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源,你就是老大”(3)

“有资源,你就是老大”(3)

在很多高校,获得基金项目,有时是重点基金、重大基金,绝对是一项很硬的晋升职务职称的条件。某某人获得国家基金,哪怕研究工作没开始,研究成果没出现,就已经被列为了典型。这里的潜规则是把资助科研活动的基金,看作了荣誉或者奖励,而若干年后,基金项目的成果如何,有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往往没人再关心。大家的思路是:获得基金,就等于获得成果,获得成果就等于提升自身地位;而地位的提升就等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事实上,获得基金项目,获得资助、投资,那只是科研的“起点”,远不是成绩与功劳。获得基金,不意味着就能取得成果,基金项目成为评审某人成就的行为是十分可笑的。这段时间获得重点投资,不意味着就一直能获得投资,没有效益的投资项目,终将被无情地取消。多年与高校教师打交道的一位企业老总说:“今天的高校已经变了,有的教师变化的幅度连我们也不敢想象。他们从‘象牙塔’走向另一个极端。与我接触的教师中,有多位在承担国家科学基金课题。他们申请时很积极,可做的时候却极马虎,我问他们到时交不出‘货’,用课题经费买的笔记本电脑等东西不是要交出去吗?他们说,这是免费的午餐,拿到了学校表扬你,既有钱又有地位,今后不可能交不了差,即使万一没有成果,把旧的电脑交回去不就结了。他们还说,对于你的课题,我们就不一样了,不敢有丝毫怠慢,我们要把成果交到你手上。达到你的要求,全额付款;达不到要求,随你怎么办!”面对此景,如果你还把“书呆子”的帽子扣在今天的大学教授们身上,那显然是犯了“刻舟求剑”式的错误。在大学校园里,有人甚至开始怀念“书呆子”遍天下的年代。而随着这股呆气被商气、官气甚至匪气所取代,最后一块学术净土正在逐渐沦丧,正所谓“人不务实,天诛地灭”。有媒体报道著名数学家怀尔斯9年磨一剑终于攻克了费马大定理,其间一篇论文也不曾发表。媒体的关注点在于学校对教授治学采取的宽容态度,却忽视了另一点,那就是这位教授对事业、对研究的执着,那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学术精神,在我们的教授身上,还剩下多少痕迹呢?显然,这是一种互动作用的结果。因为有了学校的宽容,教授才没有生计的担忧,才有潜心向学的经济基础,才有冒失败风险的勇气;反之,正因教授始终应该持有一种学术道德与操守,把学术追求、学术声誉视为生命,学校才会大胆地宽容。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学校之所以“崇拜”资源,除去高等教育体制不健全以及学术风气日渐堕落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确缺乏资源,正是因为高校的办学资源还十分有限,我国的科研基金还很不丰裕,学校才会将科研经费作为指标考核教授。另外,国内的基金数量还相当少,由此导致获得基金成为荣誉,如果基金数量进一步增加,那么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除了政府部门设立的基金外,国家还应通过政策导向鼓励企业、个人等民间力量参与设立科研基金,以充实基金总量,为科研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很担心这种情况出现:由于媒体对学术**问题的不断曝光而引发‘因噎废食’的后果。科研基金的运作、高校的科研管理、科研人员的科研作风等等,都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减弱科研投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北京大学校长说北大经过这几年的重点投资才刚刚脱贫,我国的其他高校就更不用说了。我国高校内部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办学资源不足引起的,有的改革措施难以实施也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办学资源做保障。比如高校年薪制已经谈过多年了,却难以实现,原因就是没有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支持。如果办学资源能够更加丰富,教授们就不必为基本的生存费用而烦恼,也就能潜心进行学术研究。”某高校政策研究室主任说。“教授的任务是出有价值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而不是去为学校寻找办学资源。增加办学资源,首先要靠政府的投资,其次是企业、校友、个人等社会力量的资助,还有就是学校自身开发办学资源,而这种事应该由学校管理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机构来做。**校长谢绳武就多次谈到,他心目中校长的理想状态是‘三跑’:跑人、跑钱,跑国外。”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上一章下一章

“有资源,你就是老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