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第二百四十一章
对于荀彧的执着,荀攸和荀谌无可奈何。相比年纪更轻、性格执拗的荀彧,曾经历灵帝驾崩、董卓进京等汉末众多大事件的荀攸就更看开的多,而荀谌更是对荀彧的愚忠嗤之以鼻,在荀谌的眼里,家族利益要高于国家,更何况兖州政权还不能算是汉室的正统继承,管它死活呢!
于是次日,一件震动兖州政坛的事件发生了,兖州政权的核心人物尚书令荀彧因与曹操政见不合,苦谏无效,被当场逐出丞相府。回到家中的荀彧当即病倒,久治不愈,曹操派人送药至荀府,但荀彧打开由曹操亲笔封记装药的锦盒,却发现锦盒里什么也没有,是一个空盒子。明白曹操意思的荀彧悲愤难当,服毒药自尽,以自己的性命和无言的抗争,全了这一段主臣之义。
得到荀彧病故的消息,曹操消了心头气后又后悔了,回顾兖州政权的建立乃至发展壮大,荀彧功不可没,自己的做法似乎绝情了一点。为了补偿心中的愧疚,曹操上表追封荀彧,谥号敬侯,至于这个“敬”是什么意思,大概只有曹操心里最明白了。
不过荀彧的遭遇是两个多月之后的事了,当时还滞留在许都的郭嘉并不能未卜先知,在过完曹操的寿辰之后,郭嘉就向曹操告辞,要回转河北。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总蹲在许都的门口,曹操吃饭都不香,听到郭嘉要走,自然没有留客的道理。
然而麻烦出在曹节那里,曹节自知此次一别后与家人恐怕再难有相聚之日,因此不愿意走。况且一个女孩在初次生产的时候,那份恐惧、焦虑、期待的情绪旁人是很难理解的,这个时候如果丈夫忙的没有时间,产妇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在身边开导安慰,那是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大将军夫人的行止,郭嘉做不了主,大将军夫人身孕愈加明显,这时候不走,再过些时候就只能等生产完之后再走,否则一路颠簸只怕就动了胎气,现在还不知大将军夫人肚里的孩儿是男是女,如果是男儿,那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曹操心里其实是希望女儿回河北去生的,当父亲的亲眼见到儿女的出生,感情上总是更亲一点,万一女儿争气,生个男儿出来,那就是李家的嫡长子兼长子,名正言顺无可挑剔的李家继承人,日后河北那个庞大军事集团的继承人身体里流淌着曹家的血脉,这对未来的曹家是极其有利的,哪怕兖州政权就是覆灭了,曹氏家族依然可以依托河北生存下来。可即便是曹操出面劝说女儿也没用,曹节拿定了主意,就是不愿意走,曹操也没了办法,总不能把女儿硬生生往外赶吧?
