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登王位

第355章:登王位

刘璎派刘珞去澎湖建立使馆。

古代没有常驻大使的规矩,邻国之间或有使臣,都是临时性的,不会常驻。常驻的也有,那是人质,叫质子,秦始皇小时候就做过质子。

古代有“使节”的名称,但是“使节”说的不是“人”,是物,就是身份证,证明出使者的身份,也叫“符信”,是使臣受命出国时国君给他的出使凭证。

看过古代苏武牧羊的图画吗?苏武手中拿的那个有点像鞭子的物件就是使节,苏武的身份是汉朝皇上委派出使匈奴的使臣,使节是他的身份证明。

使节的外观一般是铜铸的,安一个木柄,有的还缀有耗牛尾之类的装饰物,就像苏武牧羊图画中的样子。

除了使节还有文书,叫关文。例如唐僧西游每到一处都要拿通关文书去倒换关文,这就类似于现代的护照签证。

这次刘珞出使澎湖建使馆应该属于首例,但是使馆这个名字古人也能懂。“使馆”就是使臣驻地馆舍。

在澎湖,有前期做的渗透,现在又有了合法的存在,相信很快就能控制澎湖的局面。所谓的控制不是占据的意思,是让澎湖成为友好交流的中间站,避免成为敌对的前线。

刘珞还对刘璎提到了吕宋使臣的故事,引起刘璎的重视。按刘珞所说和刘璎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知道那里现在是无政府状态,并且当地的华人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官府。

不要忘记,刘璎曾经到过吕宋岛,台员到吕宋距离并不远,是应该考虑了。

……

进入了10月,已经是初冬季节,但是亚热带的气候并不寒冷。10月15日这一天,是刘璎就王位的典礼日期。月圆预示着圆圆满满,古人喜欢这一天。

淡水城已经是全城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大街小巷都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全城都在节日的气氛中。

辰初(早7点),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在阳光照射下,淡水城显得生机勃勃。突然人们听到王府里面鼓乐喧天,声音很大,大街上的人们都听到了。

中式的锣鼓大家都知道,声音很大的,中式的乐器里除了唢呐高亢嘹亮之外,其他的丝弦管竹音量都不大。可是几年前刘璎就造出了铜管的军号,在此基础上,艺人匠人合力打造出好几个品种的铜管乐器,高低音相配合,吹奏出声音高亢的乐曲。铜管乐的特点就是音量大,并且可以步行中演奏,因此特别适合在军队中使用,所以现代的军乐队都是铜管乐。

此时王府里用的就是铜管乐加锣鼓,不但声音洪亮,还可以列队行走。这样的乐队是独特的,大陆上也没有。

打着旗帜的队伍从王府大门走出来,前面是乐队,接着是一队身着礼服的士兵,步伐整齐的行进。士兵队伍中部有一个空挡,其中有两顶装饰华丽的红色基调的轿子,前后八个轿夫抬着行走,是八台大轿,两个轿子里坐的分别是刘璎和他媳妇陈桂怡,典礼过后他们的身份就是国王和王后了。

士兵队伍的后面有刘诚和刘诠带领着十几个官员步行跟随。

如果是皇上出行,那仪仗比这复杂的多,轿子规格更高、更大、更华丽。相比之下,刘璎的仪仗已经是简化又简化了。

刘璎夫妇乘坐八抬大轿去干嘛?

这是仪式的一部分,是去拜见父母和祖父母。古人讲究仁孝,以孝治天下,孝字当先,所以仪式从拜见父母开始。

刘基和老太太都从北竿岛过来了,封王是一件大事,他们当然不能缺席。

刘璎夫妇带着一队官员给父母和祖父母磕头问安。之后再次返回王府,稍事休息,来到大殿前,开始繁琐的仪式。

数十名文武官员聚集在大殿前的广场上,领头的是刘诚和刘诠。

文官礼服是深紫色的,这颜色与大明官服一致,武官则不同,用深绿色,统一的服装看着煞是整齐。

但是台员的礼服与朝廷官服区别是很明显的,首先比较紧身,不是宽袍大袖的,第二个特点是上衣稍短。朝廷的官服,下摆盖住脚面,台员的官服上衣在膝盖上边一点,行动方便。第三,裤子与上衣相同颜色,而朝廷官员穿红色的裤子。第四,管帽和腰带区别很大。第五,朝廷官府的前胸后背有一尺大小的补子,上面绣的图案用来区别官员品级。台员的官府没有补子,用领章和胸章区别官职。

总之,刘璎设计的官服参考了现代服饰,同时兼顾古人习惯,这就独树一帜了。

可是刘璎今天穿的服装与众不同,他的服装是大红颜色基调,宽袍大袖的,与眼前这些官员服装式样不同,更像是大陆官员的服装。红色是避开皇帝专用的明黄色,刘璎是不敢僭越的。

