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通名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解除了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禁令,新教各教会传教使团在中国的势力得到迅速扩张。新教传教士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总结罗马天主教在华传教的成败经验,开始认识到要想真正融入中国社会,劝说人们信奉基督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为此,总部设在上海的广学会编辑秘书华立熙特意撰写了《神秘莫测的中国礼仪》一书,对晚清的穿着、仪态、人际交往、婚丧嫁娶,以及吉日良辰等做了详细的描绘,忠实记录了19世纪末的众多礼仪习俗。本文摘取该书一个章节的内容,对于西方旅行者来到中国后,拜访当地官员所应遵守的一些礼仪细节和注意事项做一番简略的介绍。
凡是来中国的西方旅行者,无论他们是传教士、商人或其他人,下船后都必须从他们本国设在中国开放口岸的领事馆里获取一个登记证明,以及允许他们到内地旅行的护照,以便在旅行时能受到当地中国官员的保护。由于这种护照是给中国人看的,所以它们必须用中文来书写。而西方人的姓名若是音译的话,必然会十分拗口,不仅让中国的百姓难以记住,而且在过关卡时,守关的中国士兵也难以辨认他们的护照。这就要求西方人最好能起一个跟自己名字发音相近的中文名字。例如著名美国传教士给自己起名为“丁韪良”,另一位美国传教士GilbertReid的中文名字为“李佳白”,而1907年来到中国的英国画家T.HodgsonLiddell则自称为“李通和”。这样,他们在跟中国人打交道时,由于起了地道的中国名字,双方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晚清的中国文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号,所以为了能更好地融入上流社会,有的传教士也有自己的名号。丁韪良的别号为“冠西”,据说这还是恭亲王得知这位美国人精通中国典籍以后亲自为他起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