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口外”生活 5口之家
那是我五岁多,不到六岁的时候,我们的家搬到了“111地质队”。站稳脚的我们住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这时的大姐仍然住在小马沟的姥姥家,二姐和我多少懂了一些事情,生意之余的父亲开始教我们识文断字,而母亲则会为我们准备过冬用的衣物。一个安逸幸福的家,缺少了大姐,总是觉得不完整。没多久,发生了一件事,大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同时,家中暗藏的矛盾火花又一次点燃。
有一次母亲和父亲一起回姥姥姥爷家,去看大姐。这时候的大姐应该已经七岁多了,懂事了。父母依然带着一箱子烧饼。虽然母亲经常回来看望大姐,但是毕竟频率不会太高,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总是走不开,还有二姐和我需要照顾。父亲来说,更是有段时间没见到大姐了,显得更为亲昵。说实话,我家虽然是三个孩子,但是父母对每一个孩子都一样的关心,爱护,虽然家教很严,爸爸的规矩很多,但是真的能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爱。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他抱着大姐,陪大姐聊天,随口问道,“最近吃什么好吃的没有?”“吃鸡蛋了。”大姐回答道。父亲接着问,“哦,还吃鸡蛋了啊。吃了几个?”稚嫩的大姐回答道:“三个鸡蛋,我吃一个,姥爷吃两个。”对于一个父亲而言,这样的说法他真的无法接受,同时,再加上以前的“高利贷事件”等等,让父亲的忍耐到了极限,决意一定要让大姐回到自己身边,这样才安心。就这样,大姐也“回归”了。这个家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的挺好的,真正的“五口之家”了。但是与此同时,父母亲的矛盾越来越多,每次都是因为姥姥姥爷的关系。其实想想,对于我家来说,三个孩子,各个都亲,对于姥姥姥爷来说,我们这一代的小孩子有很多,他们的爱要分成更多份,做事的时候难免会顾此失彼,其实也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一个父亲而言,这样的情况是不容发生的。父母的关系因为一点点的小事,仍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里不再赘述。
终于齐了,一家人其乐融融。毕竟大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去了姥姥姥爷家,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但是与父母之间多少还是有一丝生疏感的。但是,孩子之间往往能更快的熟络,大姐,二姐和我早已玩成了一片。这其中有个小插曲。记得大姐刚“回归”的某天,一起吃饭,忘记吃的什么了,记忆中挺丰盛的。大姐推了推二姐,说道“丽丽,让你妈给我再盛(cheng)点饭。”这时再回想起这个画面,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一个表明了,大姐还没有觉得自己本身就是属于这个家的,另一个,我想,大姐无心的这句话,对父母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震动。因为刚来的这艰难的两年,不得已将大姐送到姥姥姥爷家照看,其实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心中竟然产生了一定的生疏感。这是让他们震惊的原因。我相信他们此时也会觉得,把大姐姐回到身边是对的。
日子还在继续,父亲每天都会在家里教我们认字,记得很清楚,有一种磁性画板之类的东西,当时应该算是比较高级的东西了,有一只专门的磁性笔,可以在画板上面写字,写满后可以擦掉,继续循环使用。这是我们每天必须要面对的东西。生意之余的时间,我们不能再随心所欲的玩了,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得必须听爸爸“讲课”。同样,日子也是越来越好,家中有了各种家用电器,甚至买了家中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记得好像是“牡丹”牌,十九寸。
那年是1992年。那个时候,电视只能收到两三个频道,而我们最喜欢看的就是八零后的经典儿童剧,《小龙人》。在爸爸的监督之下,我们还是不能随意看电视的,我们必须花更多精力放在认字上。从小就觉得父亲很严厉,他的一个眼神就足矣让HIGH翻的我们顿时安静下来。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习惯吧。
前面提起过,父亲很注重知识,这时的二姐和我已经五岁多,大姐七岁多了,父亲开始考虑到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对于爸爸来说,这是一个大问题,更是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111地质队”某些居民的介绍,帮着我们联系了一个小学。记得那是一个叫做“二东沟”的村子,村子还是比较小的,比“111地质队”要小。但是,那里有个小学校,这个小学就是我们“漫漫读书路”的开始,当然了,此时的大姐多少已经懂了一些东西,毕竟在小马沟村小学,她已经上学一年多了。入学后,二姐和我上一年级,大姐直接上二年级。
想起来很有意思,后来总和朋友们说,我们姐弟三人没有上过什么幼儿园,学前班的,大家总是不信。但是我们确实没有上过。之前都是父亲在家中随意教一些什么,之后直接升出小学了。记得这个时候,大姐八岁,我和二姐只有六岁。
