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东征
武王完成了使命,走向他的最终归宿——死亡。
在位十三年,前十年兢兢业业为革命大业鞠躬尽瘁,战战兢兢,一日三餐没按时吃过,每天睡觉不超过一个时辰。
前程未仆,我不晓得上天是否眷顾周,怎么吃得下、睡得着?(“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本来可以安安稳稳的享受莺歌燕舞的美好人生,却背负着家族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在重重压力下负重前行。感受了绝望下的无奈,体会了深陷绝境的痛苦,又在姜军师等一干谋士的谋略下牵着鼻子走。
活着,并不是为自己而活。
灭商后,内心无时无刻都承受世人谴责的灼烧,地狱般的历练才刚刚开始,外敌虎视眈眈,惶惶不安,无休止的战后工作压得人喘不过气,时间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变相的苦恼。
这样的生活,我宁愿早点解脱。
公元前1043年,武王克殷三年后,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开创大周八百年基业,影响中国文明三千年之圣君。
武王驾崩,其子周成王姬诵继位。
由于成王年幼(十三岁),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旦惟恐成王年纪太小,当政恐诸侯不服,于是发扬劳模精神,亲自摄政治理天下。
“摄政者,代行天子之政也……”
一般听到“摄政”这两个字,总会不自觉的把它往贬义词上归类。因为上面那句只说了一半,还有前人总结摄政后果的下半句:
“……如王莽者,是为皇帝自隐也。”
在权力的诱惑下,摄政者挖空心思谋私利,摄着摄着政,慢慢的便崴正了——自己做皇帝。
不过这种情况在周公身上不可能出现,毕竟宗法制度的起草人是他,有这种政治思想的人不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何况新上任的成王是姜子牙的亲外孙,而姜子牙此时正在王宫喝茶。统领王宫的卫戍部队总管叫做姜伋,姜子牙大儿子,成王亲舅舅。你敢动试试看。
但是这位周公也太敬业了,是个急性子,估计做法有点不妥,摄的政有点过,抱着成王直接坐上王位面见大臣(“践阼而治”),让这帮朝堂下的大臣是朝你磕头还是朝成王磕头?
最让群臣受不了的是周公大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政策不透明,随便写个东西盖个章子就当正式文件下发。
尤其是周公的亲兄弟,他们觉得江山是咱爹打下来的,辅佐成王按说几个兄弟都有责任,但凡涉及成王问题上,周公都暗箱操作,不搞民主集中,兄弟们聚会总是吹胡子瞪眼睛,不欢而散。
成王对周公的意见也很大,请了很多家教,整天书房学习,足不出户,没有娱乐时间,学不好还体罚,每次几个叔叔来看自己,周公都横加阻拦,真不拿自己当外人。
久而久之,诸兄弟意见达成一致,“公将不利于孺子”。
莫非周公想要篡位?
这也不怪诸兄弟会有这种想法,西周以前没有人摄过政,经验不足,前车之鉴不多,心里没底。管叔年纪最大,按照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周公主动要求摄政,除了引起猜疑,没有合理的解释。
这一切都被帝辛之子武庚看在眼里。
春秋战国期间,许多国家被灭,多是采用“灭国不灭祭”的做法。先秦古人,对先人是崇拜的,他们认定一个国家可以灭亡,但应该保留其宗室庙祭,用以祭祀先人。如果没有香火,这些国家的先人必流浪于天际之中,将怪罪征服者,必降灾于他们。所以,先人一定要有人祭祀,不能斩草除根,否则,这是十分令人恐惧的事情。
武庚便是“灭国不灭祭”而存活下来的大商遗孤,主要的任务便是祭祀大商先人。但武庚显然觉得这份工作很清闲,没有前途,作为曾经的商王朝继承人,他有更为崇高的目标——复国。
武庚想趁周朝还未稳定的时候发动叛乱,至于人选问题,武庚已经初步定好,正是监视他的“三监”——管叔、蔡叔和霍叔。
这三人对周公摄政意见最大,分封的位置也不好,总觉得周公在暗中给他们穿小鞋。
为了履行监视的责任,平常这三人也没少到武庚处吃饭喝酒找乐子。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也成就了一段弥足而珍贵的友谊,俗话说“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找过乐,一起分过脏”为人生四大铁,读书是不可能有的,他们有没有一起铁过其他的史书没说,但是马上就会一起扛枪了。
加上武庚又善于来事,连当初武王都舍不得杀他,一来二去,臭味相投,四个人便拜了把子。
当武庚把起兵的意思向“三监”表露了后,“三监”一拍即合,仔细一琢磨又面露难色,没兵没将,自己也没实战经验,何况还有一个造反的祖师爷姜子牙正在镐京喝茶。
“三监”的意思是推脱,起兵也就是酒桌上随便说的,酒散了就不当数的。
武庚很认真,当即表示我们有大将飞廉,飞廉已同他秘密联络过,在东夷还有十几万游击部队,只要这边部署妥当,打开通路,十几万大军畅通无阻挥师西下,不成问题。
“三监”经过认真讨论,认为飞廉虽然有十几万大军,但属于殷商旧部和东夷散兵组成的乌合之众,一触即溃,战斗力不强。
“三监”的意思还是认为方案不成熟。
武庚非常认真,又当即表示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也同他秘密联络过,只要时机成熟,愿追随武庚反周大业。
“三监”面面相觑,本想杀杀周公锐气就可以了,没想到要玩大。
来真的了,那就豁出去了。
武庚为了联络更多的人,偷偷跑去找他的伯伯微子,认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微子一定会助他一臂之力。
微子确实表态一定鼎力相助,赴汤蹈火,毫不含糊。
但只限于嘴上。
等武庚走后,微子又从事老本行——出卖。
连夜向周公出卖武庚的造反方案。
周公旦得知此事,焦急万分,忙向成王汇报,成王年幼,一副置之度外的嘚瑟样:我早就知道会出这种事,你犯得事,得罪了你的兄弟们,你去处理就好了。
周公请姜子牙跟他一起去平叛,姜子牙不去,推脱要陪孙子(成王),经常要带他补习,时间上安排不过来,不过自己可以帮忙守家,你可以安心的去。
姜子牙是有想法的,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姜子牙始终保持反对,应该斩尽杀绝,不留后患,现在出现这种烂摊子,你自己去收拾。