最后郭嘉派人快马急传河北,还是请大将军亲自定夺。很快大将军李晓就有了回信,同意曹节的请求。
既然大将军发话了,那一切都没有问题了,郭嘉留下专门的护卫人员,率使节团踏着茫茫白雪于正月赶回河北。大将军李晓亲自出邺城十里迎接郭嘉一行,那是对使节团此次工作异常满意的表彰。
回到邺城,使节团解散,只重要人员到大将军府进行详细的工作汇报。
这次使节团出使兖州可不光为的给曹操祝寿去的,那只是幌子。其真正目的一是与兖州签定商贸协议,为今后抢夺兖州的财产打开门户;二是秘密发行河北国债,用这个方法试探兖州内部对兖州政权的支持程度,有没有可能从内部瓦解对手;三是确认河北手中的兖州军事地图是否准确,以防在制定南下的军事计划时出现纰漏;四是以使节团为掩护,完善河北在兖州的间谍网……
对部下的汇报,李晓听的很仔细,不时的打断并提出疑问,凡事都很注重细节,这是李晓的特点。
这次使节团丰厚的战果可谓不虚此行,各项秘密任务均顺利完成,最让李晓高兴的是郭嘉竟然拉拢了荀谌。以荀谌为代表的世族对曹氏政权失去了信心,这说明河北的强大在天下人心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旦河北挥军南下,只要在军事上取得胜利,那么在权利上那些世家豪门就会随风而倒,这对黄巾军进取中原无疑减轻了巨大的阻力。河北的经验表明,在这个知识垄断人才匮乏的年代,世家豪门依然是天下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谁争取到了这股力量,谁就可以以最小的损失最快的速度夺取天下。
最后一个最新消息是曹操、荀彧主臣失和,使节团回河北前,荀彧还托病不肯上朝,郭嘉认为或许荀家就是打开兖州的突破口,如果荀家转投河北,那将是对兖州政权的狠狠一击。不过因为荀彧对兖州太重要了,一旦发生这种事,难保曹操不会翻脸,所以虽然出现了这样的机会,郭嘉还是不敢轻举妄动,这种事关全局的行动需要大将军李晓亲自拍板。
想到历史上荀氏叔侄就是因为忠心汉室结果被曹操活活逼死也不肯改变自己的立场,李晓摇了摇头,否决了郭嘉的美好想法,“荀家忠心的是汉室,肯让荀谌荀友若投向河北已是荀家的底线,做为家主,荀彧是不会向被汉室视为反贼的黄巾军投降的。不过我奇怪的是,曹操为什么要急着在这个时候为自己加官进爵呢?”李晓皱起眉头感觉不可理解,“时机不对,曹孟德一代枭雄,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历史上曹操是在确立绝对的战略优势之后才露出自己的野心,可现在兖州的实力还远远够不着这个条件,曹操急什么呢?
一副老神在在荣宠不惊模样的副总参谋长贾诩用了然的语气解开李晓的疑惑,道:“其中必有曹家宗族子弟在背后的撺掇,另外,大将军莫忘了曹操本是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意,所以才扶刘翸上的位,可是现在看来这条计策完全失去了作用。河北不会听这个所谓天子的号令,甚至荆、蜀、江东、汉中、交州也均与兖州撕破了脸皮,自立为王,拒不承认这个皇帝,如此,曹孟德手里的这个皇帝还有什么用处?这个天子如今非但不能号令诸侯,反而在法统上限制了曹氏宗族摄取更大的权力,故此曹孟德有此举亦在情理之中。”
新晋大将军府长史(即相当于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这一类职位)庞统恍然,道:“这是曹操在试探群臣的反应,若这一步走出去兖州反对的声音不大,自然紧跟着就有第二步、第三步……”
贾诩捻须叹道:“正是如此,刘协死后,汉室已无正统,四百年的江山,天命只怕至此而终矣。”言毕一阵唏嘘,不管怎么样,都是从大汉朝走过来的人,眼见着昔日自己也曾为之奔走的帝国轰然倒塌,总未免有一些触景伤情的伤感。
庞统冷笑道:“只怕中原大战的胜利也给了曹孟德骄横的心里,小觑了天下英雄。”
对庞统这样的年轻人而言,纷扰动荡、刀兵不停的汉末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美好回忆,所以感情自然也深不到哪去,他们更信奉天下者,有能者居之。
李晓笑道:“兖州忠于汉室的老臣尚在,恐怕曹孟德此后要头痛一阵子了。”
