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遭公开批判(2)
按照这个时间表,在9月18日至24日期间,《人民日报》是准备转载李、蓝文章的。邓拓这样做,当然不会是他个人的决定。而决定在《文艺报》转载的变化,则只是在24日到这个月底的时间发生的。这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9月中旬,邓拓就已接到指示,要在《人民日报》上转载此文,所以才找李、蓝谈话。另外一种可能是,**到《人民日报》社召集的会议,时间在9月中旬,而在这次会议上并没有人直接反对此文在《人民日报》转载。也许在24日至这个月的月底这段时间内,有人又提出了不同意见,所以才有了在《文艺报》转载的变化。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至于真实情况如何,还有待于新的材料的披露。
这样,文章最终交给《文艺报》来转载。
《文艺报》主编冯雪峰自然了解转载这篇文章的背景,出于对文章的重视,亲自起草了一个按语。不料,这个苦心孤诣的按语,由于**的批注,而成为《文艺报》和冯雪峰的一大罪状了。
冯雪峰的按语不足300字,但是,**在阅读时却作了5处批注。在作者署名旁批:“共青团员一个二十三岁,一个二十六岁。”在“它的作者是两个在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青年”一句旁批:“不过是小人物。”在“他试着从科学的观点对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简论》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一句“试着”两字旁画了两道竖线,并批:“不过是不成熟的试作。”在“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一句旁批:“对两个青年的缺点则决不饶过。很成熟的文章,妄加驳斥。”按语中“希望引起大家讨论,使我们对《红楼梦》这部伟大杰作有更深刻和更正确的了解”,以及“只有大家来继续深入地研究,才能使我们的了解更深刻和周密”两句,**在“更深刻和更正确的了解”和“了解更深刻和周密”旁画了两道竖线,并批:“不应该承认俞平伯的观点是正确的。不是深刻周密的问题,而是批判错误思想的问题。”
10月16日,**写下了那封著名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通信》。信中指出:
这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拦阻,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主义地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后,至今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仍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上引的信的信封上写下的要求阅读这封信的人名有28个,一类是**、周恩来、陈云、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高层领导人,一类是陆定一、张际春、习仲勋、胡乔木、陈伯达、周扬等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负责人,再就是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袁水拍、林淡秋、林枫、凯丰、田家英、林默涵、丁玲、冯雪峰、何其芳等文化界所有头面人物。
**以写信的方式,表达对某一具体事情的看法,其政治涵义当然非同寻常。而这样的阅读范围,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问题看得何等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何等之大。
细读这封信可以看出,**所表达的政治意向是非常明确的:所谓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突破口,而批判的主要目标则直接指向胡适,发动批判运动的意图也是清除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政治、哲学和文化学术领域的影响。这个大的政治背景和意图,是和他发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一脉相承的。虽然这封信当时只是在很小范围内传达,但通过间接的方式,很快就向文艺界、理论界宣布了信中的基本精神,并通过报纸宣传媒介传向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