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和体重一起缩水(2)
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年轻人更多的资源?为什么就不能将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转变为学术压力?如果我们给予青年教师相对的高薪(还不是绝对),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考核要求,提高晋升副教授、教授的难度,让他们利用这段时间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打下扎实的科学研究功底,多出成果,这绝对是会受到年轻人欢迎的举措。而一旦被晋升为学校的教授,他们就更不应该再面对各种指标考核带来的激烈的生存压力,在完成岗位任务之余,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思考。三是教授的水准往往被“抽象化”了,其实并非所有教授都具备同样的水准。我国高校中晋升教授的标准,绝非均如前文中老金那般难以企及。老金是走错了方向,没有投大学之所好。这几年的高校,晋升教授的难度有所增加,可是,你只要摸准门道,拿到教授职称也可谓易如反掌。博士毕业两年、博士后出站,除非意外,你肯定是副教授;副教授期间你发表了若干篇论文、搞了几项课题,说不定会破格晋升教授;眼看你58岁还没有评上教授,学校会给你来个“资格教授”或者“名片教授”,享受资格不享受待遇也风风光光的。某高校一教师在评上副教授一年后马上晋升教授,原因是他一年发表了大大小小28篇论文,虽然校外评审专家质疑其论文“无异于剪刀加糨糊”,并认为其不具备教授水平,可学校依然将其列为努力耕耘的典型。教授的“准入门槛”低以及评判指标偏离学术轨道,这直接导致教授队伍的庞大和低水平发展,也导致“教授”称号严重贬值。有专家认为,国内所有高校教授的平均水平低于讲师应该达到的水平。在国外,一名讲师,就有自己的课题研究,就可以带博士生,这是普遍现象。可是,国内的教授现在有不少都尚未具备这种能力,搞研究也是跟在某一个课题组里浅尝辄止。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