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会做生意的人,在经营技巧上有1%和你不同

第五章 会做生意的人,在经营技巧上有1%和你不同

世人赚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力,一种是用智。肩挑背扛使力气,这就叫做体力劳动,一般的人,只要是有体力和耐力都能胜任的。用智呢,就和用力气不一样了。只有那些有头脑的人才能走这条路的。

赚钱需要有好的构想经营技巧,这一点已受到众多生意人的认同。做生意和写小说基本很相似,有好的构思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关键,做生意有好的经营技巧才能使自己的生意有理有情。加上这1%的经营技巧,也许你就会收获100%的财富。

★会做生意的人,钻到人性的深处去挖掘弱点

做生意,是跟人做。跟什么人做,就要看这个人或者这群人的特性。什么人需要什么,就要跟他们做什么生意。怎么能看出来他们需要什么,就要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去观察,从他们的性格生出去挖掘特点,然后长驱直入,获取财富。

做生意,首先得有一个精准的市场定位,说白了,就是准备赚什么人的钱,什么人的钱好赚。一旦你决定了赚谁的钱,那就要先了解他的思想,从深处了解他的弱点,知道他想要什么,只有清楚了自己想赚哪些人的钱,才能针对这些群体做出打动人心的宣传,或是生产他们需要的商品。做生意一定要有针对性。会做生意的人懂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特点消费者群,然后针对这个群体,作出深度调查,钻到他们人性的深处去挖掘弱点,然后再根据弱点作出相应的生意调整,制作出应对规则。会做生意的人永远不打无把握的仗,这就是他们能去的成功的原因。

刘迷云的仿真动物生意在北京开张了,可令她失望的是,原以为会走俏的仿真动物工艺品,一连几个月竟无人问津,这让刘迷云既困惑又着急。一天,刘迷云的店里终于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顾客。她围着那些仿真的牛、羊、骆驼,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刘迷云热情地招呼说:“大妈,买一个回家吧!”谁知这位老太太却摇了摇头,叹着气说:“我就是把你这里的牛和羊都买下来,也代替不了我那只京叭狗啊!”原来,这位老太太养了一只京叭狗,可是前不久,这只狗走丢了。为了寻找这只狗,老人还大病了一场……老人试探性地问刘迷云:“大闺女,我能不能在你这里订做一只京叭狗?”

说实话,刘迷云从没做过仿真宠物,但是她从老人期盼的眼神中发现了商机,等老太太走后,她马上联系了一位懂技术的师傅。不到10天,一只栩栩如生的作揖姿势的宠物狗就制作完成了。那位老太太爱不释手地抱在怀里,喃喃自语道:“我的宝贝,你终于回来了!”接着,老人又兴致勃勃地在刘迷云的柜台里挑选了几只仿真梅花鹿。那一天,她一共买了300多元钱的仿真动物!

这件事让刘迷云深受启发。牛、马、羊和骆驼等动物与草原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草原人对它们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特殊感情,可北京人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动物,对它们没有感情,这就是仿真牛、羊和骆驼在北京销路不好的原因了。她想,既然这样,我何不“入乡随俗”,把仿真动物换成仿真宠物呢?从此刘迷云懂得了做生意一定要抓住针对族群的心理,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挖掘潜在商机。第一批仿真狗和仿真猫面世了。这些颜色各异的仿真狗和仿真猫的形态逼真,又是用纯兔毛制作的,甚至精致到做出了眼线,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很快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短短20多天,第一批1000多只仿真狗和仿真猫就销售一空,赚了一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刘迷云迅速扩大规模。很快,第二批仿真宠物又摆上了柜台。一天,刘迷云的摊位前来了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孩,她左看右看,最后嘀咕说:“你这里全是狗呀猫的,怎么没有仿真鸡呢?”刘迷云一愣,就问她为什么要买一只仿真鸡。女孩说:“我的男朋友属鸡,他的生日就快到了,我想给他送一只仿真鸡做生日礼物,这样不是更有意义吗?”

女孩走了后,刘迷云就想:既然有人要买仿真鸡,肯定还有人想买十二生肖中的其它动物?如果我把仿真宠物和十二生肖结合起来,岂不是会更受欢迎?她根据人们的这一爱好,刘迷云马上开发起了十二生肖宠物系列。一个月后,各种姿势的老鼠、老虎、猪、猴和鸡等系列仿真动物就摆上了柜台。为了吸引顾客,刘迷云特意打出“生肖仿真宠物”的招牌。果然,“生肖”两个字吸引了大量的年轻顾客。

生肖系列仿真宠物的开发成功,令刘迷云信心倍增。她时时留心,处处观察,寻找着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耐心去了解顾客的需求。

2002年4月的一天,刘迷云搭朋友的顺风车外出办事。途中,朋友的手机突然响了。她刚掏出手机接听,一位交警就骑着摩托车追了过来,对她说:“对不起,您违规了,3分200元。”朋友只好无奈地交了罚款。刘迷云大惑不解地问她说:“你哪里违规了?”朋友皱着眉头说:“你不知道吧,开车时是不许接电话的!”刘迷云开始琢磨:开车途中难保没人找,可一接电话就违反了交通规则,而车上又没个适合的地方放手机,那么,能不能开发出一个专门用来放手机的“手机猫”或“手机狗”呢?,不到一个星期,“手机猫”就上市了。

上市的第一天,一位顾客看到这种“手机猫”,并听了刘迷云的介绍后,当即就买了好几只,说自己留一个,其余的送给朋友。短短一个月,刘迷云推出的2000多只“手机猫”就被抢购一空。紧接着,她又推出了“手机狗”,结果也是大获全胜,到2002年底,她的资产由当初的2万多元增加到50多万元。从无人光临到仿真猫狗、仿真生肖,手机狗的这一系列的产品开发,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刘迷云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了解了顾客的需求,懂得他们的心理,因此当然能生产出畅销的产品了。

