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国文字来于中东(13)

十二、中国文字来于中东(13)

我简单查了一下,按照今天的字母系统,大多数今天使用的英文字母都曾经出现在甲骨文和夏朝以及半坡文字符号系统之中,这说明中国这个地方在上古期间曾经与整个世界广泛交流,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才采纳了今天的汉字系统。在中国早期文字符号中曾经出现过的字母有:A、B、C、D、E、F(f)、H(h)、I、J、K、L、M、N、O、P、r、S、T、U、V、W、X、Y、Z。这个出现的比率之高连我自己也大吃一惊。但这就是事实。

甲骨文“阜”(),与希腊文的“B”几乎一模一样。但是“阜”读“fu”而不是“bu”,这似乎让我们的联系通道受挫。不过汉字“埠”确读“bu”!“埠”当然是个形声字,这就意味着“阜”很可能是曾经读“bu”的,而现在的读音或许是错误的。另外,今天的左侧“单耳旁”(如“阶”)被认为就是从“阜”来的,实际上就是从“B”的形状来的,这解释了“阜”字与“B”字之间的某些曲折联系。古代全球范围发现大量的“B”形石,或者“B”形建筑,似乎有特殊的宗教含义。

“酉”为酒器皿,在甲骨文中有2种写法、。实际上许多甲骨文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不同写法。这也说明,在3300年前文字初创时期的不稳定性与随意性。“酉”的两个写法,第一个是中国考古中常见的酒坛,但是第二个形态是中国在同时期没有的,而这个文字我们一下子就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发现了他们。①

中国人在丧葬场所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是“奠”,它似乎是圣甲虫的痕迹,头须毕现。在古埃及信仰系统中,某一时期“圣甲虫”几乎仅次于“太阳”而存在,甚至就是“太阳”的象征,意思是“轮回”、“永生”。而“”(读shou)字更是如此,并且这个字更像是一个图画,所以不仅在汉族地区使用,在广大的其他民族地区也使用,其意义就是“吉祥”“永生”,汉族的棺材前档板用的比较多。我认为它可能与“奠”字同源。

任何其他的古埃及崇拜物似乎都能方便地在中国找到它们的痕迹,但惟有这个“圣甲虫”在中国的证据不是很多,或者说是转化为文雅的“”字了。“圣甲虫”就是中国人称呼的“屎壳郎”,这个叫法为外来语很明显,因为后两个字除了表音一点意思没有。“圣甲虫”的英语是“Scarab”,这就是中国的“屎壳郎”的音译,s-car-rab对shi-ke-lang。“圣甲虫”(Scarab)是个古埃及的特有神圣名词,类似的词汇一般在其他语中应该变化不大,这就是为什么我可以借用英语来比照的缘故。另外一个我家乡表示“生育”的词汇读“be”或者“bo”,在古埃及中发音为“beq”。我想类似的例子还可以继续寻找,因为从语言文字看中国与古埃及之间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秘密联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猜测中国文明的另类起源:历史也疯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猜测中国文明的另类起源:历史也疯狂
上一章下一章

十二、中国文字来于中东(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