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童年梦魇(3)

第二十五章 童年梦魇(3)

[笔下文学Www.bxwx.net]

虢家院子有一口老井,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今天健在的年纪最大的老人都说他爷爷的爷爷都不知道老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老井就在狮子岭脚下,从前那条青石板商路就在老井的背上经过。那里是狮子岭山脚的一个陡坡,青石板路下一条石板梯级下到老井边。老井是两个长方型水池,每个池子的面积大概总有那么六七平方米多的样子,两个池子总面积约有十四五平方米的样子,是少见的大水井了。两个池子一边是饮用水池,一边是濯洗池,供洗手、洗脸、洗桶、洗菜、洗衣用。濯洗池浅一些,大约有一米多水深的样子,水底下是深深的淤泥,淤泥里长着水草,水面上有好几朵睡莲。饮用水池不知道有多深,用长竹竿打不到底。老井除了上到青石板路上去的梯级是用青石板铺成的以外,两个池子也是用大块的石板砌成。人如果在狮子岭上,特别是立在狮子石上往这边俯瞰,就可看到明晃晃的石板围成的一个大“曰”字。老井在陡坡下面,青石板路高高在上,从石板路那里走下石级,来到老井坎下,坐在石板上,夏天既阴凉,又有高高陡坡背过西边的太阳,是个极好的乘凉处所。冬天呢,那里拐了一个弯的路陡坡又刚好背了北风,老井那里并不感到很冷。

以前虢家院子被称作“老屋虢家”,全称是“邵家龄老屋虢家”,“老屋虢家”这口老井跟井背上的那条青石板商路和邵家龄圩场一样闻名,没有哪个从远方来经过这里的人不下到井坎下喝口井水,歇歇气的,夏天更是如此。

听说老井原来的水质好,冬暖夏凉,清切透明,井水在井里看起来深绿至黑色,舀在碗里或者捧在手心里象白酒。老井的水量大,老辈人讲原来井中出水足有两条水车的量,叫做两条车的水。老井好象从来没有干过,既没有因天干断过水,也没有人工干过井水,大概也没有必要用三条以上的水车去干了这口两条水车水量的老井。由于水好,不但狮子岭上煤矿里喝的用的是老井里的水,甚至邵家岭圩场那么多人都来老井担水。民国三十四年天干,从农历正月一直到十月没有下过一滴雨,甚至头年年底就没见过雨了的,大地开了裂,冒着烟,整个山山岭岭、田头地面都象老狗一样伸出舌头在喘着暑气,是老天要收人的样子呢!第二年别的地方是饿死了好多人呀,简直比六零年死的还多呐。但“老屋虢家”这口老井两条水车的水量却照旧流着,保下了田洞里好大一片的田,虢家院子那时才没饿死很多人。

然而,老井的一切都成了过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井的水量开始少了起来,以至于最后茶杯大的水不到,后来可能就只有丁点大的出水量了,老化成了一股小泉眼的样子。而且水质也差了,冬天不暖,夏天不凉,跟塘水没多大的区别了。

父亲说老井退化的根源很可能与狮子岭的煤窑有关,狮子岭底下几乎已被掏空,造成很多处的地面下沉崩塌,地下的变化就不得而知了。老井的地下水源很可能就在狮子岭底下,而且很可能是被崩塌的地下泥土或岩石堵了道。就是说老井的“龙脉”改了道,老井就要死了,只剩下一口气在喘息。莫说灌田(现在灌田有玉丘水库),就是单单虢家人的嘴巴,老井也是供不起了。狮子岭往西过去,山那边的长塘水库(属六溪村所在的乡,原来的老铺人民公社),近年发现出了好大的泉水,水库满得特快。那泉水很可能就是原来流到老井的水,现在是清水流了外人田了。

只有开新井了。老井的水量变得太小,水质变差,饮用对人的身体也不太好的。可是年纪大的人不同意开新井,说老井的历史就丢了吗?过去它可是远近闻名啊,民国三十四年它救了我们虢家多少人啊!

