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对教育的严峻挑战
不知不觉,四年级了。我们寿光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如人的成长一样快,曾经封闭和停滞的东西一夜之间苏醒了过来。蔬菜大棚在这里悄然兴起。这个秋天来临的时候,听到父母的谈话,我却感到了一丝苦涩。“咱也得弄几根竹竿架起来,掇个温室,要不从哪儿弄点钱哪。”父亲蹙着眉,声音低沉地说。别人家的日子都红火起来了,争着翻盖新房,可我们家的日子却是“越过越倒灭”,这话是三姐后来说的。三姐仅长我三岁,可真有个姐姐样儿,从小就哄着我玩耍。为了照看我,三姐还晚了一年上学。长大以后,更是三姐在支撑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家,供我上学和发展。我能走到今天,首先应该感谢她。成长路上,我遇到了很多不幸和坎坷,然而我最幸运的是今生有一个好姐姐。之后很多年,我家一直住着那两间低矮阴暗的平房。这还是父亲顶门立户的第一所房子呢,住了有二三十年吧。虽然现在这所房子扒掉也已好几年了,可它留给我的印象深极了,少儿的我就是伴着那所房子成长的,这是人生的第一印象呀。相信父母和我们姐弟能忆起属于那所老房子的所有时光,有时候出现在我梦中的家的场景,总是那座老房子。父亲已经病休在家了,他当兵和工作时累出了腰腿病。其实这不是病休的惟一原因,因为家里的农活也离不开他呀。我小时候被母亲搂在被窝里,天还黑着呢,父亲就从炕上起身到村后的水房挑水,直到把水瓮给灌得满满的,才赶去上班。我上三年级时村镇就都通上自来水了。我们姐弟三个上学都需要钱哪,还得拿那么重的集资,父亲之外我们都是农业户口。本来也有几次父亲能把全家带出去即“农转非”的机会,那样还能分到单位的房子,可惜临了都功亏一篑。村干部平时什么事都不管,就知道缴集资的时候在大喇叭里喊,点名道姓地叫没缴的户赶快送钱去。当喇叭里喊出父亲的名字,再看看父亲一筹莫展的样子,当母亲只能出去借钱交集资的时候,我在心里真是恨透了这些当官的。瞧瞧各村的支书大人,可以无偿使用学生劳力给他们家干活,这比用童工还黑呢。前几天,我们全班去给村支书自家田里掰棒子,我们这些小学生用地排车把棒子运到他家院子里,进屋洗手时见人家早就吹上名牌落地扇了,那可是村里绝无仅有的呀。村支部的办公电话也安在了他自己家里,平时用着方便。人家从来不用起早贪黑种大棚卖菜,却有普通百姓不敢奢望的好运,简直是“天上掉银子”。他们平白无故地就可以住上村里最好的房子,用上让一般人家羡慕不已的电器,有什么致富机会从来都是干部优先,比如承包村里的企业之类。我村的沙场就让支书家给包了,卖沙的钱都哪儿去了,那可是国土资源和集体资产流失呀。弄到后来,不但他家的宅基地比旁人家都大出好几号,还给孩子买上了价值十几万的小轿车到处开着闲逛,也都没人管管。真的不知道他们的钱是从哪儿来的。不用担心会出事,整天挥霍公款吃吃喝喝就万事大吉了。比如镇上土管所先头还放话:“不论是谁家,多占了宅基地都要一罚到底!”可到村支书家的时候,还没测量呢就立马打道回府了。那话难道只是对平头百姓说的?有位乡人从海外归来,村支书便赶去大献殷勤,而当年人家落魄时,村支书曾一脚将人家踹到河湾里。可这样的村支书居然能够一当二十余年。后来我有位同学是镇委书记的儿子,竟然屡屡偷班上同学的钱物,可见其父是个什么官。正是家里的物欲横流,礼品堆积如山,激发了他的物质野心,此乃另一种潜能啊。这些社会现实远比书本更有说服力。要想改变教育,同时得改造现实。这是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严峻挑战。当社会和生活教给孩子的和学校里完全不一样,甚至互相矛盾,那么学校教育就变得软弱无力,在社会实践面前不堪一击,教出来的道德防线会很快土崩瓦解。教育必须直面现实、回归现实。我们全家主要就靠父亲那几百块钱工资,可过到了啥光景。毕竟年岁和身体不饶人哪,父亲已经46岁了,还有病在身,真得像别人那样去种大棚?腰腿病是最怕温室里那种潮湿闷热的环境呀。可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姐弟,父亲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即使父亲拼了命去干,也比不了人家那些整劳力啊。等到冬天,我家田里的两个小温室也种上了黄瓜。盼着它能让我家的日子好过些吧。及至我上了中学,家里的光景依然惨淡。初三了,我的后桌是晓桐和晓英,她俩是一个村的,排定桌次,她俩手牵着手,很要好的样子。晓桐长得特别漂亮,堪称我们的校花了。这次是重新分班,初二时我和晓桐也在一个班,只是座位隔得较远,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初三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还有早晚自习,早上不到五点就要起床。