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 大问题(2)
小于县城、大于村庄的小城镇,现在全流域估计2500个左右,
平均居住人口约在3000—10000人。未来的淮河流域“城
市化”是不是要把这些小城镇作为根据地?在5年以前,各地政府还
是大力倡导,全力扶持与推动,认为“镇”就是未来农村人的“城”
与“市”。似乎都能像苏南那样,通过承担大城市低级工业转移、做
层次相对较低的工业加工,即可让农民进厂房里变成工人,让公路进
村庄,让住房变楼房。即使如此,这种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进化而
来的小城镇,不可能形成大工业。随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小城镇的
手工业被廉价的大工业产品荡涤殆尽。城镇建设过高的平均成本,使
中国的小城镇只是实质上的“村镇”而非现代意义的“城镇”。进镇
的农民只是在自建或自购的住房中生活,而享受不到城镇所应带来的
生存与发展机会,享受不到城市文明与文化。各级政府领导与专家们
都已看到这一点,近两年对小城镇都保持低调。
我们采访途中拍摄的河南省固始县某乡镇。萧条与污染共存
费老就苏南之言,余音未了,投资、扶持发展小城镇已显露出根
本性失误:形不成配套,上不了档次,大大增加了各项成本,等等。
我因报道2001年世界女篮锦标赛,在明星小城镇集中的张家港市
住了很长时间。加上一位过去的老同事代表中国科学院挂职该市副市
长,对该市的小城镇做了一些了解,看到其发展,也发现其弊端。张
家港电信局局长就说:全市有七八个大镇,企业、人口都有分量,但信息化操作难度远大于城市本身。要顾及小城镇,光纤、交换设备
都得到位,就如同把张家港市城乡都建设成大市一样。成本之高,企
业化的电信部门根本无法承受;文化部门表示,小城镇文化建设与管
理效益低,投资大,目前根本没条件去做这项工作;教育、社会治安
等公众事业投资成本,都要远远大于城市。
小城镇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研究。在此,我只是探讨一下小城
镇的环境问题。
落后的淮河流域小城镇,环境之凄惨让人不入其境,很难想象。我没有做定量调查,只是以采访中见闻的一两例加以说明:
1994年仲夏,我随一位老同事去阜阳出差。当时沿淮淮北在
我印象中除蚌埠外,无“城”可言,仅有“集”。去时是晚上,地区
党、政领导请喝酒、请吃饭,糊里糊涂。第二天一早,我们要离开,
宣传部副部长王学敏,也是新华社的老朋友,要给我们送行。我们
住宿的行署招待所没有早餐,就到王部长认为不错的一家摊点先吃点。
这个早餐点在一工棚式的临街平房内,我们进去时店老板夫妇俩
正在生炉子,临时床铺的竹席上躺着一个光着身子的七八岁小男孩,
还在呼呼大睡。来客人后,老板连忙搬出尺把高的小桌子、小凳子,
让我们坐在外面。然后他从睡着的小男孩的床下拖出一个面盆,上面
栖息着一层绿头苍蝇,老板连拍带赶,才让苍蝇飞起。抄起一团发酵
过的面,开始做早点。我注意到,小男孩身子下面的竹席湿了一大片,
可能是半夜遗尿。如果判断属实,一层稀薄的竹席下面就是盛面盆。我
还沉浸在想象中,几碗名叫“撤汤”的早餐加上几块摊饼端了过来。
我实在无法下咽,推说不饿。王部长一再劝说,老板娘见状还强调说:
“里面还加了鸡汤,尝尝味好着哩!”大热天,要有隔夜鸡汤,也是
馊的。出于礼貌,我嘬了一小口,直想吐。王部长也不说什么了,自
己吃了一大碗“撤汤”和几块饼,高高兴兴和我们道别。
这是淮河流域,特别是淮河平原地区卫生状况和卫生习惯的真实
写照。这次我在周口市繁华地段一个装修档次不低的面馆里,还重温
了这一幕:菜盘子里留下不知道有多长时间的油腻和菜渣子,服务
员黑指甲直接伸入碗中的食品里。工作人员穿着鞋,一双脚像是从煤
坑里出来的。这还是地级市周口,如果到了这种人群聚集下的小城镇,
环境卫生可想而知。
利辛县还有个远近闻名的小城镇,名叫阚疃镇。距县城约10多
公里。约有上万人口,好几条长街。在淮河流域,这样的“小城镇”
算比较大的。我上世纪90年代经常路过这里。镇上有不少小作坊式
企业,在当地比较红火。有一家食品加工作坊,做一种叫“口孜鸡”
的肉制品。整鸡烹制,口味较好,一些市、县干部经常吃饭前去镇上
购买。我到镇上一些人家去过,临街人家的后面还有人家,有些地方
三进、四进住房。食品加工的污水、生活的污染物,都在离自己住房
不远的公共地带上,有时就扔在大街上。夏天,臭气四起。偶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