父亲说,青石板路没人走了,新修了村级公路,远方的客人也多走我们的碎石子马路了,远方的人先丢了老井的存在,还想远近闻名呀。我们自己要好井水,不是老井,历史只是过去。

老家伙说祖上的井是说什么不能丢的,丢了祖上的井不就是离乡背井了吗?

父亲说我们不是背井离乡,我们是背井保家乡,家乡必须要有一口好井才行的。老井既然已经不行了,抱残守缺的态度不是苦了自己?

象早年开坟山一样,父亲还是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老辈人。

新井跟老井其实差不多远近,只是在另一个方向。农家是挑水喝的,路的远近是挑选井址的重要因素。但归根结底有一条,井水是自然存在的,远近不由人意。水井不是打的洞井,你不能让井水从哪里出来它就在哪里冒出来。

虢家偏偏就有一处好井水在另外一个地方流淌着。

出院子往右一点,在田洞里,有一丘两亩多面积的大水田。水田的名字就叫井丘,是因为水田当中有一股泉,被人用泥巴简单地围成了一眼小井。这眼小井的边沿起初倒不是为了作井用而围成的,而是因为那块地方水太冷,不长禾苗,老大一块面积里没有收成。如果不把冷水泉围起来,整个一丘水田都减产。日子一长,围起来的泥巴坎上长了杂草,堤坎成了小田埂。一条小引水沟把井水引到大田埂边沿,流到田洞里的溪沟里去了。

虢家有两处单门独院,其中一处只有一户人家,就是玉丘唯一的“渔业”专业户世家——网匠师傅一家子。现在的“网匠师傅”一家在上两代以前是被称做“网铺”的,一直到后来网匠师傅一家住的单门独院就被叫做“铺里”了,小院子后面的山就叫做“铺后岭”。另一处其实不是真正的单门独院,而是一个小院落,住着两三户人家。可能是原来某一户人家从老院子里搬出去还不太久远,那里就被叫做“新屋里”,这个院落后面的山叫做“新屋岭”。“铺后岭”和“新屋岭”都是黄土岭,浑圆秀气,是典型的小丘陵山岭。“铺后岭”上生长着成片的枫树,秋天漫山遍岭的深红,美不胜收。除了枫树,还有不少的松树,少量的油茶树,以及许多种有着古怪名字的野树。翻过“铺后岭”,过了枫树林,缓缓的山坡那一面就是我大姐原来嫁到那里的王家院子,早年是个很大的院子。王家院子离虢家院子这么近,小时候我跟妹妹和两个年龄相仿的外甥成天混在一起,就在那片枫树林里野疯。

“新屋岭”上却是松树居多,松树之外有一些油茶树,稍稍成片。但黄土岭(或者是红土吧)上油茶长不太好,产量很低。到六、七十年代,父亲就带人将那里的油茶林砍掉了,只留下松树林没有砍。油茶林被砍了以后黄土坡上被开垦成了一片果园,种上了柑桔和梨树。这片果园的水果虽然没有坟山那片的好,但这片果园里的柑桔和鸭梨(青皮梨)、黄皮梨却格外地甜而爽口。

铺里那一家到井丘比去老井近得多,平时就在井丘中间那个泉眼里挑水喝。新屋里到井丘和到老井都是差不多远,近些年来几户人家也到井丘的小泉眼里去担水喝,是因为那里的水好喝,而老井里的水却变得不如从前了。

两个小院落里的人联合起来在井丘那里从田埂上搭了一条泥桥通向水田中的泉眼,后来泥桥也变成了田埂,连着小井的圆型井坎,远远看去象是神仙在偌大的水田里举着一个巨型拨浪鼓。

两个小院落里的几户人家当然最拥护修小井,不过修井的时候也没有派劳力参加。父亲也不太想要很多的人参和,虽然要不少的工和体力,他主要还是想自个儿好好弄一弄这个小工程。