对于我们占大多数的通校生来说,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上了初三,我才算理解了大姐当年的处境。虽然如此,可时间利用得并不高效,一天设了十余节课,有些纯属形同虚设。我们学累了,就相互交谈,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神经。只要身后的晓桐拍拍我的右肩头,我就回过头去,和她说说话。这几年我的学习成绩总是保持班里前两名,和另一位女生轮流坐庄,占据榜首的位置。我也一直是学校的“重点人物”,是同学们眼中的“骄子”,深得他们羡慕。这种畸形的学校教育中,分数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地位尊卑和心理评价。没有一个平等的环境,就没有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我不喜欢像有些“学习尖子”那样埋头苦读,我更喜欢玩,更喜欢轻轻松松地学。所以也就不太遵守纪律,尤其到了初三,经常迟到,耽误了跑早操,没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狠训。晓桐都跟我说:“凤亮你也算屡教不改的了。”可她还是喜欢和我说话。初一时我们不在一个班,就聊了好多那时候有关老师的事,哪个老师都难免出点笑话,引得我俩轻笑不止。比如我的一位地理老师,第一堂课大讲学《地理》的好处,正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兴板书却写成了“秀子不出门”。我爱买书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多亏旧书便宜。晓桐常向我借着看,有时还要我给她讲里面的故事。我看了本写中学生的小说,有一个情节是这个女孩在讲解给父亲题为“吻”的画作,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晓桐的脸上出现了红晕。我买了本练太极拳的书,还真想课余时间好好练来着,可惜功课太紧了。晓桐问起我的生日,我说:“是六月廿四,和关老爷一个日子。民间还真是这一天给关公过生日呢。”说得她和同桌晓英都笑了。我回过头来,却又听见晓桐语调有些激动地对同桌说:“他的生日是六月廿四,我的生日是五月廿七呀。”我听出来了,她是想说,我们的生日很相近且相通。我又回过头去,“原来我们的生日差不多呀。”晓桐微红着脸笑笑,反问:“你的耳朵怎么这么好使?”我说:“练太极拳可以耳聪目明呀。”我就开始大谈练太极拳的好处,末了才说:“我还没练呢。”一下子,她俩就全笑起来了。我看到,晓桐的笑容很灿烂。收住笑,晓桐说:“凤亮现在变得活泼可爱了。”这天的自习课,晓桐又拍拍我的肩,我回头见她手里拿着个练习本,上面写了一些词,有点莫名其妙。“我写了十几个电视剧的名字,我想请教你这个大作家,看看哪一部好,哪一部孬。”晓桐的嘴角带着纯真的微笑。一看这些名字,我的脸上就有些发烧,只局促地点点头,“哦,都很好,都很好。”便意犹未尽地马上回过头去。身后的晓桐肯定被我闹愣了。因为晓桐,我也许会格外记住十四岁这年的秋天。课上不许回头,但那时候我的“回头率”可能是创了纪录。互动留言:本段前后两部分的色调明暗对比,却是再真实不过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轨迹。教育真的无处不在,社会环境越发恶劣,教育还会成功吗?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成败是互为因果的。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谁又能忽视它的挑战呢。人生最忘不掉的,是那些不老的童年记忆,还有懵懂的少年心事。并没有什么该不该,对与错。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原貌与成长的自然。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时光的飞逝而到来。师长和孩子,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而已,面对孩子的今天,请先不要忘记自己的昨天。这样才具备了沟通和引导的基础。也许不该称呼或者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是相互的,成长是互动的,这才会有实质的平等。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和敏感起来了,无论旁观者持何态度,请先给予孩子人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