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使节进澎湖

第354章:使节进澎湖

玻璃镜子呈上去后,引起皇上的兴趣,在规矩严肃的朝堂上也引起小小的骚动。

镜子大小约一尺,不是很大,相当于此时比较大的铜镜尺寸。镜框、镜架都是上好的木料,雕刻了精细的装饰花纹。

镜子摆放在御案上,皇上看过去,玻璃镜子反光清晰,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比铜镜强的太多了。

古代都是铜镜,手工打造,反复研磨平整。但是工艺方法所限,平面不是绝对的平,并且镜面有可能变形,因此影像有扭曲是难免的。同时铜镜的反光效果是没法与玻璃相比较的,清晰度差的多。

男人未必喜好照镜子,可是女人好美呀!镜子是必备之物。皇帝的嫔妃众多,他也想讨得意女人的喜欢,这玻璃镜就是绝好的赏赐之物。

要说朱元璋真不是荒淫的皇帝,他对接发妻子感情深厚,马皇后一直有权威,朱元璋始终敬重她。当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还是有几个心爱的妃子的,因此他对玻璃镜还是有兴趣。

这些贡品让皇帝心情格外的好,把前面由吕宋使节带来的不愉快也一扫而净。他抚摸着手里的望远镜问道:“这些精致物品都是尔等台员出产的吗?真难以置信。”

刘珞回答依然是听不懂的话,好在早有准备,那通事知道怎么回答。装模作样的通事说:“启禀万岁,这些珍奇之物都是西洋货,我们台员居于海岛上,以通商交易为生,往来台员的商人多,因此偶尔获得西洋货物。这些珍宝不敢私藏,积攒下来朝贡给皇上。”

对这些珍宝惊喜的朱元璋,脸色逐渐平复,他消解了疑虑。正如他所想,海外的蛮夷那里会有这么高的技艺呢?

对西洋人朱元璋是知道的,也见过,就是海外来的大胡子阿拉伯人,在东南沿海常有。就是朝廷上也有啊,司天监里主事的就是阿拉伯人。

司天监是干什么的?为何有阿拉伯人呢?

司天监就是观测天文的,编制历法是司天监的重要职责。比如日食月食这些特殊天象,古人特别看重的,都是预示着天灾人祸,能够预先得知,就可以求神卜卦,予以破解。还有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也都是有说法的。

从宋代元代起,西方的科学研究成果就逐渐超过中国,阿拉伯地处欧亚中间,同时吸收东西方的文化,并且距离中国不太远,无论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还是航海,都能到达中华。于是阿拉伯人的精英学者在中国显露头角,司天监这种国之要务就有阿拉伯人参与进来。在天文专业上,读四书五经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比不上阿拉伯学者。

到了清朝,做天文的学者汤若望、利玛窦、郎世宁等这些名字是不是很熟悉,他们都是欧洲人,有德国人、有意大利人,这些人也是掌管司天监和制定历法的。

……

还回到我们的故事。

朱元璋知道阿拉伯人知识渊博,并且他也见过一些西洋的东西,比如三眼铳。因此他知道天外有天,西洋人还是有其长处的。

朱元璋又问:“台员有国王吗?他姓氏名谁?”

依然是通过通事回答,以下我们简略这个过程。

“启禀皇上,台员没有国王,只有一个执政官,他有个汉人的名字叫刘璎,他统管台员的商贸和农耕。”

朱元璋:“执政官?哦,也难怪,尔等未经开化不懂王道。哦,凭他这一份忠孝之心,今日朕册封他为台员王。”

刘珞闻言,赶紧跪下磕头:“小人代执政官谢皇上隆恩!”

站立一旁的太监说道:“尔等在驿馆等待两日,准备香案接印信诏书。”

皇帝一高兴,随口一说,当然是没有准备的,雕刻一颗大印总需要几天时间,所以需要等待。

不过这封王确实是天大的恩惠,最重要的是台员名正言顺了。

朱元璋又问:“尔等是头一次来朝贡,台员在什么方位呀?”

“启禀万岁,台员距离澎湖不远。”

“嗯?不远嘛,怎么以前没来朝贡呢?”

“启禀皇上,海外消息闭塞,我等不知道万岁爷登基,以为还是蒙元呢。蒙元残暴,恶名传播海外,我等避之而不及,哪里会来朝贡呢?”

这话让朱元璋听着舒服,对台员平添好感,一时高兴,他说道:“既然是挨着澎湖,朕准许尔等在澎湖设立驿馆,派使者常驻,以方便通达。”

设立驿馆的意思是便利沟通,看来朱元璋对台员贡品有兴趣了,如果有了正常的联络的渠道就可以随时得到需要的物品。这驿馆建起来不就是使馆吗?