其实,只要你有赚钱的头脑和意识,会发现铁公鸡并不多,很多群体的钱都很容易赚。只要你清楚自己想赚哪些人的钱,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那就能给自己的产品一个适当的定位和宣传,通常都会有良好的收益。

想要做生意的你一定要记住,磨刀不费砍柴工,不要一心这如何快速的开始做生意,而是在做生意之前要先仔细思考,仔细分析,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生意,搞清楚自己想赚什么人的钱,要发掘出他的弱点,针对弱点做生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赚到钱。要永远记住盲目是做生意的第一大忌,做任何事情都要针对性,做生意也不例外,学会这一点,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意人。

★会做生意的人,让一切大众传媒为我所用

聪明的生意人,善假于物也,他会利用身边一切能够用上的销售渠道,而其中的大众传媒更是轻易不能“放过”的。

牛根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众传媒是中国品牌的‘喉舌’”。在中国近十年的品牌建设中,很多成功的企业都与中央电视台、现代网络的主要媒体(包括报纸)都有关系。包括蒙牛公司在内的成功企业都是这种利用大众传媒打开市场的成功实践者。

很多成功的生意人都是先用市场、后用产品开始他们的建设和经营。一个企业产品的有形部分是企业的主要责任,而产品的另外一方面无形的部分则不是企业能直接提供的。这种无形资产的创造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来创造的,无形资产是靠社会、媒体来打造的。而这种媒体、社会舆论等等则糅合成了规模宏大的大众传媒,善于利用传媒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名书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本了。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一个点子:给总统送去一本,并频频联系征求意见。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随便回了一句:“这书不错。”出版商立刻大作宣传:“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积压的书很快脱销。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又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就在送来的书上写道:“这书糟透了”。书商又立刻大肆宣传:“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很快便全部卖掉。第三次,出版商再次把书送给总统,总统有了前两次被利用的教训,干脆紧闭金口。这次,出版商的宣传词是“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结果,书还是被抢购一空。

这就是会做生意,什么是传媒,那就是权威人物的金口,以及观众无可抑制的好奇心。

比上面的出版商还要精明,温商中出现了雇克林顿打工的人。2000年7月中旬的时候,国内几家著名网站的首页上摆了这么一条新闻:中国温州某企业向白宫发电子邮件,出价200万美金邀请克林顿总统在卸任后担任该公司的“形象大使”。这里提及的“某企业”是刚刚组建的以西服为主导产品的温州法派服饰有限公司。

对法派的举动,媒体和业界断定为“纯属利用传媒”,是一个“国际玩笑”,而法派服饰的有关负责人则郑重其事地解释道:为什么不呢?克林顿缺钱,为了莱温斯基的官司,他共欠下1100万美元的律师费,到现在还有500万没买单。当年,“伟哥”正式上市时,克林顿曾开玩笑说自己要给伟哥做广告。法派是没有辉瑞(伟哥生产商)钱多,但西装总比“蓝色小药丸”多点品位吧?2001年3月,在人们逐渐淡忘这个“玩笑”的时候,法派公司意外的接到了希拉里的回信,表示期待与公司方面就此事进一步洽谈面议。先不论结果如何,至少,法派西服的“新闻大餐”吃的津津有味。

众所周知,温州人是国内最会做生意的人,对于利用传媒宣传品牌,有一位温州商人这样说:“我们温州人既会干事,也会做秀!豆子要不断翻炒才能熟,经商办企业就应该炒,炒才能成就大业。”

这就是利用传媒的学问。利用传媒利用得恰如其分,可以使你迅速成功。菲利普·科特勒说曾经说过,“伟大的品牌是公司维持超额利润的惟一途径,伟大的品牌实现了感性收益,而不是理性收益。”

大家都熟悉的“可口可乐”,已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代号,它有了自身独特的价值,最近在国际品牌评估价值的报告上,“可口可乐”几个字的价值已高达600多亿美元了。以至美国一位经济学专家这样评价:“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所有的生产线即使全部瘫痪,银行都愿意为其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贷款。”

《世界是平的》告诉我们,信息化把世界推平了,这意味着什么?把所有的围墙都推倒了,整个世界是一个平台。有一个故事要改写了,狮子和羚羊的故事。狮子每天想,一定要跑过羚羊,不然就没得吃,羚羊想一定要跑过狮子,不然就被吃了。现在没有国界了,中国狮子可以吃美国羊。世界扁平以后品牌集中度大大提高。飞机就是波音和空客;饮料就是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零售业方面,马上家乐福在中国开第一千家店,这使很多中国零售业遇到困难。

剑桥大学一个年轻学者提出,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可以控制国家了。对中国企业来讲,如果你不是一个品牌就很难做下去。在现在的世界上,世界品牌就是消费者可以听得懂的语言,你不是世界品牌别人就不会听懂。

所以,利用传媒、炒作品牌是经营到一定阶段,生意人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国内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了,像李宁、美的、格力等,都是已经被世界所关注的中国品牌。

伟大的商人是不会局限在没有牌子只有票子的阶段,而是力争牌子和票子都硬起来,所以,利用传媒对于商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具。