父亲带上我家二哥来到井丘就干上了。他们用水车车干水,以后水上来时再车一会。出水量不是很大,施工不成问题。他们用炭巴和石头垫底,再用石头和水泥砌上来两个四方型水池。还是一边为饮水池,另一边为濯洗池,但两个水池都砌得很小,每个水池大概只有一米见方的样子那么大,与老井的风格刚好相反,修成了一眼小巧精致的水井。然后再派劳力来砌井坎,井坎却修建得很宽大,是大大的圆型井台,可以容纳很多人在那里打水洗东西,但挑水回家则要一个一个地来,每次只能下一只水桶取水,这样是为了保持水的干净。大井坎建成后又安排劳力扩建泥桥,宽到足以让两三个人担着水桶可以拨路(相向取道)。

新井的出水量是不大,但那井水却是出奇的好。冬天的水温足可以用来洗澡,年轻人挑了井水回去后,常常不再烧火加热就直接洗澡去了。夏天那水却凛冽切骨,象是从冰箱的冷藏室里取出来的水似地,暑热天气里喝了透凉甘甜,清心提神,比矿泉水的味道好多了。有人挑一担新鲜井水过来,碰上一班人在院子里乘凉,立刻就被“过税”,几个木瓢伸过来,桶里的水就下去了一大节。有时碰上人多,一担清水几乎就被瓜分完毕,害得担水人不得不打转重新去井里挑一担回来。如果是堂客们挑水经过,就总有些男人得了实惠还想揩点油,占点嘴上便宜。男人喝了新鲜井水,一摸嘴巴后对女人说:“你的水好喝啊!”这是一句**的话呢,好象公鸡扑到母鸡身边扑楞楞地扇翅膀,求偶的雄态。女人反唇相讥道:“我给你挑水喝呢!”这就是一句骂人的话了,意思是你散失了劳力,不是残疾人就是五保户,“吃现成的”了,水不是自己挑的,是人送的。玉丘人忌讳“吃现成的”,以自食其力为荣,以能做能走能跑能吃能睡能劳动能出力能“吵事”为乐,有谁愿意象五保户、残疾人那样,要别人来打点自己呢?

夏天为了喝上井水的清冽,新鲜井水挑回来后,人们都会装上一两热水瓶来“保冷”,热水瓶象城里人的空调一样,夏天冬天冷暖两用了。

老人家说,这井水味道是比老井的水好,就是水量不大,就怕有不够喝的时候。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新井跟老井原来的岁月一样,无论怎样天干,它那小小的水量总能汩汩流淌,不增加也不减少,老辈们终于乐呵呵地说道,这就叫做大河涨水有日退,细水长流过得冬呀!

[笔下文学Www.bxwx.net]

虢家院子有一口老井,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今天健在的年纪最大的老人都说他爷爷的爷爷都不知道老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老井就在狮子岭脚下,从前那条青石板商路就在老井的背上经过。那里是狮子岭山脚的一个陡坡,青石板路下一条石板梯级下到老井边。老井是两个长方型水池,每个池子的面积大概总有那么六七平方米多的样子,两个池子总面积约有十四五平方米的样子,是少见的大水井了。两个池子一边是饮用水池,一边是濯洗池,供洗手、洗脸、洗桶、洗菜、洗衣用。濯洗池浅一些,大约有一米多水深的样子,水底下是深深的淤泥,淤泥里长着水草,水面上有好几朵睡莲。饮用水池不知道有多深,用长竹竿打不到底。老井除了上到青石板路上去的梯级是用青石板铺成的以外,两个池子也是用大块的石板砌成。人如果在狮子岭上,特别是立在狮子石上往这边俯瞰,就可看到明晃晃的石板围成的一个大“曰”字。老井在陡坡下面,青石板路高高在上,从石板路那里走下石级,来到老井坎下,坐在石板上,夏天既阴凉,又有高高陡坡背过西边的太阳,是个极好的乘凉处所。冬天呢,那里拐了一个弯的路陡坡又刚好背了北风,老井那里并不感到很冷。

