营业收入超过23亿元,净利润6亿元。但是它希望做得更大,计划动用2亿港元收购秦川汽车,制造自己的锂电动汽车。也许不久后,它就是全球最大的锂电动汽车公司了。哪个公司愿意“延续经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