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珍稀贡品

第353章:珍稀贡品

在等待面圣期间,除了驿馆安排的礼仪功课之外,使团众人尽情地在南京城里快乐,这是货真价实的一趟美差。

所谓的礼仪功课就是学习面圣的所需礼节和程序,就连磕头喊万岁都要反复演练,金銮殿里的规矩可是一点也不能出错的。

秦淮河美景如画,美女如云,风流才子数不胜数,刘珞光顾了几次,但是他只是旁观看热闹,没敢交结这些纨绔子弟,也没敢招这些花枝招展的名妓,因为他现在的身份是南洋的蛮夷。作为外国人在天朝交友是犯禁忌的,另外交朋友就可能露出真实身份,那是要误大事的。秦淮河上的妓女都不是一般人,与她们交往的都是当朝权贵,刘珞下意识的就要远离她们。

各国使团都住在一个院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认识了几个,其中比较有兴趣的是琉球和吕宋,他们在台员的一南一北,距离都不远,算是邻居。

但是各国使节之间极少交流,见了面不过是三言两语的,或者点头致意而已,这是因为驿馆的官员已经明确告诫过了,不允许他们交往。其实各个使团之间的隔离墙已经是明明白白地表达了官府的意思。再者说还有语言障碍,大家带来的都是汉语通事,不同的两伙番人之间要交流时,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的通事(翻译两次),太麻烦。

不过吕宋的使节是汉人,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此刘珞私下里也与他们有过交谈,虽然话不多,可是挺关键。

刘珞还是要通过通事问话:“吕宋不远嘛,你们那里可有国王?”

吕宋使者:“哪里呀!有国王就好了。我们是恳请朝廷派官员,在吕宋设府县的。”

这一问一答就明白了,吕宋没人管,他们是盼着大明朝廷委派官员,来管理那个地方。

刘珞可是不想引起朝廷的疑心,因此他们的谈话都是三言两语的,打个招呼,不能深谈。

就这样足足等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中旬,驿馆的官员才通知刘珞准备面圣,据说这一次被召见的朝贡使节就有十几家,都凑在一起召见。

九月十八日是召见的日子,按照驿馆官员的嘱咐,寅中时分(凌晨4点)就起床做准备了,寅末(5点)出发。

刘珞穿上华丽的礼服,带着通事和两个跟班,抬着一个大箱子,向皇宫走去。距离不是很远,不必坐车坐轿。

在朝廷里,乘车坐轿也是有规矩的,刘珞虽然是使臣,可是没有品级,无论乘车坐轿都是不合礼仪的,莫不如步行免去麻烦。看其他的使者,也都是步行。

东方发白,天还没亮,在午门外各国使团已经排队等候了,另一边是等待上朝的大臣。官员的朝服统一,戴着官帽,身穿深紫色的长袍官服,前胸后背有补子,可以区别品级高低。使团这边就乱了,服饰五花八门,相比较看,刘珞的礼服算是好的,起码看着舒服。

刘珞估摸着,大约能有十多家使者,刘珞来的晚,就排在后边了。他看到吕宋使者在前边,身边也有见过面的,只是脸熟而已,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点头打个招呼。

官员和使者都很多,可是在偌大的广场上依然很空旷。这么多人却很安静,人们都肃穆不说话,绝对没人敢大声喧哗。这也是基本的礼仪,驿馆的官员都反复叮嘱过的,刘珞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他身后跟着通事和随从,还有一个大箱子,箱子里是贡品的样品。

足足等了半个多时辰(一个多小时),只听前面清脆的鞭声三响,那边的官员开始慢慢移动,列队进入午门,这边使者还要等待。到这个时候刘珞感到紧张了,马上就要见皇帝了,金銮殿就像天上的神殿,皇帝更是神一样的存在,普通百姓哪有机会一睹天颜啊?

除了紧张他还感觉到肚子饿了,他没经验,起得早,吃不下东西,可是折腾这么长时间,年轻人消化快,肚子饿的咕咕叫,没办法,只能忍着。

官员进去后时间不长,前面有太监模样的人引路,使者队伍进入午门。午门里边又是很大的开阔广场,他们走到金銮殿的台阶前就站下了,然后是一个一个传唤使者进入大殿去参拜叩头。使者们站立的位置不远,里面朝贺万岁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吕宋的使者进去了,高呼万岁之后,使者敬献贡品,读表文,都是朝贺的话,很明显,此使者是个汉人。刘珞听到使者在说:“……吕宋小民盼望回归大明,恭请圣上委派官吏,设府衙,以示天恩,让海外游子得到皇上的庇佑。”

这话的意思就是请求把吕宋收入大明版图,以得到大明的保护。

按说这是好事啊,开疆扩土是做皇帝的功绩,要史书记载的,是流芳万世的功绩。可是皇上的回答令刘珞意外。

皇帝说话声音很大,很威严,刘珞清晰地听到:“尔等小民,不思报恩,逃亡海外何意?”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你们应该留在大陆,为朝廷出力,效忠我大明朝廷,你们跑到海外去干什么?

