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又一年春节
“现在就跳吗?在这里吗?”
“对,就在这儿吧。凭着你自己的感觉去跳。”
“凭着我自己的感觉,那这一次的配乐应该是彩云之南。我很久没跳彩云之南了。那是一首比较新的曲子。”
“都行,反正配乐是响在你心底的,秋荷,地点完全可以想象出在星空下的样子。如果你喜欢,甚至可以在星空下再点缀出更多瑰丽的色彩。这需要你调动出色的想象力呀,与你的情感来融合。”陶慧珍说。
秋荷点了点头,试着以陶慧珍所说那样想象了起来。她试着想更多的细节部分。果然她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她不愧是陶慧珍看好的得意学生。
她想起陶慧珍曾说:舞蹈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力。而舞蹈表演,需要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去渲染情感,烘托氛围。另外,千万不要妄图观众会给你以启发,表演是舞蹈演员的事,而非观众的义务,这一点要牢记在心。一旦上了舞台,要么是出色的舞蹈技艺,要么是超凡的表演天分,别无他法。
就这样,秋荷在小吊脚竹楼的门前闭上了眼睛。晴朗的天空下,她在浩瀚的幻象里遨游起来。
很快,她脑海里浮现出与现实背道而驰的夜晚的深空景象,诸多的星座编织成巨幅的网,铺满她的视野。她仰着头,深蓝色的星空与她的眼膜产生了绚烂的折射效应,每一颗星辰都在闪烁、放大、都在晃动、和坠落。仿佛只要她一直睁眼去看,那些摇摇欲坠的星光终会掉落进她的眼里,还会在她的眼膜表面砸出巨大的涟漪。她的眼前出现了山峰后面的更广袤的平原和海,星空开始在头顶像是幕布那样整张的滚动起来,她追着星空滚动的方向,撒欢儿似的奔跑,周围的景物渐渐被她甩在身后去了。进而她的世界里一切都不存在了。头顶的星空在向前滚动,脚下的平原和海的结合物质在向后急退。她进入了一种奇妙的气氛当中。那是至臻至纯的想象力。遥远的地方凝聚起一个白色的光点,它不断的放大,渐渐地将秋荷笼罩。突然,她的幻象世界里响起了《彩云之南》的伴奏之声。那是巴乌与葫芦丝的合奏才会发出的音色。
年底了,至此已经是陶慧珍在傣乡过的第三个春节了。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陶慧珍从未离开过傣乡一步。时间过得很快,以至于在陶慧珍仔细想起来的时候有些恍然。再去回望来路,一种不真切之感浮上心头。
她坐在小吊脚竹楼前的板凳上思索,注视着秋荷在跳舞,时而视线越过秋荷,落在她的身后,那条百余米长的小路上。那是从外面进入大茶村的一条很体面的小路,很平整,两侧栽种着芭蕉树。她在一棵芭蕉树上端详了一阵,才又仔细看那条路。
她还记得她刚刚抵达大茶村的那天,不少大茶村的寨民都参与到了迎接她的队列当中。那些人载歌载舞,就是在这条路上。当年她只有25岁,是刚从舞蹈学院毕业不到一年的小舞团的主舞。她想起第一次踏上校舍讲台,第一次见到李老和刀老师的情景。想起了这些,她不禁又开始回顾进而推敲当时所穿的格子衬衫的新旧程度,还有她刚刚从长途汽车站下车,所望见的那个小小县城当时的初步印象。随着秋荷舞姿的逐渐推进,她还想起了很多往事。那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也像是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实际上她所穿的格子衬衫的新旧程度到底如何,她已经不能确认,也没必要去纠结。这样想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只剩下回忆的孤苦老人。良久……她停止了回忆,专心致志的欣赏秋荷跳舞。
秋荷一向只跳傣族女子孔雀舞,她闭着双眼,小吊脚竹楼周围无声无息。仅有陶慧珍一人在以欣赏和审视交替的态度在观察着。她很了解,在秋荷的内在世界里,伴奏的声音是响彻天地的,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的缘故,她才可以那样旁若无人的“表演”自己。
陶慧珍一言不发地从秋荷的舞姿里想要洞察什么,事实上她也察觉到了她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她的眼睛随秋荷的站位变化,姿态转变,眼珠在眼眶中左右捕捉着。她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砰砰”跳动,她艰难地咽下口水,也发出了“咕咚”声。待她回过神来,也看到自己的手指在腿上颤抖。
她再一次体会到了秋荷跳舞的别样风采。那是没有经过润色和修剪的,却又释放了极大的表演魅力的舞蹈形式。当初也是这段舞,让她对秋荷的印象得以加深。同时,这段舞也给她带来了相应的思想升华。从那个篝火燃起的夜晚开始,陶慧珍的心之所向再也没有受到别人流言蜚语的干扰。
今年的春节期间,陶慧珍还是选择了留在傣乡,和往年一样,陪在孩子们身边。她想尽快让大茶村的学生们恢复学习的状态,对于学习,她也从不敢掉以轻心。回首和总结一年来的学习成果,老实说,没有达到陶慧珍所预期的那么满意,她有更好的愿景。好消息是,今年的春节,李老把饲养的猪卖了不少钱,大茶村小学的学生们都得到了一件不错的文具作为新年礼物。
而今天,是春节里难得的闲暇时光,孩子们正在度过短暂的假期,陶慧珍把这段时间,用来单独教授秋荷计划外的课程。两人在小吊脚竹楼前学习了一个上午之后,她突然兴致起,想到了秋荷的舞蹈天分,就让秋荷跳一段给她看看。于是秋荷在白天里想象了星空下的景象,无声的起了舞。
回首2008年,陶慧珍所关注的祖国的教育事业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中国而教”就成立于这一年。他们能做到的是,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去支教两年,为教育事业助力。陶慧珍由此看到了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