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会学的方针(2)
但早期中国并不走这条路子,从人本主义出发,没有成长为人文的科学观,没有把人作为客观对象去研究,到“五四”时才吸收了西方的经验,引进了社会科学,所以也许可以说社会科学的根子不是在中国自己传统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为此,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联系中国实际,提倡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中国化”,根本问题就在于既要科学化,又要植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
科学发展到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把人只当客观事物来处理还不够,因为人有社会的一面,还有个人的一面,即公和私的问题。当今中国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是社会压倒个人,还是个人压倒社会。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从个人出发,因为他们认为社会是个人所组成的,是个人的集体性的共同生**,先私后公。中国传统观念一向主张公私结合,既要看到社会的力量即西方所谓看不见的手,也要看到创造这个力量的个人,因为人基本上是一个生物体,有其个性即私的一面。中庸之道主张以公控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是以公控制和改造私,使二者不发生对立,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与西方文化根本上有分歧,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能全面接受西方的一套而必须加以改造。
再如中国人讲修身,就是讲个人的社会化。一个人成为社会的成员,有了角色,就有了一定规矩的行为,要克己复礼,这礼就是规矩,调整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创造的东西,也离不开社会,是在社会中创造的,为社会所接受和流传的。联系实际看,由于有个人同社会相互结合的,所以只要公就没有了个人的积极性,只要私而没有认同的社会规范也成不了人民共同的事。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讲义和利,这也是个人与社会既结合又矛盾的反映,偏重哪一个方面都会出问题,表现在当前资源的分配问题上,两极分化不行,平均主义也不行,其中要有一个适当的度,不可走极端。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喜欢讲的“中庸之道”。
“十五大”报告中有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我国社会的定位,如“十四大”已明确指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进一步又定了点,指出了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定位和定点都清楚了,我们社会科学怎么办,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去做好。
一是要继续坚持继承“五四”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理性的实证主义的科学性。要搞清其来源,真正理解西方社会科学的历史,了解搞清西方社会为什么这样发展来的,然后批判吸收。
二是要分析当前国际的大局面,人类发展变化的大局面,从中确定中国的位置。以初级阶段论的分析,承认我们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这主要是生产力发展不够,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从这几方面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主要是靠科技的进步,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目前偏重自然科学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不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必须并重。
三是要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科学,必须切实了解中国文化基础,这就是“文化自觉”。知道为什么我们与西方走的道路不同,这并不是主张回归,而正是要取得文化前进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认识清楚了才谈得到选择和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归纳起来看,第一步要认识和理解历史,了解传统,包括西方的中国的,找出差别和差距;第二步对本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留下好的东西作为发展的基础。对外来文化要选优去劣,还要有追赶和竞争意识;第三步才是创新,开拓前进,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
从方法上讲,社会科学要到生活中去找、去总结。生活本身是多种多样的,要通过实践,反复的实践去认识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的理论都是从群众实践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要做“田野”工作,做实地调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要走在变化的前面,占领前沿阵地,即认识领域的前沿。
回过头来看,以上的话不仅针对社会学、人类学,也许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的社会实际为研究对象,服务于中国人民,以“三个有利”为选择标准,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