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停留在嘴上的风暴(1)

创新,停留在嘴上的风暴(1)

“我现在在写硕士论文,写了一万多字,还要拼两万多字!”“是呀,我的一位师兄,博士论文居然写了25万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绝对通过。”两个研究生日常交流的背后是一条高校通行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至少3万字,博士学位论文要求至少10万字。而“有数量才有质量”,是这一“政策”出台的指导思想。的确是让人啼笑皆非的规定。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分量,但分量不是由字数决定的。况且为什么是要3万字、10万字呢?科学的根据何在?为了达到论文字数规模,有一些学生便开始拼凑。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期望通过教育思想讨论为高等教育号脉开方。客观地说,教育思想讨论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好的观念。可是,一些思想要么由于“现实条件”所限难以实现,要么不符合某些“流行概念”而被枪毙。与此同时,对另一些“入时”的观念,无视其因其具有的轰动效应而合理性地实行起来,论文的字数要求,便是其中的一项。类似的,还有不少。一篇最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的论文,要不是其博士生导师据理力争,认为其极具创新性,早就被系答辩委员会“否决”而胎死腹中了。答辩委员会究竟怎么了?原来这所高校制定了一项针对博士毕业论文的政策,即“创新性一票否决制”,如果答辩委员会中有一个专家认为某一论文不具备创新性,该论文的答辩将不予通过。“创新性一票否决”政策三年实行下来,虽然有近十位学生没有按期拿到博士学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博士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从而提高了博士生教学质量,可是针对这一政策,人们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为“创新性一票否决”,那么除了个别被否决的论文,其他的都应该具有创新性,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整个国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何还这样少呢?因此,要真正做到“一票否决”是不可能的。还有人认为对于创新的东西,由于其不随大流,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抨击而非一致好评,科学界这样的事例有不少,现在却来个“一票否决”,真正有创新的论文要通过这一关反而很难,否决的也许恰恰是“创新性”。为此,一些博士生在选择题目时就十分慎重,不希望自己的论文太出格而招致大家的非难。其实,既然目的都是对博士生论文质量提出严格要求,为何一定要套用时髦的“一票否决”呢?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为了减少选题的失败而回避风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新人的原始性创新往往被一票否决。”①(①《原始性创新不能被“一票否决”》,徐彬,《科学时报》,2002年3月11日。)与之类似的还有被广泛引用的“师德一票否决制”,按照当前的情况,如果真“一票否决”起来,不知有多少教师会被否决执教资格,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任何因为师德不过关而被否决的,除非这位教师犯了法违了纪。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成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查阅各学校的办学宗旨,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不仅有大学,还有高职高专;不仅针对博士生还针对硕士生、本科生。这当然是很有战略眼光。可除了“眼光”,人们看不到更多的实质改变。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周期安排很长,要两年半甚至三年,课程安排也太多,有的学生要学一年半甚至两年的课程,由于导师精力以及其他诸多原因,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接触研究活动很少,其研究能力也就可以想象。在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过渡性质,有的强调课程学习,修完一定的课程就可拿到学位;有的强调研究能力,需要撰写一定质量的论文。各种方式都有他们的优点。我们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需要走自己的路,当前首先必须减少课程,增加研究生接触研究活动的机会。实际上,高职高专学生教育应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他们知道如何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就可以了;本科生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他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硕士研究生重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他们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研究;博士研究生则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他们才是理论创新的主力军。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上一章下一章

创新,停留在嘴上的风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