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阿Q正传:中国“富豪” 香港“破财…
2008年,数以千计的大陆“富豪”在香港股票市场上遭受了巨额损失。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些“富豪”投资者绝大部分都没有衍生工具投资经验,不是金融从业人员。很多人就是仅凭跨国金融机构客户经理的一个电话,就稀里糊涂购买了推荐的产品。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银行里的钱都没有了。更有甚者,不但钱没有了,还被告知自己欠银行一大笔债。
下面是中国新闻网杨正莲的报道(摘要):
2007年6月21日,北京律师赖建平遇到了来自香港的张宁,张的身份是荷兰银行香港分行私人银行职员,赖建平一个朋友的朋友。荷兰银行是亚洲地区率先拓展境外金融服务的外商银行之一,1903年首次进入中国设立分行,曾经连续两年被《商业周刊》评选为外商银行第一名。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地点选在北京的一家酒楼。席间,张宁建议赖建平到香港进行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就是为有钱人理财,为有钱人服务的”,并声称要为赖建平担任投资顾问、承诺提供优质VIP私人银行服务、使资产增值保值,承诺“保底收益20%以上”,同时宣称,香港市场如何规范、法治,股票如何便宜、有投资价值。
张宁劝说赖建平夫妇在荷兰银行香港分行开户交易,并当场准备了一套英文文件。
“出于对朋友的朋友的信任,出于对香港法治的信心,出于对荷兰银行的信任,出于正常人通常的行为方式,我们对她的介绍、承诺深信不疑,饭后按照张宁的事先特别准备签署了全套空白文件。”赖建平说,细心的张宁在每一需要签字之处都用铅笔做上了记号,并贴上小黄条,“一百多页专业性很强的英文文件我们不懂,张宁告诉我们均为银行开户时要求的例行日常性文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签署文件过程中,张宁未向我们做过任何解释、提示。”赖建平说,凡涉及填空、选择内容之处,概由张宁事后单方面在未得到授权、未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处理,张宁将文件带回香港供银行签署。
赖建平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信任和疏忽却为日后埋下了隐患。比如,张宁帮他们在“是否为专业投资者”的选择项下选择了“是”,直接的后果就是,〖KG*6〗荷兰银行据此向赖建平销售高风险的结构产品KODA,也正是这个“赚钱有限、损失无限”的金融衍生品,使其血本无归。
赖建平并没有立即进行实际投资。2007年7月的一天,赖建平突然接到张宁的电话,“说她在北京,希望见我们,她想给我们详细讲讲港股投资问题,她还希望我带些亲戚朋友一起听听。”
“了解了解总没有坏处,投不投资无所谓。”赖建平视其为上宾,请张宁吃饭,“还叫了几个朋友听她讲课。”张宁对于港股投资价值和投资时机的介绍让赖建平开始动心了,“打折买股票,同样是10块钱的股票在香港只需要8块5,你说要不要买?”
当天张宁用三个多小时说明“打折买股票的好处、利益”,结论是:“一、短期如果股票升值超过58%则直接卖股票占优势,但是在该情况下可以很快结束合同,进行下一轮合同(可以更充分利用资金,多次获利);二、打折购买合同在股价下跌情况下提供保险;三、如果股票平稳不动时,直接购买股票有灵活性(可以随时买,不受每月限制);四、打折扣购买合同可以延缓付款(现金可以增加,至少有存款利息),资金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