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历史(2)

吃的历史(2)

唐代,物质更趋丰富,盛唐时人均粮食五百多公斤,吃法讲求花样翻新,仅一种馄饨,就用二十四种馅,制成二十四种样式。许多面食种类现已失传。烹饪之法传入日本、西亚各国。唐代美食与诗歌交相辉映,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白居易的“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等就是写照。胡人食品在长安、洛阳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西域美女在长安酒店招客的情景,唐诗中亦有描绘,如李白的“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等,很动人。

宋代商业始繁荣,茶楼酒肆,勾栏瓦舍,遍及寰中。“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酒类就有五十四种,冷饮多达八十余种。窦苹所著《酒谱》,可视为酒的百科全书。小说《金瓶梅》、《水浒传》中,都可领教吃肉喝酒的场面。诗人苏东坡,既是大文豪,又是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一直惠及当今食客。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歌舞升平,不知死活。《梦粱录》所载:“名妓数十辈,皆时装炫服,巧酒争妍,凭样招邀酒客。”可视为“三陪”之先祖,以致诗人林升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以慨叹。不过,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朝廷宴请金国使臣的国宴菜单却也并不复杂,冷热菜肴及主食,七八样而已。

元代饮食,蒙汉大融合。忽思慧曾撰写《饮膳正要》,介绍了大量关于饮食、烹饪的知识,论证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但也有不少可笑的内容,如“夫妻不和,服鸳鸯一对”等。诗人贡师泰曾写《寄颜经略羊酥》,介绍美味的羊乳制品。蒙古民族对中华饮食的贡献可谓大矣,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两样。其一乃涮羊肉,行军打仗的副产品;其二是高度白酒,用蒸馏之法制造。中原一直用发酵酿制之法,度数不高,三杯成大道,一斗合自然。高度白酒的进入,令中国文人武士有了更多豪迈行为。

明代手工业作坊高度发达,《宋氏养生部》对各种食品及茶、酒、果、酱的制作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仅面制品一项,就介绍了四十多种。《红楼梦》中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到了清代,饮食文化进入鼎盛时期。“随园老人”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仅流行食品就介绍了三千三百二十六种。当时所谓“满汉全席”,可谓熔中国各民族历代烹饪精华于一炉。据说一席菜肴食品多达二百四十余种,一席分为六度,每度四十余种,绝无重名重样。要一至数天才能吃完。海参、鲍鱼、干贝、广肚之类,是明清以降海通之后才贡入的。海味,是造成清代饮食文化鼎盛的一个重要支柱。

中国烹饪手法,光火功一项就叫人眼花缭乱。蒸、煮、烧、烩、炙、煎、炒、烤、炝、煸、焗、炖、煨、煲、爆、炮、焙、炸、炙、熘、焖、扒、汆……大多数方法西餐都没有。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筷子又称箸。四川出土汉砖画三人用餐图,桌案上便摆有箸。四川大邑东汉墓出土有铜筷,长沙马王堆出土有竹筷,再往前,《史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源远流长。至于将箸称为筷子,一种说法是,用膳者多饥肠辘辘,催云“快,快,快”所致。似有一定道理。

菜系的形成,一般认为在宋代。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十二大菜系说。其中公认的为鲁、川、苏、粤四大菜系。

从周代共和元年(前841年)起至今,关于烹饪的著述从未间断过。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赡,任何国家民族都望尘莫及。

中国饮食文化的畸形表现,也是不胜枚举。下面事例可见一斑。一是取料怪诞,熊掌、猩唇、象拔、豹胎、驼峰、鹿鞭、猴脑等等。国人食熊掌等现象在《左传》、《孟子》及枚乘的《七发》中都有记述,后屡见于唐宋文人笔下。二是场面恐怖、手段骇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请客,主持厨艺的厨娘问,席有三等,上等席羊五百只,中等席羊三百只,下等席羊一百只,公子要吃哪等?冒公子答,就吃中等席吧。结果厨娘命人取三百只羊来,每只割下唇肉一斤,其余皆丢弃。想想,三百只羊没了口唇,血淋淋地乱跑乱叫,盛况乎?惨状乎?另外,清代咸丰朝重臣年羹尧,吃里脊肉的方法也很血腥,命厨子手执竹片将活猪追打,直打得猪背上的脊肉质地松绵、筋腱脱尽、纹理顺当,方才从活猪身上一刀割下。三是场面奢糜,慈禧太后一人用膳,菜肴多达数十,面前十来道为“吃菜”,其余为“看菜”,凑排场用的。无论吃菜看菜,太监均可列入伙食账,从中大捞一笔。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也不必刻意掩饰。

2003年5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彭匈随笔:会心一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彭匈随笔:会心一笑
上一章下一章

吃的历史(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