以前虢家院子被称作“老屋虢家”,全称是“邵家龄老屋虢家”,“老屋虢家”这口老井跟井背上的那条青石板商路和邵家龄圩场一样闻名,没有哪个从远方来经过这里的人不下到井坎下喝口井水,歇歇气的,夏天更是如此。

听说老井原来的水质好,冬暖夏凉,清切透明,井水在井里看起来深绿至黑色,舀在碗里或者捧在手心里象白酒。老井的水量大,老辈人讲原来井中出水足有两条水车的量,叫做两条车的水。老井好象从来没有干过,既没有因天干断过水,也没有人工干过井水,大概也没有必要用三条以上的水车去干了这口两条水车水量的老井。由于水好,不但狮子岭上煤矿里喝的用的是老井里的水,甚至邵家岭圩场那么多人都来老井担水。民国三十四年天干,从农历正月一直到十月没有下过一滴雨,甚至头年年底就没见过雨了的,大地开了裂,冒着烟,整个山山岭岭、田头地面都象老狗一样伸出舌头在喘着暑气,是老天要收人的样子呢!第二年别的地方是饿死了好多人呀,简直比六零年死的还多呐。但“老屋虢家”这口老井两条水车的水量却照旧流着,保下了田洞里好大一片的田,虢家院子那时才没饿死很多人。

然而,老井的一切都成了过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井的水量开始少了起来,以至于最后茶杯大的水不到,后来可能就只有丁点大的出水量了,老化成了一股小泉眼的样子。而且水质也差了,冬天不暖,夏天不凉,跟塘水没多大的区别了。

父亲说老井退化的根源很可能与狮子岭的煤窑有关,狮子岭底下几乎已被掏空,造成很多处的地面下沉崩塌,地下的变化就不得而知了。老井的地下水源很可能就在狮子岭底下,而且很可能是被崩塌的地下泥土或岩石堵了道。就是说老井的“龙脉”改了道,老井就要死了,只剩下一口气在喘息。莫说灌田(现在灌田有玉丘水库),就是单单虢家人的嘴巴,老井也是供不起了。狮子岭往西过去,山那边的长塘水库(属六溪村所在的乡,原来的老铺人民公社),近年发现出了好大的泉水,水库满得特快。那泉水很可能就是原来流到老井的水,现在是清水流了外人田了。

只有开新井了。老井的水量变得太小,水质变差,饮用对人的身体也不太好的。可是年纪大的人不同意开新井,说老井的历史就丢了吗?过去它可是远近闻名啊,民国三十四年它救了我们虢家多少人啊!

父亲说,青石板路没人走了,新修了村级公路,远方的客人也多走我们的碎石子马路了,远方的人先丢了老井的存在,还想远近闻名呀。我们自己要好井水,不是老井,历史只是过去。

老家伙说祖上的井是说什么不能丢的,丢了祖上的井不就是离乡背井了吗?

父亲说我们不是背井离乡,我们是背井保家乡,家乡必须要有一口好井才行的。老井既然已经不行了,抱残守缺的态度不是苦了自己?

象早年开坟山一样,父亲还是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老辈人。

新井跟老井其实差不多远近,只是在另一个方向。农家是挑水喝的,路的远近是挑选井址的重要因素。但归根结底有一条,井水是自然存在的,远近不由人意。水井不是打的洞井,你不能让井水从哪里出来它就在哪里冒出来。

虢家偏偏就有一处好井水在另外一个地方流淌着。

出院子往右一点,在田洞里,有一丘两亩多面积的大水田。水田的名字就叫井丘,是因为水田当中有一股泉,被人用泥巴简单地围成了一眼小井。这眼小井的边沿起初倒不是为了作井用而围成的,而是因为那块地方水太冷,不长禾苗,老大一块面积里没有收成。如果不把冷水泉围起来,整个一丘水田都减产。日子一长,围起来的泥巴坎上长了杂草,堤坎成了小田埂。一条小引水沟把井水引到大田埂边沿,流到田洞里的溪沟里去了。