三月中,兖州果然传来几个重大的消息,首先对河北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大将军夫人曹节顺利产下一子,母子平安,扬威军集团有了正式的继承人。消息传到之日,整个河北一片欢呼,军民士气大振。
其次,兖州最为著名、兖州政权建立不可或缺的谋士荀彧病故,朝廷追赠谥号敬侯,不过据秘密消息,荀彧不是病死,而是因为与曹操政见相左,被曹操逼死。郭嘉闻讯,痛哭三日,大骂曹操薄情寡意,不是东西。
第三个消息最为轰动,以杨彪、伏完、董承等人为首的一干汉室旧臣密谋反曹,结果事机不密,被人告发,尚未举兵就被曹操破获。曹操趁机以案为契机,大肆清洗兖州,将忠于汉室的权臣铲了个干干净净,在兖州直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兖州不少心向汉室的官员见事不妙,纷纷外逃荆、蜀、江东等地。刘焉、刘表、刘备见兖州内部不稳,抓住机会,再次发起军事进攻,仍是分豫州、扬州两路北上,中原战火再燃。
就在中原打的热闹的同时,河北却是喜气洋洋,一派祥和,因为大将军李晓正式纳工部商业司甄逸之女甄宓为妃,这是大将军第三个明媒正娶的妻子。以李晓的地位权势,取三个老婆,实在是不算多,在古代讲究家族子孙昌盛才是福,特别是李晓这样敏感的身份,部下们巴不得李晓能娶上百来个老婆,生下几十个儿子,这样就再也不怕扬威军这么庞大一个军事集团找不到继承人了,一个儿子实在不保险。
和与曹节结婚的无奈一样,与甄宓结婚也由不得李晓的意愿,因为这同样是一桩权利婚姻。遍数李晓的婚姻,和吴珉结婚是因为扬威军系统上下的愿望,吴珉在扬威军系统内有巨大的声望,这个第一夫人必须是她,旁人无法取代;和曹节结婚,是出于当时扬威军外交的迫切需要,扬威军和兖州彼此需要这样一个权利上的盟友,军事上的助力,所以曹节从兖州嫁到了河东。至于与甄宓结婚,同样是外部的压力,甄逸是河北豪门,大将军身旁连兖州人都有了,没有一个河北人那说不过去,为了平衡后宫,在田丰、沮授等人的强烈要求下,打着大将军子息不旺的名义,把甄宓塞进大将军夫人的行列,当然,和曹节有所不同的是,对李晓早就一往情深的甄宓是求之不得,那是半点强迫也没有。
就这样,历史上美艳无匹的洛神在各方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嫁给了突然闯入这个时空并创造了不同历史的外来客李晓,是享福还是负担那就只有李晓本人知道了。
李晓并不是不喜欢甄宓,二人毕竟还有一点感情基础,不像曹节那样完全是陌生人,这么美貌的一个小姑娘,谁能娶进门那委实是千年修来的福气,李晓不能闭着眼说瞎话把自己装的有多清高。但是在走和留之间一直徘徊难定的李晓并不想连累他人,感情债是最无法偿还的债,可是现实却是逼得他把感情债背上一道又一道,那一头是需要自己奉老的父母,这一头是把青春献给了自己的妻子,甚至还有了一个儿子,谁来选择也痛苦。
和甄宓成婚后生活是幸福的,不说做为男人在女人身上有很多乐趣可以享受,这么漂亮的老婆,就是每天看着也舒服。但是快乐过后,是心理上日胜一日的沉重压力,每当和吴珉等人在一起的时候,李晓就会偏向走的决定,但是和甄宓和部下在一起时,留的心思又会重新占据上风,这其中反反复复的痛苦只有李晓自己最清楚。
每当吴珉冷笑着问李晓“只怕是不舍得走了吧”时,李晓甚至无法斩钉截铁的当场反驳,人说一个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但是自己的心理变化是如此明显,李晓自己都清清楚楚的发现了。
不去想它,埋头工作,这就是李晓解决心理压力的办法。
半年之后,曹节带着儿子回到了河北,但是中原的战争仍在持续。
中原的战争又持续打了一年,双方仍旧是不分胜负,战线在豫州、扬州两线来回拉锯。然而战争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原的财富加剧向河北汇集,这其中大部份是双方用于购买战略物资,还有一部份是世家豪门向河北转移的财产,战争需要钱,中原的豪强可不希望自己的主公打红了眼,府库用光了之后开始抢自己的钱,这叫未雨绸缪,先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出去再说。
三刘联军毕竟有西川这样的粮仓支撑,兖州首先在国力上撑不下去了,迫不得已,曹操紧急向河北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