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出售老花镜

第296章:出售老花镜

在麻豆社的事件中,有一些顺从护卫队的番人被他们的头人歧视,导致一批番人逃离麻豆社。这些人很难融入社会,为此决定把他们交给民团严加管理,目的还是教会他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做一个普通百姓。

大政方针确定下来,还要有很多的细节规定,以规范管理和教育。

刘璎依然在忙他的蒸汽机应用,特别重要的一项是试验制造第一艘轮船。政务的事情也要管,一个是要不时地过问对生番的改造,还有设立基隆县衙门,划定边界,任命官员等等的。

这期间刘诠还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大侄儿,你的称呼应该改一改了,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刘家自己家里的事情了,我们在台员也是一方诸侯了,下面的官员总称呼‘大少爷’就不合适了。你看呢?”

刘璎笑起来了:“是这么回事,咱们手底下用的人基本上都是咱家的奴仆,所以就一直这么称呼。我也早就觉得别扭了,三叔您可有什么主意。”

刘诠:“是不是弄个官衔或者封号什么的,称呼起来就方便了。”

刘璎:“是这么个理儿,可是官衔、封号都是皇上给的呀?现在朱元璋还不知道有咱们这一号呐,咱们自己封自己,不成了山大王啦?”

刘诠:“自封有什么?张士诚、陈友谅等等的不都是自封的吗?而且还自封为皇上呐。他朱元璋不也是自封的吗?我看没啥。”

哈哈,他这是要刘璎称帝呀!刘璎可不能这么做,叫什么其实没什么用,树大招风倒是真的。到现在为止,刘璎只是认可“执政官”这个称呼。

刘璎说道:“三叔您也别乱琢磨了,还是执政官吧,这个官称就挺好的,问题是没有叫开来。以后可以立个规矩,除了咱们自家人之外一律用执政官称呼。特别是在军中和县衙门任职的下属,规定他们都使用执政官的称呼。三叔您看这样可好?”

其实刘诠也明白,如果自立为王害处太多,起码会给京城的老太爷带来麻烦。所以刘璎这样说了,他也不会再说别的。

。。。。。。

到了洪武二年的五月,刘璎收到刘基的一封家书,信中说到一件事,说他的老花镜没了,要刘璎再给他送去老花镜。

当初刘璎送给老太爷和老太太的是两套老花镜,每一套三副,是不同的屈光度供选择。刘基的年纪刚刚有老花眼,选择的是屈光度最小的。现在那一个没了,另外两个度数大,就只能跟老太太争着用那一个了。

更详细情况刘基没有说,实际上他的老花镜是被朱元璋要去了。

老花镜是个稀罕物件,刘基爱不释手,经常带在身边。依刘基的性情,他也不会在外人面前炫耀,是有意外。这一日在朝堂上朱元璋递给刘基一份奏章,奏章的字体很小,正所谓是蝇头小楷,看着吃力。

古人手书都是毛笔字,字体普遍偏大,能写小号的字体的就是一门书法艺术了。古人形容字体小的像苍蝇脑袋那么大,就叫“蝇头小楷”。“蝇头”二字有些夸张,一般有苍蝇那么大的字也叫蝇头小楷。蝇头小楷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来的,能呈上这种奏章的人,是很有书法功底的,可是老年人眼花看着就吃力了。

刘基也是习惯性的潜意识,看着吃力就把老花镜拿出来带上了。

我们说过,这个年代里不是没有老花镜,第一是非常珍稀,第二,外形是单镜片用手举的。像刘基的老花镜是戴在眼前,有镜腿挂耳朵上,这样式就很新奇了。

朱元璋当然注意到了,他要刘基呈上来,他也照着刘基的样子带上老花镜,对着奏章看。这一看不打紧,他顿时喜形于色,摘下来再戴上,反复地试验着看,赞不绝口。

帝王都是多疑之人,疑心重,无非权力闹的。保权,还要保他家千秋万代都是皇帝,这是所有皇上的最大心病,无论什么事都会立即联系上。

朱元璋问:“刘爱卿,这么精致的东西从何而来?朕从来不知道这天下哪一家出产此物啊?”

