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迁徙与山水迷宫(5)

十一、迁徙与山水迷宫(5)

在“大斜线”与长江、黄河交叉的地方前者是宜昌、后者是郑州。一般人知道距离郑州西南大约200公里的洛水流域(实际上也就是偃师)才是上古文化密集地点,这里发掘出了疑为夏城和商城的遗址;奇怪的是,中国另外一个更早期的城址也出现在距离长江出山口宜昌西南的澧水区域。这两个上古遗址的共同地理特征是,都既在小的支流上面,同时又在山区或临近山区,并不在大平原上。这样的选择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山水,既是上古时期人们的冤家,又是他们必须依赖的命脉。在生活手段脆弱的古代,所谓“风水”是必须要预先考虑的,所以“风水”也一点都不神秘。

为佐证这些,我们可以拿中国境内古代岩画的分布来说明。岩画一般时间为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为多,下限基本上在文字出现和成熟之后,所以其时间性基本与人类避居高原、高山有一定关系。我们发现中国的岩画恰好集中在多山或高原地带: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内蒙、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多有发现,其他平原省份罕见。河南这些地方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岩画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所谓的自然地理“大斜线”约略正是今天中国东西部的分界线。众所周知中国今天东部发达、西部落后闭塞,这个现象其实揭示了另外一个问题:东部平原临海的自然条件更符合今天农业或商业社会发展,而西部高原多山地带却适合农业生活之前的文明发展。三千年河西,三千年河东!

假如来到中国南方的人群是中东的人们,那么北非的人与中东新月地带的人们面临着同样的地理条件。假如不选择走海路,绕过两河流域之后人们碰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将是印度河,然后是密密麻麻的恒河支流。请特别注意从西面的印度河文明发展到东部的恒河文明时间大约经过了3000年,这个时间的延长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为河流为患阻止了文明的畅行。假如有人在印度半岛这里向北,他们还会碰到令人绝望的喜玛拉雅高山。不过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会有许多人被迫或自愿选择了进入青藏高原,适应的人就永远留在了那里,部分人幸运地在有生之年走出了世界屋脊,来到中国的腹地四川、甘肃或青海,甚至新疆盆地;还有一部分人不能适应高原反应,他们或者留在印度半岛,或者苦练渡河技术,终于有一些人穿越缅甸的大河伊洛瓦底江①,进入云贵高原,比如佤族。

这是一条标准的与山水抗衡的道路,非常艰险,我们可以想像他们是九死一生才来到了中国境内。不过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并非是在一代或者两代之内快速游动过来的,而是经过无数代的努力才走过来的,并且不一定带着什么伟大使命,只不过为了部落或家族的生存而已。或者战争或者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原因这些人不停地流动,就这样渐渐离开他们祖先的大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猜测中国文明的另类起源:历史也疯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猜测中国文明的另类起源:历史也疯狂
上一章下一章

十一、迁徙与山水迷宫(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