虢家有两处单门独院,其中一处只有一户人家,就是玉丘唯一的“渔业”专业户世家——网匠师傅一家子。现在的“网匠师傅”一家在上两代以前是被称做“网铺”的,一直到后来网匠师傅一家住的单门独院就被叫做“铺里”了,小院子后面的山就叫做“铺后岭”。另一处其实不是真正的单门独院,而是一个小院落,住着两三户人家。可能是原来某一户人家从老院子里搬出去还不太久远,那里就被叫做“新屋里”,这个院落后面的山叫做“新屋岭”。“铺后岭”和“新屋岭”都是黄土岭,浑圆秀气,是典型的小丘陵山岭。“铺后岭”上生长着成片的枫树,秋天漫山遍岭的深红,美不胜收。除了枫树,还有不少的松树,少量的油茶树,以及许多种有着古怪名字的野树。翻过“铺后岭”,过了枫树林,缓缓的山坡那一面就是我大姐原来嫁到那里的王家院子,早年是个很大的院子。王家院子离虢家院子这么近,小时候我跟妹妹和两个年龄相仿的外甥成天混在一起,就在那片枫树林里野疯。

“新屋岭”上却是松树居多,松树之外有一些油茶树,稍稍成片。但黄土岭(或者是红土吧)上油茶长不太好,产量很低。到六、七十年代,父亲就带人将那里的油茶林砍掉了,只留下松树林没有砍。油茶林被砍了以后黄土坡上被开垦成了一片果园,种上了柑桔和梨树。这片果园的水果虽然没有坟山那片的好,但这片果园里的柑桔和鸭梨(青皮梨)、黄皮梨却格外地甜而爽口。

铺里那一家到井丘比去老井近得多,平时就在井丘中间那个泉眼里挑水喝。新屋里到井丘和到老井都是差不多远,近些年来几户人家也到井丘的小泉眼里去担水喝,是因为那里的水好喝,而老井里的水却变得不如从前了。

两个小院落里的人联合起来在井丘那里从田埂上搭了一条泥桥通向水田中的泉眼,后来泥桥也变成了田埂,连着小井的圆型井坎,远远看去象是神仙在偌大的水田里举着一个巨型拨浪鼓。

两个小院落里的几户人家当然最拥护修小井,不过修井的时候也没有派劳力参加。父亲也不太想要很多的人参和,虽然要不少的工和体力,他主要还是想自个儿好好弄一弄这个小工程。

父亲带上我家二哥来到井丘就干上了。他们用水车车干水,以后水上来时再车一会。出水量不是很大,施工不成问题。他们用炭巴和石头垫底,再用石头和水泥砌上来两个四方型水池。还是一边为饮水池,另一边为濯洗池,但两个水池都砌得很小,每个水池大概只有一米见方的样子那么大,与老井的风格刚好相反,修成了一眼小巧精致的水井。然后再派劳力来砌井坎,井坎却修建得很宽大,是大大的圆型井台,可以容纳很多人在那里打水洗东西,但挑水回家则要一个一个地来,每次只能下一只水桶取水,这样是为了保持水的干净。大井坎建成后又安排劳力扩建泥桥,宽到足以让两三个人担着水桶可以拨路(相向取道)。

