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史话
作者:徐江流行能毁一个词,也能凸显一个词。“情书”大概属于后一种情形。因为那部日本同名电影的存在,这个词忽然在人们心中异样了起来,好象真的不像它字面所显示的那么平常。“情书”本来就不平常。无论作为名词它多么司空见惯,一旦它和某个具体的人对幸福的向往结合起来,那显然就是意义重大的一桩事了。千百年都是这样。一直到电话被普及,以及电子邮件的流行。不知道现在学校里谈恋爱的还递不递字条儿?在过去,那可是最简捷最直接表达爱意的情书。当然也最有风险:不是有好多小说把女主人公的少年写成收到了字条儿便举手交老师的小木头女生吗?木头归木头,可那情节逻辑上倒是可信的,二十来年前的少年,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程式化多了,电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消解也远没有现在那么大。互递字条儿、进而约会的男女学生,其担惊受怕和从中感受到的刺激,当无异于莎士比亚写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幽会时的体验。当然情书并不都是字条儿。长篇大论的求爱信、情人间互通的信,有时甚至年轻夫妇间的通信,都能被统括进“情书”这两个字。我有个老朋友,娶媳妇就是从写长达若干页的情书开始的,据说特文采飞扬,可惜人家俩口子不愿让我瞧他们当初的美好信物。还有一对朋友,老婆倒是把老公的情书一封不差地保留着,可后来她开发出了一个新用途:每到俩人恶吵、僵持局面难以打破的时候,她就随便翻出一封情书高声朗读,男的立马便没了脾气,还捂着耳朵叹气:“太肉麻,真他妈肉麻。”老婆乘胜追击:“肉麻?这可是你当初自己写的。”不过我估计,今天的女孩将来混成妇女,再用上面这招就不灵了。因为那种古典情书所特有的“过头话”现在一多半都被她们消耗在电话和网上聊天的过程里了。即便你把两人的电子邮件都存盘,数量上仍会差不少。情书这东西,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做老公的如果当初话太简单,跟海明威写小说似的,老婆们肯定抓起话把儿来就费力。但电话、网上对谈的同步沟通效果,对情侣们而言肯定又比情书强得多。即时的东西过瘾,过瘾的东西却不一定能永存。换句俗话就是:好事哪能都归了你?于人于时代,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