就这样,周公奉成王命,和弟弟召公带领殷八师东去平叛。
公元前1042年秋,武庚串通管、蔡、霍三人,联合东方旧属奄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叛乱势力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
出征前,周公按照惯例,做了战前动员(史记《大诰》),再一次强调此次东征,是遵循上天的安排(“迪知上帝命”),上天诚心诚意地辅助周朝,你们不要侮慢上天的决定。天命是不会有差错的(“天命不僭”),我们一定会胜利。
军心大定。
得益于微子的出卖,平叛过程很简单。
首先集结军队,以重兵沿武王伐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一年时间就平定了“三监之乱”。
武庚集团覆灭后,周公打上瘾了,急速挥兵东南,对飞廉穷追猛打,在今安徽蚌埠一带又顺便攻灭了徐、淮夷等部落,一直追到江南地带才将飞廉斩杀。
“周公诛飞廉、恶来父子,天下大悦。”
然后回过头来,集中力量北上灭了奄国。正准备继续北上,还没等周公大军到来,丰、蒲姑等国就已相继投降。返程路上又攻灭熊、盈两族。
三年时间,一路所向披靡,灭大、小国五十余,东夷势力望风而逃。
三千里奔袭,大获全胜。
史称“周公东征”。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诗经·破斧》
如果说五年之前,武王克殷靠的是出其不备,偷袭成功,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那么这次周公平乱,完全是面对面的与殷商及东夷的主力硬抗。
周公用实力,扫清了西周的外围势力,平定淮夷及东部部分地区,成为东至东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一时之间,诸侯都踏踏实实的宗顺了周王室。
宗顺周王室还有一个原因。当初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只是在地图上把封地位置、面积给诸侯划分出来了,让你自己带人去建国。
现在有个说法叫做打白条。
有的诸侯封地位置好点,去了一看,还好,风和日丽,比较安全,那就建国吧。
有的诸侯封地位置坏点,比如黄国、蒋国,分封的时候就是徐、淮夷的势力范围,去了一看,好热闹,东夷南蛮都在一起打架,自己就不参与了。
所以武王分封七十一国,只有少数把国家建立起来了,越往东情况越糟,大部分诸侯都寄人篱下的过日子。
鉴于这种情况,周公挥兵东南,一举荡平淮南、淮东、山东等地,肃清淮河以南、东海以西大部分地区,用实力兑现了诸侯们手里的白条,诸侯们才高高兴兴的跑去上班去了。
周公东征,用三年时间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开创不世之功绩。
“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噍噍”,东征的战斗是残酷而激烈的,三军将士跟着周公一路风餐露宿,饱经战斗苦楚,却斗志昂扬,头盔下一双双冷漠犀利的眼神,诉说着战争的无情。
战士思念家乡,踏着明亮的月光,此刻我在东征路上,在为保护家园而远征,手中的刀剑砍出了缺口,胸前的战甲已残缺不全,但我还是吼着雄壮的号子,伤痕累累的冲锋在前,血染长天。
出征将士,归者十之一二。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唐·岑参
微子在本次平叛战役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投降武王后不受待见,为安抚商遗民情绪,仍“复其位如故”,为卿大夫。
这次“三监之乱”中,微子扬眉吐气,好好的出卖了侄儿一把,让成王提前做好了应敌准备,打了一个时间差,不至于仓促应敌。周公反而变被动为主动,打的武庚措手不及,立下不朽功劳。
成王很高兴,将商丘之地和半数商朝遗民封给微子建立宋国,成为宋国的始祖,为公爵,在异姓诸侯中爵位最高,以表示对微子在本次行动中不为亲情所惑、意志坚定的站在西周一边的肯定。
孔子也对微子评价很高,将其和比干、箕子一起并称为“殷商三仁”。
因反商败露,比干被帝辛灭族。比干夫人身怀六甲,在族人掩护下逃出朝歌。牧野之战后,武王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在长林寻得其遗孤,于是赐林姓,为林姓始祖,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
牧野之战时,箕子趁乱出逃,后被武王在陵川寻到,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箕子拉着武王讲了许多道理,后来不愿“罔为周臣仆”,而谢绝武王好意出山,率领遗老故旧,东奔朝鲜半岛,创立了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52岁时,被武王邀请回家看看。途经殷商故都遗址时,亡国之痛,涌上心头,作《麦秀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相比比干和箕子的作为,如果微子叛国卖国也被称为为“仁”的话,我无话可说。
后来我查了一下,微子是孔子的先祖。
经过本次平叛,西周高层一致认为要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在周公的带领下,又在洛邑新建都城,称为东都,又为成周。原丰、镐二都为宗周。
东都建设完毕后,周公又马不停滴的颁布了一系列礼乐制度,严格区分上下尊卑,加强了周的统治。
到了第七年,周公觉得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成王也到了冠礼的年纪,便面北为臣,把权力交还给成王,使成王亲政。
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是孔子最崇拜的人。
终其孔子一生,都在礼乐崩坏的战国时期,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也是中华文明之魂,不管外族如何统治中国,但最终,他们也会被中国的文化所征服,这便是中华三千年后还被称为中华的原因。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