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得浮生一日凉
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①。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是一幅夏末秋初的风景画。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被夕阳照亮的山头耸入云端。近处,翠绿的丛竹,像一道绿色屏障,围护在院墙周围。院内并无着墨,但想来应是苏轼的居所。院墙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池塘。乱蝉衰草透露出,池塘是荒芜的,无人料管。
气氛是幽狭的,但荒芜中仍有生机。白鸟不嫌禅燥,不时地飞上飞下,将跳动的音符装饰在空寂的天上。荷花不嫌池塘小,映照绿水,兀自喷吐着柔和的芳香。
在荒寂与生机并存的风景里,一个半老之人拄着藜杖,迈着缓慢的脚步。这个身影是老态龙钟,还是自得其乐,抑或百无聊赖?看到最后两句之前,是找不到答案的,之前的景物白描中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浮生一日凉”又是怎样的答案呢?由于昨夜的雨,溽暑初褪,风气微凉,词人应该是舒适的。可在舒适中,还挂着几丝不甘、几丝惆怅。
“浮生”是一个带有佛教色彩的比喻。人生在世,就像在漫漫苦海中作短暂的浮游,不知何时命数一尽,便会径直沉下去,一沉到底,再无声息。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纵是诗仙,也逃不过这宿命。
大家都是过客。生死面前,众生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正如红楼梦里邢岫烟回答宝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是一个土馒头。
人生如寄的思想在诗人中代代传递。“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如一个难解的谜题,摆在每个珍惜生命的心灵面前,越珍视便越痛惜。既然是寄居,那么结局便只有一个——归去。生人是行人,死人为归人。
同一个谜题,不同的答案。有人提出的解脱办法是及时行乐。他们嘲笑那些“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多情种子,人生有限愁无限,为乐当及时。唐朝诗人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愤而作《自遣》诗: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苏轼则说:“人生不过百年,索性笑他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如果生命的意义可以用快乐的次数或时长来衡量,那么及时行乐、秉烛夜游是最成功的生活方式。
快乐是与痛苦相对而言的,不知痛者不知乐,正如不知饥者不知饱。问出“何不食肉糜”的荒唐皇帝,纵有酒池肉林,又焉知酒之甘美、肉之怡人?永远快乐,像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一样自相矛盾。
所以在人生如寄的既定事实面前,有人没有及时行乐,而是选择了及时努力。早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诗人在意识到人生“奄忽若飚尘”之后,立志“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还有人说“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后世的奇女子张爱玲更是大声喊出了“出名要趁早”的人生格言。
在伪谦虚盛行的文化土壤里,赤裸裸的“出名要趁早”势必要遭到嘲笑和鄙薄的。但迫不及待要骂人的“道德君子”们,竟没时间看到“出名要趁早”那段话后面还有一段: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其实,无论及时行乐还是及时努力、及时成名,后面那个词的分量永远抵不过“及时”二字所透出的荒凉。及时,是因为时不我待,若不及时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无论哪种选择,都只是人们为摆脱这种荒凉而生出的本能挣扎而已。
明乎此,还有必要知道那个“杖藜徐步”的身影,究竟是老态龙钟、自得其乐,或百无聊赖吗?还有必要追究“浮生一日凉”究竟是哪种凉吗?
注释
①蕖: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