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和体重一起缩水(1)

含金量和体重一起缩水(1)

当然,经济因素只是导引人才流动的一方面因素,真正吸引人才的,应该是对教育科研事业的神圣向往。但令人失望的是,高校已经不纯洁,学术已经不神圣,教授已经难以凝聚大家崇敬的目光。“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这句刺耳的话与“深圳的大街上倒下一面墙,砸伤十个人,其中九人是董事长,一人是总经理”一样流行。随便登录中国任何一所重点高校的网站,每个学校都有四五百名正教授、七八百名副教授。资料显示,台湾大学学生4万多名,正副教授加在一起是1000多名;**学生2万名,正副教授近1400名;北京大学学生1万多名,正副教授达到2000多名。很多人难以理解这样的“矛盾”表述:我国高校扩招,学生增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待遇普遍不高,教师职业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大学校园里人浮于事的现象比比皆是,工作效率低下;教授很多,可是从1998~2000年三年间,以不区分第一作者和合作者进行统计,北京大学总计在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南京大学发表3篇,中国科技大学发表4篇,复旦大学发表3篇,浙江大学发表1篇,清华大学发表零篇。2002年度我国科学家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4篇,在Nature发表论文6篇。而哈佛大学2001年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共65篇。①但即使如此,教授们仍然认为给他们定的指标太高、压力太大……简单地想一想,师资力量不足,应该是高效率运转;学生缴费上学,老师们又是以较少的人数完成工作,他们应该获得超额的报酬;师资力量不足,大家都忙不过来,又怎么可能人浮于事呢?说我们的师资不足,可为何教授又那么多呢?教授们不上本科生的课,精力应该投入科研和带研究生之中,怎么又会出不了论文,还感到压力巨大呢?……确实十分“矛盾”。①《将我国名牌大学纳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核心》,刘念才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2年2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抛开对大学财政收入来源的分析,人们忽视的第一个问题是,“师资”指的是专任教师,也就是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上课的教师。与这支队伍相对应,高校还有一支庞大的行政管理队伍。一所高校每年为教师加薪的开销是几千万,但教师的收入并不高,因为还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一起来分这块“蛋糕”。在以后的文章中,将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其次,没有仔细分析教师的工作状态。在师资力量不足情况下的教学与科研,大致有五种可能的推论:一是我国教师的水平特别高,把教学、科研任务完成得很好;二是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科研任务完成得好;三是科研任务完成得不好,教学任务完成得好;四是教学、科研都没完成好,结果身体累垮了;五是反正什么也搞不好,收入也不高,不如到校外捞点实惠。从感觉上看,第四种、第五种推论更接近现实。教师们要么疲于应付指导学生、完成科研工作量(这种应付是“短线”的,教师们必须时刻想着出成果,接受检查。因为学校给他们的目标与任务,是一年一定或两年一定的。“时间紧迫”让他们为成果的诞生忧心如焚),要么占着学校的岗位,努力在校外耕耘。学校给了自己可靠的社会保障,给了身份地位,校外则赚了实惠,因为教授头衔并非“一钱不值”,在社会上,名牌大学的教授还是很有些说服力的。一位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老师说,他留在学校,也就希望三五年内混上个教授、副教授,以此提高身价到社会上去发展,如果连教授也混不上就离开学校,岂不太差。当前高等学府的学术风气不容乐观。从教师队伍整体面貌上看,讲经济利益、现实待遇的多了,讲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少了,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没有多少“含金量(即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中,或者忙于兼职挣钱,自然也就没有余力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从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个体看,学术研究人员的团结合作少了,“个体户”研究和“作坊式”研究多了。而对硕士生乃至博士生而言,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本就不高,加上导师的“言传身教”,在校期间即到社会上打工赚钱的不在少数。这怪谁?在这里我们先来看看青年教师在高校里的境遇。中我们将进一步向你展示大学的学术研究状态。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造力生命周期。年轻时精力旺盛,有着十分强烈的创造热情,而且,在教学上、学术上也可承受更大的压力。但是,此时的青年教师得不到支持,他们拿不到什么课题,也没有什么可被自己支配的资源,在整个教师体系里,他们收入最低,整天面对的是生活的压力。在这种生存状态下青年教师怎能不优先考虑经济利益、现实待遇?让他们安心投入教学、科研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往往正是在理想与现实间苦苦挣扎的他们承担着最多的教学任务,因为教授们的实际教学工作量很少,而且,也是他们在完成以教授名义承接下来的科研课题。“拿这点钱,还卡人家干啥?”也许正是考虑到年轻教师的这种处境,因此高校往往在晋升职称职务时,更看重年限和基本学历,只要达到足够的年限,有一定的学历支撑,有几篇像样的论文,你就可以晋升到下一个职称。而到了下一个职称,你终于累积了一定的资历,也就可以拥有一定的资源,可是这时你早已习惯了不认真做学问。该做学问,想做学问却又苦于资源匮乏的是那些与当年的你一样的年轻人。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我们的学术要上水平,除非出现奇迹。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上一章下一章

含金量和体重一起缩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