其实北竿岛距离大陆更近,可此时的人们对海外知之甚少,他们搞不清那些岛屿的方位。

“我台员遵旨,我们会尽快到澎湖衙门办理。”

刘珞这一次朝贡非常圆满,非常理想,封王和设立使馆都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朝廷为了脸面,贡品都不会白收的,会参考物品价格,加倍恩赐赏银。给台员的赏银是最高的,达到万两之多。主要是朝廷对玻璃制品不好估价,于是只能给更多的白银。

十日后,台员使者刘珞在驿馆焚香设案,跪接诏书和台员王的印信。到此,刘珞的朝贡使命已经完成,他可以返回台员了。可是驿馆里其他各国的使者都没有动身的意思,依然像往常一样,只是每日里出去快活,绝口不提返回的事。

刘珞当然不会贪图这些白吃白喝白玩的好处,他对自己使团的成员发出命令:三天后出发,现在开始准备行李,该装船的装船,同时他也允许随员轮班出去游玩,当然还要重申纪律,若惹出事端则严惩不贷。

……

因为有消息的传递渠道,台员会派出军舰为使团的船护航,刘珞顺利返回到台员。

这一次出使比出海贸易赚的更多,每一种货物都卖出了天价,收获多多。但是,最让刘璎兴奋的还不是赚了多少银子,而是皇帝册封的诏书,这让台员有了身份,今后与大陆打交道就可以用台员王国的旗号了。至于称王的荣耀和尊贵,刘璎倒是不那么在乎,叫台员王和叫执政官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其实这消息在刘珞回来之前人们已经知道了,不但有邮号传来的信,还有台员也能看到的朝廷邸报,朝廷的大事消息还是很及时的。

对封王,各种人反应不同。以刘谨、刘诚为代表的台员官员们都是欣喜若狂,觉得这是天大的喜事,刘璎的名号定了,他们也同样做了名副其实的官,而不是草寇。这种身份的转变能不让人高兴吗?

在刘诚的建议之下,要搞一个隆重的登基仪式,以扩大影响,让台员的官员和百姓们都知道。

古人称王称帝都有一套固定的戏码,头一个就是劝进。就是手下的文武百官上表,劝他们的主子登上皇位或者王位,主子呢,要表现谦逊,执意不肯,然后臣子们再上表,有的还会表演寻死觅活的大戏,当然是演戏,不会真的去死。如此需要反复三次,最后,主角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顺从民意,勉为其难的登上宝座。这个戏码很俗,但是历朝历代夺取皇位,改朝换代的第一个皇帝都是如此,就是眼前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可是这次刘璎却不需要上演这个戏码了,这不是他不谦虚,而是因为他的王位是大明皇帝册封的,这就有了正当的来路,合理合法。而不像自己任命自己,皇位不合法,于是就说“受命于天”这种虚无缥缈的话,以假托合法性。

同时刘璎并不谦逊,不但是因为合法,更是为了台员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大陆上芸芸众生的生存利益,并非是为了个人,他当仁不让。

因此那种谦逊的戏码就不需要上演了,他公开宣告:准备称王。

在淡水城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王府是需要的,但是新建来不及,只能利用原来执政官的办公府邸,重新装饰一番,重要的是需要装饰一个银安殿。

皇帝上朝的大殿叫金銮殿,相对应的,王爷办公事的大殿就叫银安殿。

待刘璎登上王位之后就要择地兴建王府,这是必须的。

刘珞出使还有一项收获,就是皇帝准许台员在澎湖设使馆,这正是台员所需要的,当然要最快的速度执行。所以继续委派刘珞作为使者去澎湖,联络和建立使馆。

刘璎对刘珞说:“你现在就着手挑选人手,组成驻扎澎湖的使团,注意要选几个番人,即便充样子也是需要的。选好了人就尽快去澎湖建使馆。”

刘珞问:“大哥,你不是让我去做澎湖使者吧,我可不想做这个闲差。”

刘璎:“你想哪儿去了,我怎么能让你闲着呢?现在澎湖是草创局面,让你去是做个主心骨,做使者的人需要你挑选,使馆建好了你还得回来。”

“这就好,大哥你放心,这差事我一定办好。”

“对,我也信得过你,所以细微末节的我就不嘱咐你了。你还要带上一队卫士,至少要十个人把,带普通的武器即可,今后看那里的情况增减。其他的物资,钱粮银两找你总理衙门要。”

使团带武装,古今相同,所以澎湖官府并不会拒绝,当然都是最低限度的自卫武装。

刘珞迟疑地问道:“大哥,有个事我想问,可不知道怎么说。”

“痛快说,你我是兄弟,有什么不好说的?”

“哦,是这样,过几天我还能叫你大哥吗?是不是也要称呼王爷呀?要不要见面就磕头?”

刘璎笑了,朝他前胸打了一拳:“想什么呢?那个王爷的名号是给朝廷看的,咱们自家和原来一样,你还叫大哥,我叫你兄弟。”

刘珞嘿嘿地笑了。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4章:使节进澎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