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曹操之六十 烈士暮年

第六十章 曹操之六十 烈士暮年

曹操之六十烈士暮年

魏王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控制权时,因后来始终未能占据上风,便生出准备退军的念头。但汉中的地理位置,又让魏王实在割舍不下。进,已是不会有什么进展了,只能白白牺牲士卒,耗费钱粮;退,将是一个不小的遗憾,等于将自己的势力,撤出汉中,以后再想恢复,恐怕不是易事了。以前成功征服张鲁的努力,可就算是落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结局。就在这进退两难、尴尬之际,不觉说出“鸡肋”二字,并以此作为营中的口令。鸡肋,食之无肉,是指继续进攻,已毫无没有大的意义;弃之可惜,放弃了汉中,这几年的征战,就要付之东流了,白忙活了一场,实在是不忍心啊!

正在魏王无比纠结之时,主簿杨修,卖弄聪明,在魏王还没有下达撤军命令之前,竟擅作主张,让部队做好回家的准备工作。魏王得知后,异常恼火,将杨修以惑乱军心为由,一杀了之。杨修这个人,很是有才,但就是因为有才,才不懂得学会收敛,处处爱表现。表现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把自己的上级给比了下去。杨修一点也不顾及领导的感受,一直像魏王肚里的蛔虫一样,魏王所有的心思,都被杨修猜个正着。杨修也因此在军队中,颇有威望。魏王最忌恨这种人了,自己的“瞒’劲,竟瞒不过杨修,岂不令人窝火。正好,魏王借题发挥,既除去眼中的钉子,又为自己的大撤军,转移了大家的视线,多少挽回一些颜面。

再说关羽,在攻打樊城时,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一时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很多地方的在野实力,纷纷与关羽遥相呼应,使得魏王和孙权都觉得不安。魏王甚至为了避免关羽的咄咄的逼人气势,准备将许都向北迁移。这是个无奈的打算。许都的安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令魏王头痛不已。

好在司马懿与西曹属蒋济,对迁都的利害关系,做了彻底的分析,及时劝阻了魏王。魏王这次可没犯糊涂,放弃了迁都的计划。而关羽,在大红大紫之后,正如司马懿等人推测的一样,遭到了孙权的忌恨。孙权设计,拿下了掌控在关羽手下的荆州部分地区,并斩杀了关羽,终结了一位旷世英雄豪杰的传奇。

奸诈的孙权,竟将关羽的首级,作为礼物,送给魏王。理由简单:一是向魏王表功;二是嫁祸于人,让魏王承担政治后果,转移刘备的视线;三是向魏王显示东吴的军事力量。当然,孙权还假意拥戴魏王称帝。实则,孙权的用意很毒辣,正如魏王所说的,:“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孙权就是要将魏王作为烧烤,成为公众泄愤和撕扯的对象,而将自己从危险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魏王对于称帝,向来没有兴趣。现在魏王行使的权利,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权利,只不过,在名分上,还缺一张“岗位聘书”。魏王征战了几十年,善也罢,恶也罢,就是对称帝这根火线,一直以敏锐的政治灵感,保持一份高度的警觉。董卓不是有称帝的念头吗?没跋扈几年,就遭到应有的报应。袁术呢,自以为得到一方玉玺,加上“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便认为自己是顺天应时,结果没做几天皇帝,就被各地诸侯四处赶杀,落了个吐血而亡的下场。阙宣、张举、许昌等人,更是一闪而过,空落个大逆不道的名声。

其实,在魏王迁都许都时,当时的太史令王立,就预言:“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魏王听到后,立即让人传话,让王立不要多说。这种话,还是少说为妙,很容易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可见,魏王早就有先见之明,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轻易碰不得。

现在,除了孙权劝魏王称帝以外,魏王的僚属们,也有这个意思。他们都赞成孙权的建议,认为汉室的气数已尽,汉帝之剩下一个名号而已。魏王始终没有同意,说自己宁愿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也不做称帝这种只有虚名的事情。直到魏王去世前,魏王都没有做出准备称帝的举动。魏王所作的,只是为自己的太子,做好铺垫和交接,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取代汉室的工作。那就与自己无关了。

就这样,魏王是以王爷的身份,渡过自己的一生的。自己的儿子,虽然是在三国时期,第一位成功称帝的人,但魏王自己,却是唯一有能力称帝,而不去称帝的人物。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章 曹操之六十 烈士暮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