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毛泽东与江西历史名人

第三节 毛泽东与江西历史名人

毛**是一位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政治家,青年时代即博览群书,至老犹读书不倦。

他在书信中的议论,对典籍的批注,在诗词中的寓意,在举止言谈中,有时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江西自古地灵人杰,产生过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和文史典籍,为中华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

南宋鄱阳(今波阳)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就是毛**终生珍爱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

《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记事、考证、议论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掌故、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资料丰富,议论精彩,考证确切,格调高雅,被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洪迈为之写了40余年,毛**则从延安到逝世,几乎读了40年,是临终前索要的最后一部书。

1961年,毛**还批示工作人员,找洪迈之父洪皓的诗文集来阅读。

延安整风时,毛**有一篇著名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其中引用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用这副对联替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者画像,精妙绝伦。

这副对联的作者解缙就是明代江西吉水才子。

毛**对历史上爱国的、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物,总是给予称赞和肯定。

毛**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王安石,并对他有独到的见解。

1915年9月6日,毛**致信萧子升说: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同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早年的毛**就目光如炬,高度评价王安石的改革志向和才华,指出其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无通识,并不同知社会”

,可谓精深独到。

研究王安石变革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毛**日后改造社会,从事革命和建设,不无影响。

毛**喜爱王安石的诗文。

1958年,毛**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江西余江消灭了血吸虫,欣喜异常,写下二首《送瘟神》诗,其中“春风杨柳万千条”

,就是化用王安石《壬辰寒舍》中“空思似杨柳,春风万千条”

的诗句。

推崇其人,化用其诗,在情理之中。

1965年6月20日,毛**在上海与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畅谈文史,从天命论谈到王安石。

刘大杰说,对于王安石,我们一向总认为他能反对天命、反对封建宗法是他的进步之处。

毛**却认为,在王安石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反对天命、反对封建宗法的思想,譬如屈原、王充。

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

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时代,他搞变法,当时很多人攻击他,他不害怕。

封建社会不比今天,舆论可以杀人,他能挺得住,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

毛**还说:“要学习王安石这种‘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不要害怕批评,要敢于发展、坚持自己的见解”

毛**酷爱读二十四史,其中江西人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是他读得比较多的史书之一。

《新唐书》基本上从头至尾都有批注、圈点和勾画,有些章节至少看过5遍以上。

毛**还以一代伟人的历史智能,透过历史洞察现实,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注意切中事理,从政治上评论人事是非功过。

他很投入地读进去,与作者磋商,又很清醒地走出来,以启迪后人。

毛**还对欧阳修的《为君难论》、《朋党论》等论文提出了意见。

在《为君难论》中欧阳修认为,赵秦二战之失,不光是不善择言,主要的是他们主观上喜欢起用年轻新进的人,不注意有经验的老成的人。

毛**不同意这个观点,批道:“看什么新进。

赵、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

周瑜、诸葛、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

意思是说,关键不在于是不是“乐用新进”

,而在于用“什么新进”

《朋党论》是古代政论文中的名篇,欧阳修论证中心是劝“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为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文中举了汉献帝“禁绝善人为朋”

,唐昭宗“诛戮清流之朋”

,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

毛**认为,欧文引用事实不准,禁绝朋党“在汉献帝以前”

就有了,且系“权臣”

所为。

他批曰:“似是而非。

汉献、唐昭时,政在权臣,非傀儡皇帝之罪”

,可见毛**对史实之谙熟,目光之敏锐。

对祖籍江西曾在湖南讲学并有深远影响的南宋哲学家朱熹,毛**则有更多的研读。

求学时代,他对朱熹主张抗金图存,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甚为赞扬推崇,并认真研读过朱子书籍,对朱熹理学思想相当钦服。

1958年9月,张治中陪同毛**到南方视察,到安徽后,毛**向省里借来朱熹的《楚辞集注》,并问张治中:“你读过《楚辞》吗?”

张回答:“未读过”

毛**说:“这是好书,我介绍你有空看看”

1961年6月16日,毛**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宋版的《楚辞集注》。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以精印的朱熹《楚辞集注》送之。

毛**钟情庐山,他一生三上庐山,在庐山读了大量的包括江西人文历史在内的书籍。

1959年6月29日清晨,毛**第一次上庐山,一进美庐,就借来吴宗慈的《庐山志》,读后与工作人员侃侃而谈。

他讲了庐山得名的由来后,又讲一个典故。

说朱熹到南康郡(治在星子县)走马上任,当地官员们轿前迎接,他下轿开口就问《南康志》带来没有?搞得大家措手不及,面面相觑。

这就是“下轿伊始问志书”

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

毛**对这部《庐山志》包括续志,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它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庐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登庐山,思古人,是情理之中的事。

毛**在七律《登庐山》诗中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联名句落脚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毛诗的原句是“陶潜不受元嘉禄,为何当年不向前?”

落脚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前者是说乌托邦式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后者则是说陶潜没有积极参与政治,两者主旨相通,而毛**一向主张投身政治,改革社会,这大概是诗人最后取前的原因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魅力中国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魅力中国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节 毛泽东与江西历史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