新井的出水量是不大,但那井水却是出奇的好。冬天的水温足可以用来洗澡,年轻人挑了井水回去后,常常不再烧火加热就直接洗澡去了。夏天那水却凛冽切骨,象是从冰箱的冷藏室里取出来的水似地,暑热天气里喝了透凉甘甜,清心提神,比矿泉水的味道好多了。有人挑一担新鲜井水过来,碰上一班人在院子里乘凉,立刻就被“过税”,几个木瓢伸过来,桶里的水就下去了一大节。有时碰上人多,一担清水几乎就被瓜分完毕,害得担水人不得不打转重新去井里挑一担回来。如果是堂客们挑水经过,就总有些男人得了实惠还想揩点油,占点嘴上便宜。男人喝了新鲜井水,一摸嘴巴后对女人说:“你的水好喝啊!”这是一句**的话呢,好象公鸡扑到母鸡身边扑楞楞地扇翅膀,求偶的雄态。女人反唇相讥道:“我给你挑水喝呢!”这就是一句骂人的话了,意思是你散失了劳力,不是残疾人就是五保户,“吃现成的”了,水不是自己挑的,是人送的。玉丘人忌讳“吃现成的”,以自食其力为荣,以能做能走能跑能吃能睡能劳动能出力能“吵事”为乐,有谁愿意象五保户、残疾人那样,要别人来打点自己呢?

夏天为了喝上井水的清冽,新鲜井水挑回来后,人们都会装上一两热水瓶来“保冷”,热水瓶象城里人的空调一样,夏天冬天冷暖两用了。

老人家说,这井水味道是比老井的水好,就是水量不大,就怕有不够喝的时候。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新井跟老井原来的岁月一样,无论怎样天干,它那小小的水量总能汩汩流淌,不增加也不减少,老辈们终于乐呵呵地说道,这就叫做大河涨水有日退,细水长流过得冬呀!

[笔下文学Www.bxwx.net]

虢家院子有一口老井,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今天健在的年纪最大的老人都说他爷爷的爷爷都不知道老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老井就在狮子岭脚下,从前那条青石板商路就在老井的背上经过。那里是狮子岭山脚的一个陡坡,青石板路下一条石板梯级下到老井边。老井是两个长方型水池,每个池子的面积大概总有那么六七平方米多的样子,两个池子总面积约有十四五平方米的样子,是少见的大水井了。两个池子一边是饮用水池,一边是濯洗池,供洗手、洗脸、洗桶、洗菜、洗衣用。濯洗池浅一些,大约有一米多水深的样子,水底下是深深的淤泥,淤泥里长着水草,水面上有好几朵睡莲。饮用水池不知道有多深,用长竹竿打不到底。老井除了上到青石板路上去的梯级是用青石板铺成的以外,两个池子也是用大块的石板砌成。人如果在狮子岭上,特别是立在狮子石上往这边俯瞰,就可看到明晃晃的石板围成的一个大“曰”字。老井在陡坡下面,青石板路高高在上,从石板路那里走下石级,来到老井坎下,坐在石板上,夏天既阴凉,又有高高陡坡背过西边的太阳,是个极好的乘凉处所。冬天呢,那里拐了一个弯的路陡坡又刚好背了北风,老井那里并不感到很冷。

以前虢家院子被称作“老屋虢家”,全称是“邵家龄老屋虢家”,“老屋虢家”这口老井跟井背上的那条青石板商路和邵家龄圩场一样闻名,没有哪个从远方来经过这里的人不下到井坎下喝口井水,歇歇气的,夏天更是如此。

听说老井原来的水质好,冬暖夏凉,清切透明,井水在井里看起来深绿至黑色,舀在碗里或者捧在手心里象白酒。老井的水量大,老辈人讲原来井中出水足有两条水车的量,叫做两条车的水。老井好象从来没有干过,既没有因天干断过水,也没有人工干过井水,大概也没有必要用三条以上的水车去干了这口两条水车水量的老井。由于水好,不但狮子岭上煤矿里喝的用的是老井里的水,甚至邵家岭圩场那么多人都来老井担水。民国三十四年天干,从农历正月一直到十月没有下过一滴雨,甚至头年年底就没见过雨了的,大地开了裂,冒着烟,整个山山岭岭、田头地面都象老狗一样伸出舌头在喘着暑气,是老天要收人的样子呢!第二年别的地方是饿死了好多人呀,简直比六零年死的还多呐。但“老屋虢家”这口老井两条水车的水量却照旧流着,保下了田洞里好大一片的田,虢家院子那时才没饿死很多人。