21世纪被人形象地称为“眼球经济”,其实,眼球经济也就是注意力经济,通过引起受众的注意来创造经济效益。庄吉集团从2000年开始聘请台湾著名歌星周华健担任形象代言人,庄吉服装凭借周华健特有的亲和力,以“好男人”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庄吉品牌的内涵,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和品牌代理商的欢迎,北京的一位记者说:“我穿庄吉,就是冲着周华健的一句‘一身庄重,一生吉祥’来的。”这种品牌效应极大地提升了庄吉品牌的价值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好评。

明星的“名人效应”极大地抓住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今,庄吉已发展成为总资产2.9亿元,生产地产品涉及西服、衬衫、时装、领带、皮件、皮鞋等系列服饰产品。

聪明的商人们,会本着“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做”的理念,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同时。他们不安分的性格又使自己的生意炒得越来越火。

所以,善于利用传媒,“炒作自己”是生意人赢得那1%的必胜绝技。

★会做生意的人,先与顾客套近乎,然后再做大生意

什么是套近乎,并不是死皮赖脸的往对方身上贴,而是恰到好处的使用交际手段,在对方身上寻找共鸣点,以便于更进一步交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于交往。

没有哪个做成生意的人是不善于交往的人。交往首先得保证对方对你在心理上是认同的,否则交往就不能成功。懂得了交往,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套近乎”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谈判的对方认同你,就意味着彼此有着共同的语言、可以交流的信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可以相互合作。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当你问一个客户“你为什么总是购买那家公司的产品?”时,被问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的产品我们用来正合适。”“我们感觉很好。”这便是“套近乎”的结果。因为你如果认真调查的话,你便能发现,他们认为很满意的产品,不见得在市场上就是一流的,但在客户的心理却是最好的。

成功套近乎固然可喜,但是千万不要糊了了过犹不及。由于成功交往带有感情作用的色彩,如喜欢、信任、偏好等。而排斥也带有感情色彩,如厌恶、怀疑、固执等。它由不同意你个人,导致到他不同意你的观点,甚至扩大到其他方面。如若在商谈中,对方不与你积极交往,甚至排斥你,那么,要达成交易就较为困难了。相反,对方如果跟你积极交往的话,那就会很容易达到交易。

那怎么才能清除排斥,让自己成功的“套上近乎”呢?事实上,如果你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表现出你是职业和理性的人,你就比较容易获得对方的合作、真诚与信任。同时,不要过高地评价和表现你的职权、你的优越和与众不同,而应尽量强调你和对方的感情一致,看法相近,要想办法表现你理解他的需要、观点,甚至是立场,如果你能坚持这么做,那你就会较容易获得别人的真诚交往。对于一个商人而言,更应该发展这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客户和顾客对自己以及产品产生认可,这么一来,生意就比较好做了。

交往要能唤起共鸣,走近对方心里的交往才是成功的交往。我们和一位陌生人见面,一般来说,都怀有一定的目的,而力争得到对方的信任是达到自己目标的必要条件。

毋庸置疑,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双方免不了都会存有警戒心甚至敌意。这种心理状态会毫不留情地将双方都束缚住。初次交往,尽量让对方放松心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他本身的心理障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初交时,假如不能打开对方的心扉的话,那一切努力都将会成为泡影。要冲破对方的“警戒”线,只有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可以信任的。那怎么样才能让对方信任于你,即怎样把你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传达给他呢?

最基本的办法就是用同情共感的态度来了解对方的烦恼和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共鸣”,也叫“移情”。

曾有一位编辑,他对组稿很有一套。他的办法是:想尽办法与对方见面,见面之后不提正事,先装作没事一般与对方唠家常,尽量使话题愈谈愈投机,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说:“你这样一提,使我想起了……问题,你认为如何?”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他早已放在心上了。对方中计发表意见后,他就接着说:“太好了!你的意见非常奇特,就请你按照这个意见写篇稿子吧!”如此一来,对方往往会点头应允,因为要写的东西自己刚才都已说过了!

故事中的那位编辑在这里用的是“伪装反馈”的战术,就是对对方的话做出及时相应的反应——“你这么一提”,“太好了,你的意见非常奇特”。换句话讲,是设法使对方产生共鸣。如此一来,对方也不能不与他共同反应。实际上,这种情况如果一直下去的话,有时会弄假成真,彼此之间都能达到真正共鸣的境界。工作时需要击起对方的共鸣,做生意时同样有必要这么做。一旦对方的心里产生了共鸣,他便会对他所面对的人或物产生好感,这么一来,商人再谈起生意上的事也就顺风顺水了。

交往的时候千万不能有不中肯的批评。卡耐基曾指出:“指责和批评收不到丝毫效果,只会使别人加强防卫,并且想办法证明他是对的。批评也很危险,会伤害到一个人宝贵的自尊,伤害到他自己认为重要的感觉,还会激起他的怨恨。”

富兰克林说他做外交官成功的秘诀是:“我不会说任何人的缺点……我只说我认识的每一个人的优点。”

交往中要不断积累好的口碑,成功才会不远。小刘是一位直销商,他所住的小区里有很多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每当这些老年人聚在一起时,如果谈起吃保健食品的事情他们都会说:“你去找住在8楼的小刘,他卖的保健品就是好。”为什么小刘能在这个小区的老年人中间享有这么好的口碑呢?原来他平日里将这个小区的任何人都当成家人般关心,而且他每次出差回来时,都会给他的客户顺便带些小礼物略表心意。就这样,每当有人像这些老年人买保健品时,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向他人推荐小刘。天长日久,小刘的业绩也就蒸蒸日上了。

其实,只需要那么一点点的小恩小惠,就可以为商人赢来大口碑。小刘之所以要在人们心中树起好口碑,就是因为他很会“套近乎”,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人心的力量,他知道得人心者得财富。