这话问得让刘基心惊,不过他也暗赞自己的大孙子想得周全,因此早有准备。

未曾回答,刘基从怀里掏出眼镜盒一并奉上。

那眼镜盒是纯银打造的,精致无比,上面有镶金的图案,是松树和仙鹤,寓意松鹤延年。盒子里面衬着柔软的红色棉布,一看就是好东西。

见朱元璋翻看着眼镜盒,刘基跪下启奏道:“启禀皇上,那盒子低面还有字,说是西夷人的文字,臣也不认识。这物件是从海商手里买来的,出产自何处?臣实在不知。”

这种文字朱元璋见到过一次,那是在三眼铳上看到的,当时也是没人能认识。看来这真的是西洋货了。

刘基的话能不能解朱元璋的疑心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的脸色去掉了凝重,有了笑容。

做臣子的要有眼力见,跪在地上的刘基扣着头再次补充说道:“皇上春秋正盛,臣实不知皇上也需要此物,否则应当及早奉献,还请皇上恕罪。”

刘基说话文绉绉的,解释一下,他说:皇上您还年轻力壮,因此实在是不知道皇上也是老花眼了,否则应该早早地进献,拖延到今日是我的罪过,请皇上恕罪。

这上哪儿说理去呀?心爱的物件“送”给了皇上,还自称有罪。不过刘基只能这么说,否则,私藏珍宝那就是罪过,不是有怀璧之罪一说吗?

朱元璋也不客气:“刘爱卿进献宝物何罪之有啊?爱卿平身。”

轻飘飘的一句话老花镜就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刘基家里还有两个,怎奈屈光度不合适,戴着眼晕。如果他从来就不曾戴老花镜也不觉得什么,可是习惯了之后突然没了自然是处处别扭。这就是他给刘璎写信的原因。

刘璎自然是没的说,赶紧照办,并且指派专人搭乘邮号的快船尽快送到京城。

刘璎是细心人,他马上就想到要淡化老花镜的事,这主要还是为老太爷的处境考虑。

刘璎的决定是立即把老花镜拿到商铺里出售,并且明说这是西洋货,当然数量是极少的,并且是高价。

如果在市场上可以买到老花镜,在就证明刘基对朱元璋说的是实话,他没有蒙骗皇上。

之所以能公开销售某些先进的产品,与三眼铳一样都是打着西洋产品的旗号。更主要的是刘璎现在身处海外台员,少了顾忌,如果他还在北竿岛,也是不敢太招摇。

老花镜上市的同时,刘璎指示工厂,开始研制近视镜。与老花镜一样,也是按照普通规律,按屈光度分别档次制作,购买者试验佩戴,顾客自己选择合适的眼镜。因为此时没有验光的仪器,做不到更精确。

望远镜也在眼镜工厂里生产的,但是眼镜可以销售,望远镜却不能,新商品上市场要慢慢来,不能冲击太大。

第一次销售老花镜不多,各种屈光度加在一起只有五十副,这主要是没有存货。因为原本没打算投入市场,所以产量很小,以后就要扩大生产了。

这五十副花镜投到市场上,只有大城市大码头能分到几副,数量非常之少,这商品就等于是珍宝精品一样。

销售的办法也像大宗的粮食一样,是批发给中间商,刘家的商铺不直接零售。

定价也是非常高,刘璎原本定的价格是80两银子。一副花镜买80两已经是高价了,但是物以稀为贵嘛,这是第一次出货,刘璎定价800两一副!涨价十倍,但是估计市场上会炒得更高。

按800两这50副花镜就能得四万两白银!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了。

正常定价80两是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一个工匠三年的总收入。普通人是消费不起的,可是有富人啊,一个小地主拿出几百两银子不会为难。

像眼镜这种商品,在大陆上出售会有很多顾虑,可是在海外市场只考虑赚钱就行了,较少有什么顾虑。

说到海外市场,现在刘家对海外出口的货物很大一部分都是新产品,在高丽、日本都是抢手货。比如铁制品、工具、农具、独轮车、车轴车轮组件等等,当然也有传统的产品,例如瓷器、丝绸、布匹、茶叶等等。

刘璎不是不重视国内市场,之所以现在的大陆市场还不显得那么重要,那是因为国内尚处于恢复时期,远没有达到繁荣盛世。所以随着对蒙古战争取得优势,内地逐渐平稳,国内的市场会显示出巨大的容量,也是不能忽视的。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6章:出售老花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