他的这一套服装是为今天的仪式定做的,他不喜欢也没办法,至少今天得穿。王爷嘛,是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服装自然要与众不同,用服装来衬托尊贵的身份。

大殿外的台阶前面设有香案,香烟缭绕。刘诚和刘诠站在台阶前,刘诠手里拿着皇帝颁发的大印和一顶王冠,刘诚手捧着诏书。

刘璎在香案前跪下三叩首后,刘诚展开诏书宣读。

本来应该是刘珞宣读诏书的,他是使者嘛,但是他去澎湖了,所以由刘诚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闻知台员岛内百业兴旺,民乐升平。台员主刘英,忠孝有加,朕心甚悦。着册刘英为台员王。钦此。”

诏书把刘璎的名字改了一个字,这是拟写诏书的官员所误,他按照朝堂上刘珞口语回答写的同音字。

刘璎接过诏书,刘诠给他带上王冠,交给他大印。刘璎手托着印和诏书,登上台阶,进入大殿,坐上王位。

王座的两侧各有一把椅子,刘诚和刘诠坐了。礼仪部的一个官员站在大殿门口唱名。

唱名就是按顺序点名,念到谁的名字谁就进殿朝贺。不外乎就是某官职某人恭贺王爷进爵,叩拜行礼,说几句颂扬的话。刘璎不时地点头,说几句慰勉的话。

开头是一个一个的官员上前朝贺,那是地位比较高的官员,其他的官员是几个人一班,上前恭贺。有的官员很激动,话音发颤,甚至流下热泪,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数十个官员恭贺完毕也用了个把时辰。

这些程序走完,从理论上说,刘璎的王位得以确认。其实这些繁琐的礼仪都是有寓意的,宣读诏书表示受命于天朝皇上,百官恭贺表示受到台员万民拥戴,于是王位就名正言顺了,这表示台员王的权力合理合法。

任何权力都有个合法性的问题,不合法则名不正言不顺。

已经取得合法地位的刘璎,接下来要感谢授予他权力的人。

刘璎走出大殿,在大殿前的广场上,率领众官员朝西叩拜,这是向大明皇帝谢恩。因为大陆在台员的西面,所以朝西方遥拜。然后是向南方叩拜,这是祭天,因为太阳在南边。

祭天,既有感谢上天的意思,受命于天嘛。同时也有祈祷风调雨顺的意思。

刘璎再次返回大殿,开始颁发王命。

第一道王命是封爵:祖父刘基封恩王,父刘谨封惠王。

刘璎自己是王爵,父辈当然就不能低于王。

刘诚封襄候,刘诠封卫候。

封爵的只有这几个,而且刘诚和刘诠爵位不高,要为今后进爵留下余地。

古代的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每一个封号还有小级别,比如“王”,有亲王和郡王两个等级。在台员,刘璎就不想划分那么细了,究其原因是他并不看重,现在封爵,一个是给朝廷看的,再一个是适应这个时代,他不好废除这些制度。但是他认为这些形式仅仅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实际上没有什么效用,甚至是社会的障碍。

封爵就有俸禄,按年支取银两和米粮。俸禄的多少不同年代会有变化,一般地说,王爷的年俸都有万石粮,数量是很可观的。

刘基在朝廷是被打压的,他只得了伯爵。虽然台员的爵位比不得朝廷,但是名义上王爵还是很显贵的,并且俸禄不会少,因为台员很富有,有爵位的只有几个人,负担不大。

还有册封陈氏桂怡为王后。刘璎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小妾,也就不必册封妃子了。

除了刘家人之外,其他人现在都不能封爵,但是品级都提升一级。古代等级森严,一般人也不敢计较,但是恩赏不会少,刘璎下令按品级发放赏银,皆大欢喜。

最后大赦天下的戏码也不能少,所有囚犯罪减一等,死囚得以活命,轻犯得以释放。全民欢乐,皆大欢喜。

这些命令都颁发完毕后,典礼才告结束。

新王府已经划定地界准备动工了,这是早就预留的地块,在淡水城的中轴线上的中心部位。刘璎特意指示,王宫整体格局可以坐北朝南,这是为了房屋建筑布局合理。但是,宫里的大殿,就是所谓的银安殿,不能坐北朝南,一定要面朝西。

刘璎说:大陆在西边,就是说大明朝廷在西边,台员是大明的属国,要时刻不忘宗主国。

这也是因为刘璎知道,此时的琉球王国的王宫就是面朝西的。有样学样,台员也要照此办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台员的大殿面朝南,当朝廷知道台员与琉球的这些细节区别的时候,他们会心存芥蒂。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5章:登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