★会做生意的人,嘴皮子功夫堪称一流

产品要推销出去,口才很重要,所以有人说口才是宝。的确,做成生意最需要的是好口才,生意的奇迹80%是由口才创造的。

好的嘴皮子功夫,是生意中的特殊技能,是口才艺术中的特别技巧。决战商海,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生意口才。

今天的市场,飞速的扩张催化了消费者的理性,有序的发展加速了顾客的成熟。2l世纪的顾客,已经变成生意者最难说服的对手。21世纪的商人,再也不可能凭借三言两语便打动精明的消费者。面对市场生意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出色、最高明、最成功的人,当是拥有金口才的生意人。

美国著名的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伊斯曼,捐赠巨款在罗砌斯特建造一座音乐堂,一座纪念馆和一座戏院。为了承接这批建筑物内的座椅,许多制造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但是,找伊斯曼谈生意的商人无不高兴而去,败兴而归,一无所获。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伏美座位公司”的经理亚当森前往会见伊斯曼,希望能够得到这笔价值九万美元的生意。亚当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后,看见伊斯曼正埋头子桌子上一堆文件,于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仔细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来了。过了一会儿,伊斯曼抬起头来,发现亚当森,便问道:“先生,有何见教?”这时亚当森没有急于谈生意,而是说:“伊斯曼先生,在我等您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您的这间办公室。我本人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潢,但从来没见过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伊斯曼回答说:“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记了的事情,这间办公室是我亲自设计的,当初刚装潢好的时候,我喜欢极了。但是后来一忙,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机会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房间。”

亚当森走到墙边,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说:“我想这是英国橡木,是不是?意大利的橡木的质地不是这样的。”“是的。”伊斯曼高兴地站起身来回答说,“那是从英国进口的橡木,是我一位专门研究室内细术的朋友专程去英国为我订的货。”

伊斯曼心绪极好,便带着亚当森仔细地参观起办公室来了。把办公室的所有的装饰一件一件地向亚当森作详细的介绍,从木质谈到比例,又从比例谈到颜色的搭配,从手艺谈到价格,然后又详细地介绍他的设计装潢经过。这时候,亚当森微笑着聆昕,饶有兴趣。

直到亚当森将要告别之际,俩人都未谈到生意。但您想想,这笔生意落在谁的手里,是亚当森还是亚当森的竞争者呢?答案当然是亚当森得到了大批的订单,他在闲聊的时候利用自己的嘴皮子功夫,既让伊斯曼得知了他对装修行业的了解,又让对方的心情愉悦,不留痕迹的把了伊斯曼的马屁,当然能获得订单了。产品大多相似,然而不同的嘴上推销功夫,结果却大不相同。有此可见,嘴皮子功夫的重要性。

做生意,是一门主要靠语言表达来促成交易的商务活动。所以,口才艺术是现代生意中最常用、最基础的技能。缺乏这一基本功的生意者,几乎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生存,若想成为商海中的佼佼者,掌握良好的口才艺术必不可少。

经商艺术,是赢得顾客、扩大市场的成功法宝。妙用好口才,就可以使生意化难为易,化繁为筒,就可以让顾客变拒为纳,变疑为信。如果您想推销您的产品,就必须立志成为一名口才出众、成绩卓著的金牌生意者,在市场生意中闯出一番事业。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生意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向客户的承诺。能够将企业和产品的诚信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生意员才算具有艺术性的口才。

要想得到客户的青睐和尊重,说话的艺术性非常重要。有时候,逆向思维运用得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意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生意资源实现最大的产出,这与生意人是否有艺术性的口才紧密相关。比如同样都是给1%的返利,甲说:“自己老总只批了1%的返利,我也没有办法,您就将就一下,下次我再给您申请多一些。”乙说:“自己老总只批了0.5%的返利,我千方百计给您说好话,反复强调您是自己的重要客户,最后老总特批了比别人多半个点的返利。您这回可得多进一些货,要不下次就没法享受优惠的待遇了。”甲、乙两人的思维迥异,一个从左到右,一个从右到左,其效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逆向思维的作用。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连续演讲几个小时而不停,而有些人话说三句就“卡壳”?原因在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阅历多、知识渊博的人可讲述的东西太多了,千万个组合就是千万次的不同表达;可知识肤浅、经历浅薄的生意人就只能就事论事而不能得心应手地扩充话题,所述内容也无法做到有血有肉。因此,知识不能只局限于生意洽谈的范围,而应该触类旁通,甚至应该针对目标客户的喜好巧妙地引伸到合适的话题上。每个客户的兴趣点都不同,随着时间的积累,生意人的知识会积少成多。等到有了雄厚的积累,就不必刻意去准备了,因为他的知识结构已经既广且深,可以得心应手地随意发挥了。

当然,自己注意到在人才交流会上,几乎每个招聘业务员的招牌上都写着“肯吃苦耐劳,注重团体精神”。每当看到这样的要求,总令人作如此感想:我并非大家闺秀,岂会惧怕风吹雨打?我待人一向随和,凡事以和为贵,不会为个人私事影响公司形象。可见,此种要求,对自己没有一丝挑战。而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苦”,“累”,也许就是“哭”和“泪”。他不仅要锻炼你的体力,还要磨练你的意志,看你是否能够承受来自精神上的压力。对于客户的冷眼,刁难采取怎样的心态。对于自己拜访的同事的客户,应该采取何种手法,是取而代之,还是……此种情形,往往是“英雄”难过“美人”关。

谁都知道,生意之所以如此难以展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本该拥有的那份真诚与信任,自己都希望得到客户的信任,但每个人有没有想过自己该怎样获得别人的信任?客户为什么要相信自己?假如自己是客户,你会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吗?所以,自己应该努力去想的,是如何去获得客户的信任,而不是烦恼于这种不信任之中。如何过这一关,是一个难者说难,易者说易的事情,无非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与客户交流,用你的感动感动他,用你的真诚说服他。

做生意不能忘了那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所以自己要用心抓住每一个客户的心,让他成为自己的“金种子”,说服他身边的朋友。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如何才能用有限的精力创造无限的业绩,是自己必须认真探讨的另一焦点,要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客户为自己无偿服务,自己有何乐而不为呢?

