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幸福,原来也有标尺
导语:
在世俗生活中,物质上的富足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力量却也不可忽视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从来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是一种精神感受。
有这样一则寓言:
从前,有一个穷人和几个孩子共同生活活在一间狭小的木屋,他们每天在屋里争吵不休,这个家就如同地狱一样。穷人感到十分苦闷,于是找到智者寻求帮助。智者告诉他:“如果你答应按我说的去,就一定能改变你的境况。你回家把奶牛、山羊和鸡都放到屋里,让它们和人一起生活。”穷人听了之后,感到十分不解,不过他事先答应智者要按照他的话去做,也只好硬着头皮回去试一试。试过的结果,显然是更加糟糕,穷人在痛苦不堪中过了两天。
第三天早上,穷人很早就来找智者。他痛苦地向智者哭诉:“那只山羊撕碎了我房间的一切东西,鸡飞得到处都是,它们让我的生活如同梦,人和牲畜怎么能住在一起呢?”智者说:“赶快回家,把它们全都弄出屋去。”穷人按照智者说的话把家畜都放了出去。下午,穷人一路跑到智者的住处,他满脸红光、兴奋难抑。他拉住智者的手说:“谢谢你,我现在觉得我的家就和天堂一样!”
穷人想要追寻幸福,但他把希望寄托在智者身上,智者并没有让他的处境有任何改观,反倒让他受了一番折磨。然而,就在这样一番折磨之后,穷人才感受到了他的幸福。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物质上的富足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力量却也不可忽视。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从来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是一种精神感受。
还有这样一则寓言:
在一个地方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游方化缘的和尚,尽管生活清贫,但和尚却过得很快乐。后来,时局开始变得动荡,人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于是,这个小庙里的香火日益旺盛起来,经常会有人去上供一些好东西。
和尚把这些供品卖掉,积攒了不少钱。不过,在有了钱后,因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庙里遭了好几次强盗的洗劫。为了保住剩下的财产,和尚无论白天黑夜都把钱藏在保险柜中,还担心被人抢走。这使他整天都感到心神不安,痛苦不堪。没有安定的大背景,金钱反而成了痛苦的根源。
由此看来,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一定就是幸福,上面寓言中因为有钱而变得痛苦的和尚就是一例。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幸福指数”,它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最早由不丹的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许多年来,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却很幸福。在20世纪,评估一个国家的公民生活是否幸福,并非单纯看GDP,还要看公民的幸指数。这同时也意味着,评估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的去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要看老百姓内心的真正感受,他们是否觉得安全?他们是否感到快乐?他们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蔡萨有一个关于幸福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效用是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则是对某种物品效用的强烈需要。
比如金钱能够给人带来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发财的强烈欲望,当一个人赚到了钱后,他就会感觉幸福。根据这个公式,如果两个人的财富欲望水平相等,都是10万元,那么赚了8万元的人就比赚了5万元的人幸福。如果赚了8万元的人的欲望是10万元,赚了5万元的人的欲望是5万元,那么赚了5万元的人虽比赚了8万元的人穷,但却比赚了8万元的人幸福。如果效用超过了欲望,幸福感就会消失。
在一个皇家花园中,栽满了各式各样的果树与花木。有一天,国王到花园散步,发现园中的花木突然全都枯萎凋谢了。
国王问柳树为什么枯萎,它说:“我不如松树雄伟挺拔,所以我不想活了。”国王问松树为何无精打采,它说:“我比不上葡萄树能结满佳果,自觉无用。”
国王又问葡萄树为何有气无力,它说:“我长得七扭八歪,不像柳树那样优美,活舌着有什么劲儿。”国王再问西瓜为什么闷闷不乐,西瓜则自叹没有茉莉花那么香;而茉莉花又觉得它西瓜香甜可口……
就这样,满园的果树与花木,都因为“比较”而深感自身的不幸。
想一想,我们是否也常常犯下同样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比较而带来的“幸福”或者“不幸福”,可以找到很多例子,这一点,却被太多的人所忽视。比如,虽然买了一套房子,和租房住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朋友却住着别墅,所以,房子带来的效用仍然很小,欲望满足的程度很小,幸福的指数也小。但如果住的是别墅,而同事朋友却住的是楼房,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我们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就是这样的道理。
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各自衡量幸福感的标准,有的人看似很幸福,他自己却未必觉得。有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感到幸福,应当反思一下当前的状况,这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发现幸福。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怀着真诚的心,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人活着要有目标,目标要高于现实,但又不可过高。能够激励自己,而不构成巨大压力的目标才是合适的。要有平和的心态,能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他人。只有心态好了,才能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就看你如何对待。
那么,世上最贫穷的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如何呢?调查表明,最贫穷的人的生活幸福感并不是特别差,他们的幸福感与中等收入的人比只是稍微低一些。如何看待金钱比金钱本身更加影响你的幸福,一个对于金钱特别看重的人会对收入有较少的满意度,对于生活的总体满意也就相对低一些。由此可见,幸福并非与拥有财富的多少成正比关系。
有西方学者研究后指出,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临界点(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就不存在了。如富有的瑞典人比保加利亚人幸福,但是更富有的美国人则与瑞典人在幸福感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幸福指数的高低。但是,金钱不是唯一的原因。过去民间有一些统计也反映,农村人的幸福感比城里的人更强。上面也说过,衡量们的幸福指数有若干个指标,而且受人的价值观、受教育程度、习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常常包含着这样的道理,不知满足的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山与山之间没什么差别,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拥有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拿自己的不幸去和别人的幸福去比。决定你快乐或不快乐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如果我们懂得了幸福的经济学内涵,那么我们就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活,把握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幸福,感受自己的幸福。不管什么时候,都想着积极的一面,享受当下。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富人不幸福而穷人反而幸福的原因,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心态,只有在积极的心态下,我们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