然而,老井的一切都成了过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井的水量开始少了起来,以至于最后茶杯大的水不到,后来可能就只有丁点大的出水量了,老化成了一股小泉眼的样子。而且水质也差了,冬天不暖,夏天不凉,跟塘水没多大的区别了。

父亲说老井退化的根源很可能与狮子岭的煤窑有关,狮子岭底下几乎已被掏空,造成很多处的地面下沉崩塌,地下的变化就不得而知了。老井的地下水源很可能就在狮子岭底下,而且很可能是被崩塌的地下泥土或岩石堵了道。就是说老井的“龙脉”改了道,老井就要死了,只剩下一口气在喘息。莫说灌田(现在灌田有玉丘水库),就是单单虢家人的嘴巴,老井也是供不起了。狮子岭往西过去,山那边的长塘水库(属六溪村所在的乡,原来的老铺人民公社),近年发现出了好大的泉水,水库满得特快。那泉水很可能就是原来流到老井的水,现在是清水流了外人田了。

只有开新井了。老井的水量变得太小,水质变差,饮用对人的身体也不太好的。可是年纪大的人不同意开新井,说老井的历史就丢了吗?过去它可是远近闻名啊,民国三十四年它救了我们虢家多少人啊!

父亲说,青石板路没人走了,新修了村级公路,远方的客人也多走我们的碎石子马路了,远方的人先丢了老井的存在,还想远近闻名呀。我们自己要好井水,不是老井,历史只是过去。

老家伙说祖上的井是说什么不能丢的,丢了祖上的井不就是离乡背井了吗?

父亲说我们不是背井离乡,我们是背井保家乡,家乡必须要有一口好井才行的。老井既然已经不行了,抱残守缺的态度不是苦了自己?

象早年开坟山一样,父亲还是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老辈人。

新井跟老井其实差不多远近,只是在另一个方向。农家是挑水喝的,路的远近是挑选井址的重要因素。但归根结底有一条,井水是自然存在的,远近不由人意。水井不是打的洞井,你不能让井水从哪里出来它就在哪里冒出来。

虢家偏偏就有一处好井水在另外一个地方流淌着。

出院子往右一点,在田洞里,有一丘两亩多面积的大水田。水田的名字就叫井丘,是因为水田当中有一股泉,被人用泥巴简单地围成了一眼小井。这眼小井的边沿起初倒不是为了作井用而围成的,而是因为那块地方水太冷,不长禾苗,老大一块面积里没有收成。如果不把冷水泉围起来,整个一丘水田都减产。日子一长,围起来的泥巴坎上长了杂草,堤坎成了小田埂。一条小引水沟把井水引到大田埂边沿,流到田洞里的溪沟里去了。

虢家有两处单门独院,其中一处只有一户人家,就是玉丘唯一的“渔业”专业户世家——网匠师傅一家子。现在的“网匠师傅”一家在上两代以前是被称做“网铺”的,一直到后来网匠师傅一家住的单门独院就被叫做“铺里”了,小院子后面的山就叫做“铺后岭”。另一处其实不是真正的单门独院,而是一个小院落,住着两三户人家。可能是原来某一户人家从老院子里搬出去还不太久远,那里就被叫做“新屋里”,这个院落后面的山叫做“新屋岭”。“铺后岭”和“新屋岭”都是黄土岭,浑圆秀气,是典型的小丘陵山岭。“铺后岭”上生长着成片的枫树,秋天漫山遍岭的深红,美不胜收。除了枫树,还有不少的松树,少量的油茶树,以及许多种有着古怪名字的野树。翻过“铺后岭”,过了枫树林,缓缓的山坡那一面就是我大姐原来嫁到那里的王家院子,早年是个很大的院子。王家院子离虢家院子这么近,小时候我跟妹妹和两个年龄相仿的外甥成天混在一起,就在那片枫树林里野疯。