★会做生意的人,能自己编教科书并读透用熟

创业的人生,人人不同,成功有不同的成功,失败有不同的失败。但是,不要忽略了,有的人的成功里则有着伴随一生的共性,他们在自己给自己编撰教科书,并且照着书本奉行医生。

牛根生是一本创业教科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龙头博弈;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剑时,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牛根生所领导的蒙牛从1999年开始创业,从一无所有开始,在群雄并立的“乳业江湖”硬是拼下了最大的一块地盘,到2004年蒙牛已经成为行业老大,其收入达72.138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伊利的87.34亿,而蒙牛3.194亿的净利润却远远把伊利抛在后面。凭此,他进入了2004年《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身价1.35亿元。

6年打造出一个年收入超过70亿的巨无霸企业,以退为进的竞争策略和破斧沉薪的团队激励方法是其所向披靡的两把板斧。

板斧一:以退为进为企业营造最好的生存环境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不甘落寞的牛根生选择了自主创业。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成立的时候,仅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而1999年蒙牛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牛根生有人。

牛根生的蒙牛大旗一扯天下英雄归心,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禄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无怨无悔跟他从零开始打江山,但是在乳业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时候,蒙牛的生存空间饱受挤压,或明或暗的算计来自各个角落。

有竞争对手开始希望将蒙牛这个初生婴儿扼杀在摇篮中,蒙牛经历了广告牌被砸、牛奶被截倒等等事件。面对竞争对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当时的伊利总裁郑俊怀对于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也是对蒙牛打压得最厉害。但是牛根生对于曾经狠狠地抛弃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了满怀尊敬。蒙牛在刚开始的时候很谦虚,打出的广告口号是: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企业争气。当时蒙牛对外宣传是内蒙古第二大乳业品牌,第一是伊利。牛根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伊利,言辞中总是充满对伊利的眷恋和对老领导郑俊怀的敬意。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赢得的更多的同情与支持。

对于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牛根生地解析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活下来,同时还能长大。”面对竞争对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如果不还手是掐不死的。只要一还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别大的。当时挨打和挨骂是为了将来不挨打不挨骂,为了自己能够生存出、发展好,最后能够不挨打不挨骂。当你打了好几年,打的和骂的过程都经历了以后,就要学会怎么样不打能赢,怎么样不战能胜。”

竞争对手的恶毒招数就这样被牛根生化解于无形。

板斧二:破斧沉薪成就火箭速度

弱小总是容易受人欺,为了谋求快速壮大的机会,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资本高手。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7800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

在强敌环视的制造行业里每年获得50%,这在很多业内人士的眼中是一个天方夜谈,这是没有胜算的赌博,看来牛氏军团打下来的江山只能让别人去享用了。

但是在强敌环侍的时候,只有“快鱼”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被“大鱼”吃掉。牛根生同意了国际投行的条件,决定破斧沉薪,背水一战。

有了资金支持的蒙牛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竞争对手的枪林弹雨中,蒙牛迅速成长,从2001年到2004年,蒙牛销售收入从7.24亿元、16.68亿元和40.715亿元人民币跃升至72.138亿元。“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的速度,让外资股东无话可说,按照协议的要求,蒙牛乳业2004年的净利润是以3亿元为界限,而蒙牛公布的2004年业绩为3.19亿元,超出了外资股东的期望值。

2005年4月7日,摩根等外资股东提前终止了与管理层之间的对赌,代价是将其持有的本金额近5000万元的可转股票据给蒙牛管理层控股的金牛公司,这接近机构投资者所持票据的1/4。这些票据一旦行使,相当于6260万余股蒙牛乳业股票。以8月18日收盘价每股5.850港币计算,3.6621亿港币的财富又进了蒙牛管理层的口袋。

“一招鲜,吃遍天”,牛根生凭借两把板斧奠定了他的乳业江山。

所以,所有的创业者都要有自己的创业教科书,把这本书在实践中搞透搞懂,并一辈子“照本宣科”,会发现,原来死读书也有这么大的好处。

★会做生意的人,得寸进尺,步步为营

有句老话“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做生意也是如此,只要你有计划有谋略,步步为营,“得寸进尺”,便会赚足跟成功生意人相差的1%。

多数企业成功扩张到全国市场,其基本步骤不外乎有两个:先进入一个细分的市场,然后站稳脚跟后进一步拓展市场范围。

进入细分市场的方法有很多,就中国大部分行业而言,区域细分往往是首选。很多成功的企业,甚至成功的跨国公司,都是从一个区域市场先做起来的。比如,蒙牛牛奶刚上市的时候,先打游击战,偷袭伊利和光明相对弱的市场,然后慢慢渗透到其它城市,开始和他们针锋相对;美赞臣婴儿奶粉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先做一级城市及南方二级城市,然后慢慢再向北方市场延伸。

这就是一种商业规则,一种稳妥的市场扩张方式,我把它形容为“得寸进尺”。也就是说,一家企业要想成功进入市场,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先“得寸”后“进尺”,而不是全面撒网,遍地开花“得寸进尺”是被动选择。