对于皇上这样的态度刘珞是理解的,因为他大哥刘璎说过,朝廷把海外的华人当做叛贼,而不是同袍。

好在今天是朝贡的场面,朱元璋没说太难听的,其实在朱元璋的心里,离开大陆的草民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一旁的一个大臣怕坏了气氛,示意提示太监。那太监会意,高声说:“下去吧!”

吕宋使者战战兢兢地磕头退下来,很沮丧,很狼狈的样子。

还好,后面的几个使者都没有出状况,进献贡品,得到赏赐,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活跃起来。

终于轮到刘珞了,此时的他倒是镇静下来,他按照才学习的礼仪,弓着身子,稳步上殿,身后跟着通事,还有两个番人抬着大木箱。

来到大殿上,两侧是文武官员,正中高高的台子上坐着皇上。刘珞是低着头的,不敢抬头看,这也是规矩。

刘珞带头,使团四人都跪下三叩首,口呼万岁。这些礼节在驿馆就演练过。海外蛮夷不懂礼节,驿馆的官员要一个一个地教导。

起身后,依然是躬身站立,不能抬头。刘珞拿起表文,叽哩哇啦的说了几句。通事接过表文用汉语高声朗诵,反正都是颂扬大明和皇帝的话。

然后展开另一份呈文,那是礼品清单,也是由通事宣读。同时跟班的打开木箱,一样一样地展示贡品。香料特产等大宗货物当然不能搬来,都是小包的样品。有几样精致的贡品,都用精致的木盒子装着,都是玻璃制品,一样一样地打开展示。

此时的玻璃绝对是珍稀物件,吸引了满朝官员的目光,皇上也不断示意太监呈上御案,近处观看。

有玻璃杯,一个木盒里装四只,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外表有花纹。摆在御案上,皇上也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看。

古代是有琉璃的,比如一些观赏陶瓷摆件表面涂的就是琉璃,还有宫殿屋顶的瓦,都是琉璃制品。琉璃和玻璃差不多,生产原理也类似,但是琉璃都有颜色,透明度非常差,也可以说它不透明。

实际上玻璃制品要到清代以后才出现,拿到此时当然就是绝世珍宝了。

这次朝贡的玻璃杯一共有十套,今天面圣只带来一套。

皇上看过了,又拿给大臣们传看。

后面又呈上老花镜,它倒是不同于玻璃杯,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卖的了,虽说极难买到,可毕竟是有,达官贵人们是最有优先权的,不少人都拥有或见过。

老花镜也呈给皇帝看了,朱元璋只是看一眼,似乎兴趣不大,很可能他已经得到了老花镜。

这次的贡品中,屈光度不同的老花镜一共50个。

接下来的望远镜就不同了,这东西刘家已经出产几年了,但是严格控制,应该是没有外传的,即便有消息泄露,外人有知道“千里眼”的,可实物都没见过。

这是个稀罕物件,朱元璋拿起来端详,刘珞示意通事解说使用方法,其实包装盒子里有说明书的。

皇上的座位很高,可以一直看到大殿外面的广场和午门。于是他就端着望远镜朝远处看,调整着旋钮,慢慢的面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大殿里的大臣们有些骚动,他们轮流观赏这些贡品,今天他们确实开了眼界,见到了稀罕物。

望远镜的数量是九个,估计一般臣子极少能得到。

最后一个亮点是最新的产品:玻璃镜子,数量九个。

镜子尺寸约一尺,相当于此时比较大的铜镜尺寸。镜框、镜架都是上好的木材,雕刻了精细的装饰花纹。

玻璃镜子反光清晰,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比铜镜强的太多。

有了玻璃,制造镜子应该很容易了,但是工匠们也费了一番周折。尽管有刘璎的指点也是多次试验才成功。

玻璃镜的制作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个普通的常识,知道的人很多。

具体的方法是:是用薄薄的锡箔贴在玻璃上,然后倒上少许水银。于是锡箔被水银容解,成了黏稠的银白色液体。这液体是锡和汞的混合物,它紧紧的粘在了玻璃上。等待干燥硬化后,外面再涂上一层树脂保护膜就成了镜子。

刘璎毕竟不是万事通,他只知道这个办法,细节当然不会知道,于是就只能由工匠们实验着去做。方向是对的,反复实验总会成功。

顺便科普一句,这个办法是最古老原始的,现代里已经有更好的办法,成本更低,质量更高,对此我们就不细说了。

玻璃镜子呈上去后,引起皇上的兴趣,也造成朝堂上的轰动。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3章:珍稀贡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