“新屋岭”上却是松树居多,松树之外有一些油茶树,稍稍成片。但黄土岭(或者是红土吧)上油茶长不太好,产量很低。到六、七十年代,父亲就带人将那里的油茶林砍掉了,只留下松树林没有砍。油茶林被砍了以后黄土坡上被开垦成了一片果园,种上了柑桔和梨树。这片果园的水果虽然没有坟山那片的好,但这片果园里的柑桔和鸭梨(青皮梨)、黄皮梨却格外地甜而爽口。

铺里那一家到井丘比去老井近得多,平时就在井丘中间那个泉眼里挑水喝。新屋里到井丘和到老井都是差不多远,近些年来几户人家也到井丘的小泉眼里去担水喝,是因为那里的水好喝,而老井里的水却变得不如从前了。

两个小院落里的人联合起来在井丘那里从田埂上搭了一条泥桥通向水田中的泉眼,后来泥桥也变成了田埂,连着小井的圆型井坎,远远看去象是神仙在偌大的水田里举着一个巨型拨浪鼓。

两个小院落里的几户人家当然最拥护修小井,不过修井的时候也没有派劳力参加。父亲也不太想要很多的人参和,虽然要不少的工和体力,他主要还是想自个儿好好弄一弄这个小工程。

父亲带上我家二哥来到井丘就干上了。他们用水车车干水,以后水上来时再车一会。出水量不是很大,施工不成问题。他们用炭巴和石头垫底,再用石头和水泥砌上来两个四方型水池。还是一边为饮水池,另一边为濯洗池,但两个水池都砌得很小,每个水池大概只有一米见方的样子那么大,与老井的风格刚好相反,修成了一眼小巧精致的水井。然后再派劳力来砌井坎,井坎却修建得很宽大,是大大的圆型井台,可以容纳很多人在那里打水洗东西,但挑水回家则要一个一个地来,每次只能下一只水桶取水,这样是为了保持水的干净。大井坎建成后又安排劳力扩建泥桥,宽到足以让两三个人担着水桶可以拨路(相向取道)。

新井的出水量是不大,但那井水却是出奇的好。冬天的水温足可以用来洗澡,年轻人挑了井水回去后,常常不再烧火加热就直接洗澡去了。夏天那水却凛冽切骨,象是从冰箱的冷藏室里取出来的水似地,暑热天气里喝了透凉甘甜,清心提神,比矿泉水的味道好多了。有人挑一担新鲜井水过来,碰上一班人在院子里乘凉,立刻就被“过税”,几个木瓢伸过来,桶里的水就下去了一大节。有时碰上人多,一担清水几乎就被瓜分完毕,害得担水人不得不打转重新去井里挑一担回来。如果是堂客们挑水经过,就总有些男人得了实惠还想揩点油,占点嘴上便宜。男人喝了新鲜井水,一摸嘴巴后对女人说:“你的水好喝啊!”这是一句**的话呢,好象公鸡扑到母鸡身边扑楞楞地扇翅膀,求偶的雄态。女人反唇相讥道:“我给你挑水喝呢!”这就是一句骂人的话了,意思是你散失了劳力,不是残疾人就是五保户,“吃现成的”了,水不是自己挑的,是人送的。玉丘人忌讳“吃现成的”,以自食其力为荣,以能做能走能跑能吃能睡能劳动能出力能“吵事”为乐,有谁愿意象五保户、残疾人那样,要别人来打点自己呢?

夏天为了喝上井水的清冽,新鲜井水挑回来后,人们都会装上一两热水瓶来“保冷”,热水瓶象城里人的空调一样,夏天冬天冷暖两用了。

老人家说,这井水味道是比老井的水好,就是水量不大,就怕有不够喝的时候。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新井跟老井原来的岁月一样,无论怎样天干,它那小小的水量总能汩汩流淌,不增加也不减少,老辈们终于乐呵呵地说道,这就叫做大河涨水有日退,细水长流过得冬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支部书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支部书记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童年梦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