很多企业的经验都表明,非理性的遍地开花,往往都会遍体鳞伤。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回避资源限制的问题。

如果我们假设“资源无限”,企业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任何规则也就瞬间失效。但可惜的是,这只是假设。在现实运作中,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无限的资源,所以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一步登天。再说,绝大部分企业都处在十分残酷的竞争环境,在一个细分市场上,如果你的力量不如竞争对手大,你就会陷入困境,甚至遭遇失败。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去。

曾经有一家区域强势品牌做过一次全国招商会。当时提出一个“零风险”概念,可以说从产品的功能、包装、价格到中间商的扣点、奖励政策以及退换货政策等做足了文章。另外,招商现场的有形展示也可谓国际标准。会后该品牌还拉那些经销商游山玩水,歌舞升平。然而,令人心酸的事情却发生了。招商会结束后的一个月,那些会上签订合作意向,甚至签订经销合同的经销商都纷纷表示不合作。问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对品牌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该品牌应该懂得中间商永远是终极消费者的代言人,也是厂家潜在实力及信任度的晴雨表,终极消费者不能完全接受你的品牌、你又没有给他们一个确定的未来预期,你的产品再好、政策再优,也不会被接受的。因为,他们也会计算代理一个产品失败而导致的潜在损失。

这也要求企业必须采用“挖土豆”的方式,一寸一寸的蚕食市场,而不是全面开花。

“得寸进尺”亦是主动意识。不过,虽说“得寸进尺”是被动选择,但“得寸”后的“进尺”却是主动意识。因为不难想像,如果一家企业“得寸”而不“进尺”,要么在战略上有特殊的设计,要么经营者的脑子有问题。

“得寸”以后必须要“进尺”,这样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经营规模,以避免经营利润的持续下降。当然了,没有好的战略、战术的扩张,也可能使利润更加下降或亏损。

“得寸进尺”不会影响企业发展速度。

其实无论是被动选择,还是主动出击,“得寸进尺”是必须要遵循的商业规则。“得寸”前“进尺”,不行;“得寸”而不“进尺”,也不行。这就是“稳健”和“发展”辩证统一关系。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速度是十分信奉的制胜法宝。于是也不少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提出所谓的“飞船定律”、“兔子理论”等。

在他们的眼里,“得寸进尺”的精神可能倍受欢迎,但“先得寸后进尺”的做法可能遭到质疑。关键是他们怕影响其发展速度。

其实,先“得寸”后“进尺”的做法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因为,先“得寸”对后面的“进尺”不仅会提供方便,更会铺平道路,让你企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

一家年销售额不到10亿元的拉面公司,市值达到90亿元,老板个人财富近50亿元,有点偶然。资本市场对富豪的产生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妙,潘慰也是其中的被成就者之一。

潘慰在总结自己的创业之路时,说自己最初的一个经验就是自己的“不甘心”、总想“得寸进尺”,做完区域,做全国,总有一股劲头把规模扩大。他如下围棋般一步步落子,最终全省。说先在一个区域市场把自己做大,会积累很多经验和教训。恰好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开发下一个区域市场。尤其在产品开发方面,在一个区域市场把产品维护工作做到位了,扩张的时候,就减少很多麻烦,会让你更加顺利的进入外地市场。

所以一定要相信,“先慢后快”的威力,它不仅会带来更大的商机,而且更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在扩大时,应该怎样“得寸进尺”呢?就中国市场而言,生意人必须承认区域市场属性的差异性。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很多纬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你在做一个区域市场的同时可以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研究你将要进入的市场,牢牢掌握其目标顾客的消费模式及购买行为,清晰了解其渠道特征和媒介环境。这不仅不会影响你的发展速度,还可以对你下一步的扩张铺平道路。

先做好一个区域市场,其实还有一个好出,即:树立模范。中国是推崇模范、追捧明星的国家,只要你有成功的经验,他就会相信你,进而追捧你。这也是那些策划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写案例的主要原因。

很多企业召开全国招商会议时,往往把经销商请到自己“家门口”,也就是自己成长最好的区域。主要原因就是容易说服经销商。因为,经销商和你合作的标准往往是看你是不是把家“门口”的市场做得足够好。

所以,你只要成功做好一个区域市场就会拥有给别人展示的东西,就能够说服其它区域的中间商,从而更加顺利而快速的实现你做全国市场的梦想。惠政策的可能性会提高;获取人才的成本会下降;获取高新技术的途径会变多;甚至融资渠道都会一路绿灯,十分畅通。

在这么多好处面前,哪家企业还能无动于衷呢?所以,只要可行,任何企业都会采取“得寸进尺”的扩张方式。

★会做生意的人,能够将女人看得无比透彻

有句话说:如果说农业是男人的汗水浇出来的,工业是男人的智慧干出来的,那么现代社会消费就是女人、特别是漂亮的女人花出来的。

许多成功的从商者,有不少就是以女性为对象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相信这样一条赢钱术——“让女人动心就能有收获,因为女人比男人能花钱”。

女人和男人相互比较,他们在花费上有许多区别。拿花钱这一日常行为来说,男人会花2元钱去买价值1元钱的他所需要的东西;而女人则会花1元钱去买价值2元钱但并不是她需要的东西。这个比较,暗示女人比男人能花钱,比男人会花钱。成功生意人做生意时,认为让女人掏腰包,远比让男人掏钱出来的机会要多得多。

