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舞蹈(1)
不断长大的公司令人羡慕。
1870年,第一家通用银行德意志银行的创立人格奥尔格·西门子希望“通过工业发展运用企业家的资金来统一仍然处于农业化的分裂德国”
,理想多么宏大!
自它创立后的20年间,德意志银行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金融机构,直到今天仍然保持这个地位,其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通货膨胀、希特勒统治的考验。
19世纪70年代起步的三菱公司根据明确的“长大经营理论”
创立起来,10年内它就成了正在崛起的日本领袖企业,20年内就成为首批真正跨国经营的公司之一。
但是,总会有管理者对大公司怀有恐惧,担心大公司会有复杂的官僚主义和决策的错误,是“笨重的大象。
比如,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的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简直就是“GDP公司”
(公司业绩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ABB公司,拥有5000个利润中心,遍布一系列业务领域,仅电源变压器业务,就有30多个部门。
这些公司管理起来太复杂了。
比如,招商局公司认为自己管理的资产过于庞大,超过1000亿港元,它聘请麦肯锡公司做战略咨询,把公司的业务重新规划成4块。
当然,集中优势资源会有利于一家公司延续下去。
但是,许多管理者认为过去公司之所以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太大了。
这也是为什么业界一直倡导“小而美”
的原因,早在1984年《追求卓越》一书中就在组织理论中提到“精简”
的妙处。
近几年,许多长大很快的公司增长放缓,甚至倒退,有管理者就认为是公司太大的原因。
思科公司曾经计划保持每年40%的长大速度,到2005年收入超过1100亿美元,也就是说用20年时间完成通用电气公司107年的长大任务。
新经济衰退后,公司的业务开始受到影响,并且停止了增长。
戴尔、康柏、英特尔公司等也慢了下来。
微软公司的收入增长率由1996年的46%逐步下降到了2000年的16%。
IBM公司在80年代就希望数年内长大到收入1000亿美元的公司,至今它仍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的确如此,让一家营业额为300亿美元的公司以每年40%的速度发展,要比让一家营业额只有3000万美元的公司以同样的速度发展棘手得多。
这并不能说明,大公司就是行动迟缓,而是因为管理者没有把大公司调整成一头能够跳舞的大象。
沃尔玛公司用50年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所以每年它必须飞快长大:从每年销售收入的增长看,1991年为400亿美元,1993年为673亿美元,1995年为936亿美元,2001年为2000亿美元……谁能说它不会长大到4000亿美元?问题是已经足够大的沃尔玛公司是笨重的吗?或者说沃尔玛不美?事实上,全球没有几家公司像沃尔玛那样行动灵敏,它的供应链和信息系统比只有一家商店的小公司还要灵活,任何一项新措施或者任何一笔浪费都可以飞快地被统计出来,它不就是一头跳舞的大象吗?沃尔玛己经拥有2400多家连锁商店,但是这个数目每月都在增加,它仍然要保持“长大经营”
理念。
大公司也有更敢于冒险的,亨利·福特(HenryFord)就是凭借这一战略掀起汽车业革命的,他通过创造流水线,能够更快、更多、更便宜地生产大众汽车。
英特尔前任CEO(现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yGrove)说道:“规模就是战略”
当70年代的日本公司在政府扶持下,迅速在存储器芯片领域击败英特尔时,这家公司没有死死防守,而是果断而勇敢地放弃记忆芯片,迅速转到微处理器芯片领域,紧接着就赶上了个人电脑的兴起,公司取得巨大成功。
如今电脑业日渐不景气,英特尔公司果断地冒险,进入通信领域,并且取得了同样的成功,这些成功使它变得更大,更不容易被打败。
大公司“集群运营”
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大公司才能更容易站到“大公司阵营”
去。
台湾有三家公司值得尊敬:它们是宏电脑、巨大机械(全球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生产“捷安特”
自行车)、鸿海仪器,它们都是从代工而快速长大的公司,现在它们都站在“大公司阵营”
之中。
鸿海公司创立于1974年,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80年代,随着PC工业的起飞,黑白电视衰退,鸿海公司很快切进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并且成为连接器霸主。
正是因为它是一家最大的代工公司,它才会不断寻找到更大的客户,这包括索尼、惠普、英特尔、戴尔、思科、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而且“大公司”
的地位是许多公司把新的业务信任地交付给它的主要原因。
这些大客户甚至会认为:鸿海公司是最大的代工商,所以它应该什么都能生产。
因此,它才有机会成为索尼公司游戏机产品的惟一供应商。
IBM公司的前任CEO郭士纳几乎就是IBM公司的“救星”
,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大象跳舞!
他很反对小而美的说法,认为那是无稽之谈。
他说:“如果大象能够跳舞,那么蚂蚁就必须离开舞台”
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IBM曾认为自己的大型主机将意味着未来计算机事业,随后当这种以中央工作站和大型主机为基础的信息体系似乎确实产生时,突然间有两个年轻人拿出了他们的首台个人电脑。
每一个计算机制造商都认为这种个人电脑是荒谬的:它没有记忆体,没有数据库,没有速度,或者说没有成功所需的计算能力。
所有计算机制造商都认为个人电脑必定会失败—这个结论正是数年前施乐公司所得出的,当时该公司的研究小组实际上已经造出了首台个人电脑。
然而,从“苹果”
电脑开始,个人电脑就不断壮大了。
在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大公司在面对这类意料之外的事情时,总是拒绝接受。
“这只是一种愚蠢的小玩意,3年之内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蔡司公司(Zeiss)总裁1888年见到柯达公司的勃朗尼照相机时这样说道,当时这家德国公司是世界摄影市场上的老大,正如IBM公司在一个世纪后的计算机商场上一样。
大多数大型主机制造商对个人电脑的反应也差不多:尤尼瓦克(Univac)公司、宝丽来公司、NCR公司、西门子公司、日立公司、富士公司等。
IBM公司是大型机的霸主,它自然可以视之不见,然而IBM却立刻把个人电脑作为新的现实接受下来。
几乎是一夜之间,公司立即成立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互相竞争的开发小组,从事设计甚至更为简单的个人电脑。
两年后,IBM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并由它来制定工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