许多成功创业者的经商经验是,如果想赚钱,就必须先赚取女人手中所持有的钱。相反,如果经商者想清洗男人兜里的钱,拼命“瞄准男人”,这笔生意则注定会失败。因为男人的工作是赚钱,能赚钱并不表示持有钱、拥有钱,消费金钱的权力还是操纵在女人的手中。在花钱方面男人还得听女人的。所以,无论是经营钻石、戒指、女用礼服、别针,还是经营项链、耳环及女式高级日用皮包等商品,都会有相当的利润。

商人只要稍稍运用聪明的头脑,抓住有利的时机,以“女人”为对象来赚钱,大沓大沓的钞票必定会像长了腿似的自动走进商人的腰包。在那富丽堂皇的高级商店里,那些昂贵的钻石、豪华的礼服、项链、戒指、香水、手提包……无一不是等待着女性顾客的。那些豪华商店乃至普通百货公司所展卖的各种商品,均是女性产品占绝对统治地位。就是瞄准了这个市场,获得了比别人更大的盈利。

美国商人基廷也是一个运用“女性生意经”的好手。基廷在繁华的纽约54街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应该说这里的位置是比较好的,每天来往的人也很多,可是基廷的生意却不好做,开业两三年,生意冷冷清清,这让基廷大惑不解。善于动脑筋的他决定到那些生意好的地方去考察。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基廷得出这样的结论:平时光顾百货公司的人女性要占到80%,即使有男人来商店,也大多是陪妻子购物,很少单独买东西。在这些女顾客中,白天来的大多是家庭妇女,晚上5点半以后来的是下班后的小姐们。

认识到这一点后,基廷决定将自己的百货商店的营业对象限定在女性身上。为了尽可能地吸引女性,他将自己的营业面积全部用上,分别针对家庭主妇和上班的小姐,把正常的营业时间一分为二,白天他摆设家庭主妇感兴趣的衣料、内裤、实用衣着、手工艺品、厨房用品等实用类商品。晚上则改变成一家时髦用品商店,将朝气蓬勃的气息带到商店,以便迎合那些年轻的女性。光是袜子就陈列许多种,内衣、迷你裙、迷你用品、香水等,陈列的都是年轻人喜欢的样式和花样。凡是年轻女性喜欢的、需要的、能够引起她们购买欲望的商品,他都尽量满足,把它们摆在柜台上。在这里,年轻女孩子喜欢的东西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基廷的新式经营方法,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来他商店的人越来越多,而基廷不久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的营业面积太小,如果完全模仿大的百货公司,做到各种花色品种都有的话,恐怕是不可能的。

基廷面临了一次选择,要么是还维持现状,要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只经营一类商品。他经过思索,决定将其他商品换下来,只经营袜子和内衣。开始的时候,常来的顾客对这种经营方式不理解,但基廷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不久这间专门经营袜子和内衣的商店的名声就传开了。许多购买袜子和内衣的女性都不约而同地到基廷的商店来。别的商店要卖5元一双的袜子,基廷尽量廉价进货,然后用每双3元的价格卖出,同时将袜子的种类大量增加。基廷的专业经营法果然获得了成功,两个月后,袜子的销售额增加了五倍,顾客也越来越多。

袜子的销路获得了成功,基廷如法炮制又打起了内衣的主意。他从法国进口了最流行的样式,进行巧妙的宣传。本来在内衣样式没有什么选择的当时,一旦出现新款式,马上就能引起流行。没过多久,基廷商店有世界上最流行的内衣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女性立即赶来先购为快。

其实这种内衣同其他内衣相比,只是更加性感而已,但美国女人因为在家里穿得比较暴露,这种内衣正好适应了对丈夫和男朋友的吸引和需要,一下子销路大开。基廷完全站在女性的角度上,使他的商店成为女性常来光顾的地方。不久基廷就赚了大钱,现在光分销点就已经达到一百多家。

男人是挣钱的人,赚他们的钱难。女人是花钱的人,赚她们的钱容易。成功生意人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女性列为最好赚钱的对象。

但是究竟哪些女性更容易成为消费对象呢?这点你也需要了解:第一,爱追赶潮流的女性。追赶不断变化着的潮流是女性最醒目的标签。能抓住这种女性,就能赚到更多的钱;第二,爱慕虚荣的女性。居家过日子,女性可以将就,但出门在外,女性总要表现出固有的“要强”;第三,处在恋爱期的女性。女性总会运用其小鸟依人的技法,让大男人们掏空口袋去装扮她;第四,成群的女性。逛商场是大多数女性最大的乐趣。而成群结队则是她们常见的逛商场的形式。只要走出了家门,她们就会甩开一切,心情放松地去满足自己疯狂的购物欲。

如果你是个聪明人,就会像善于经商的成功生意人一样施展这样的赢钱术——赚女人的钱。因为这个世界上是男人挣钱,女人用男人的钱养家。所以,虽然钱是男人挣的,开销权却在女人手里。因此,做生意一定要掌握这一点,只有打动女人的心,才能使生意成功。

★会做生意的人,在酒桌上就能搞定大生意

改革开放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成为了做生意的、赚钱的,所不同的只是大家买卖的产品形态各异,有卖实实在在的物品的,有卖服务的,有卖知识的,有卖权力的,还有卖钱的,不一而足。因此,能不能谈成生意,能不能做好推销,就成为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但中国绝大多数人不太习惯开门见山就说赚钱的事儿。因此,中国人做生意,一般要先从朋友和熟人入手,对于完全陌生的客户,也先要成为朋友才好谈下一步,那么,怎么样才能和陌生人成为好朋友呢?怎么样才能让以前的朋友和熟人不会变成陌路呢?无疑就要找到大家共同的爱好,找到一个联系情感的纽带。那么,什么事情才够格成为这个纽带呢?说到底,无非就是孔老先生所谓的“食、色,性也”,其中的“食”无疑是既能让人获得满足又可登大雅之堂的,而“酒”,又是“食文化”里的重要物品。因此,如何在酒桌上谈生意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人们说,感情深,一口闷,酒过三巡,感情加深,饮酒酣畅,合作顺利。人们都能意识到这酒的重要性,但是酒文化何其博大精深乃尔,况其中的种种技巧、暗示、潜规则从来仅限于密友间的口耳相传,或者要仰赖个人悟性才可得,因此酒文化的精髓难以得到继承、发扬和突破,而这些个精髓如掌握得好,则可以一当十,打遍酒场无敌手,如掌握得不好,就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谈黄了生意不说,弄不好就连命也搭进去了,因此,各位出入酒场者对酒文化真是感到茫茫然,甚至心有戚戚焉。

久经考验的老领导总结的不二法门是“酒桌上是注意力经济,谁的话最多,谁就被灌得最猛,但一句话不说,一点酒不喝也是不行的,因此要分三步走,开局之时要热忱敬酒,以示合作态度诚恳,为人热情实在,值得做朋友;中场要尽量保持低调,只简单附和别人的玩笑而绝不另起话题,避免引起他人关注;结束之时大局已定,无论怎么喝也不会被灌得烂醉了,不妨再度引吭高歌,给人留下个良好印象,最后还再留上几个叫人回味无穷的小段子、经典语句什么的。”

一天中午,李志辉受老板的委托,出面接待几家运输公司的老总。他们都是李志辉公司的大客户,这一次又要购几十台车,对这样的大单,自然不能轻易放过。但要想做成这单生意,就必须得陪他们喝好酒。当天晚上,李志辉又要去陪他们亲爱的税务官喝酒,在中国的税收监管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和税务官搞好关系是很必要的。明天,又要接待合作伙伴,自然又免不了喝酒。后天,倒是朋友请客,但多少总要喝一点才够意思。所以,李志辉就得连续地喝下去,最终会成为酒精考验的干部。其实,喝酒是一件令李志辉很痛苦的事。李志辉平素的酒量不行,一喝就难受,但为了公司为了朋友,也只有硬着头皮顶上了。

酒桌上,三杯过后,一系列老套却又实用的瞄准宾主、把握大局、语言幽默、敬酒有序、、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后,在公关部经验丰富的职员配合下,顺利将对方拿下。李志辉拍拍杯啤酒胀大的肚子,欣喜又无奈地笑了。

然而,酒场毕竟不是商场,餐桌并不同于谈判桌,烂醉如泥之际稀里糊涂答应的事情,第二天清晨恐怕没几个人还能记得,一旦着手梳理工作才猛然清醒“坏了,坏了,前几天喝酒他说要给我的那些那些怎么还不见拿来呀?”,于是在工作时间又电话过去谈判,这时候,大家都头脑清醒,权衡利弊得失,一点不含糊。最后,这生意做不做得成,还是要看双方的优惠条件和可预期的收益情况。

说到底,酒,是认识朋友、加深感情的一种手段,在中国也是做成生意的较好的方式。

中国各个地方的生意人酒桌上的风俗习惯、话语体系、行为规范非常复杂,按西方强调细分和分析的学术传统,写出几本博士论文来是绰绰有余。有人分析了生意人在酒桌上的心理。大家在一起喝酒,一般都有几个心照不宣的目的。第一是通过所谓的“酒风”“酒德”来分析取得关于这个人的人品、性格的信息。说到做到,一咬牙,一仰脖子,把酒喝下去的是够朋友,讲义气;说喝不喝,扭扭捏捏,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是不够交情。这里酒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很微妙、很理性地考验他人、虐待他人的工具。一顿酒喝下来,对方是什么人,至少对方对我什么态度,大概就判断出来了。虽然这是一种成本比较高昂的收集交往对象信息的方式,但也总算是达到了部分的目的。

喝酒的第二目的是拉近双方的距离。中餐本身是一种仪式化非常强的进餐方式。大家围坐成圆桌,一桌只给一份菜单,一起点菜,一起伸筷,一起吃菜,倒退到物质没那么丰富的上一个年代,还有劝菜、劝饭,帮着夹菜、加饭等各种复杂花样,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是:我们是一家人,吃完这顿饭之后,大家就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照料了。酒的作用在进餐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这个信息。中国人平素都活在各自的小世界里,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交网络像蜗牛壳一样把大家限制在一个小圈子内,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只有通过酒精的麻醉作用,大家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心理戒防慢慢打开,开始推心置腹地说点心里话,所谓“酒后吐真言”。当然,也有人说过头了,暴露了不该暴露的东西,或者许了不应该许的诺,第二天,如果还记得自己说过什么的话,只好后悔不已,大呼:“完了,完了!”

当地位高的一方是多人,有老大和他手下的时候,酒桌上的局面就变得更加复杂了。首先,敬酒词里恭维人的分寸感就非常难以把握。都说一样的话,对方觉得,你把我夸得一朵花一样,原来你到哪都是这套话啊?说不一样的话,轻重更是不好把握,这个夸重了,那个不舒服;那个夸重了,这个又不舒服了。最可怕的是,对方阵营中有人开始当面唱起反调了,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了。生意圈里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时候,敢于说出跟老大调门不一致的话的人,往往偏偏是老大最重用、对方阵营最关键的、需要继续做工作的人物。你要是头脑简单,不对这种人表示特别的关照,而是一面倒地去附和老大维护场面上的气氛的那些话,那你就冤大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会做生意的人有1%和你不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会做生意的人有1%和你不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会做生意的人,在经营技巧上有1%和你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