对于小孩子来说,上学的日子是无聊的,但是,那个时候,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因为从我家到二东沟村,还有段距离。记的很清楚,从家里出来,右手边有个小巷子,穿过小巷子,三五分钟的路程吧,就到了“职业中学”,那个地方是我小时候的“乐园”,以后再聊,然后沿着“职业中学”的围墙走,有一条小路,路边就是一个小山丘,我们称之为“后山”,因为整体看来,这座小山位于民居的后面,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前山”。说是山,其实现在想来,只是类似于丘陵地带的那种小山丘,这些地方都是童年时候最爱去的地方,此时不再赘述。沿着小路一直走,会经过一大片庄稼地,这段庄稼地路程还是比较远的,想想,怎么也得走二十分钟,之后就会到二东沟村,而村小学就位于村口。现在想来,其实这段路程还不近,想想,半个小时的路程应该是有的,当然了,是对于三个小孩而言。因为父母的生意关系,因此,从我们第一天开始上学,从来没有“享受”过父母接送的感觉。其实也没必要,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父母做烧饼不容易,另外,此时大姐已经八岁,二姐和我都已经六岁,三个小家伙手牵手,一路上也不至于孤独。
记得刚入学的时候,应该是秋季学期。因为依稀记得上学路上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庄稼,以小麦和豌豆为主,边走边吃边玩。那时候的上学,其实并还不觉得苦。至于课堂上学了什么,嘿嘿,记不清了。
那时候我们每天中午放学回家,父母就会在我们回来之前准备好午饭,吃过午饭,简单休息会,又得去上下午的课。而父母他们,上午会早早起床,往往是天不亮的时候就得起床,等到天刚亮,一切都结束了,就开始送货,要趁着饼子热的时候送出去。这个时候,家中的烧饼以批发为主了,很少零售。宝昌镇中各个大小商店小卖铺都有我家的烧饼,口碑很好,销量也很快,妈妈还在送货过程中认识了不少朋友。细心的朋友也许已经发现了,为什么是妈妈送货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如今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释。现在想来,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爸爸每天会教我们读书写字,所以每天烧饼做完之后,妈妈去送货了,爸爸留在家中“教育”我们三个,久而久之,形成了妈妈送货,爸爸在家的习惯;另外,爸爸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不会与人攀谈,做生意来说,嘴皮子上的功夫还是少不了的,客观来讲,送货这件事情,让爸爸来做,绝对不如妈妈;最后呢,爸爸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自尊心很强的人,“架子”很大的人,这也许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从小在西玄风村里,就是个“能人”,学习成绩好,谁见到谁表扬,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总会有点“自大”的感觉。而骑着车子送货这种事情,父亲打心里不愿意去干。
无论如何,妈妈一直承担了送货的任务,一辆自行车,拉着两个厚厚的铁架篓子,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烧饼,很重的。确实很苦,很累。妈妈因为要送货,所以每天会稍微起得迟点,爸爸起床早点,准备好做烧饼的一切,妈妈起床,一起做烧饼,然后出发送货,这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
日子进行着,父母的付出如约得到了回报,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家中的生活越来越舒服。之后,家里又租了另外一个院子作为“家”,而现在的这个房子,完全作为“生产车间”。可以看出,家中的小生意做大了。
内蒙的冬天来的特别的早,十月份的时候就开始下霜了。大雪纷飞在那时候的内蒙是常见的场景,我们称之为“白毛风”,刮着风,夹杂着雪花,地上的积雪往往整个冬天都不会化。雪下的大的时候,平地的雪深可达小孩子的膝盖,墙角一些地方,积雪会达两米甚至更高。因为气温很低,零下十度到十五度,是最平常的,这样的低温下,雪被冻得结结实实的,很光,很滑。这样的天气,不只是对我们仨个上学,妈妈送货来说,难度更大了。不管怎么样,我们生活在那个地方,“老天爷”决定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了。这样的天气下,每次妈妈回来,我们第一句话都会问妈妈,“妈,骑车摔跤没有”。记得那时的我,每次妈妈回来的时候,看看身上,如果膝盖或者哪里有明显的雪痕,就是摔跤了。都是正常人,那么冷得天,出门送货,还摔了跤,心情肯定不好,这个时候我就会乖乖的,不想惹妈妈生气,更不想挨揍。即使这样的天气,妈妈还得去照常送货,现在都能想到,别说妈妈是个女人,即使现在的我,一个年轻的大小伙子,那样的艰难情况也不一定能坚持下去。真的。妈妈真的是个坚强,能干的妈妈。真的。她为这个家付出的,我们一辈子都还不清。这仅仅才是个开始。
所幸家中条件已经不错,煤炭这种东西不再成为我家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天气,唯一的难题就是怎么样把火炉烧的“旺旺的”。这个是爸爸擅长的。另外,还得准备一个大大厚厚的棉门帘,尽可能的保持家中的热量。同时,手巧的妈妈大显身手,也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季过得相对舒服一点。我的印象中,妈妈一年四季都在织着什么,三个孩子,从里到外穿的,毛衣,毛裤,手套,围巾,围脖,袜子,等等,妈妈都是手到擒来,薄的,厚的,应有尽有。冬天来临之际,变魔法似的拿出一件件“战利品”……
这是我们姐弟三人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冬天,尤其是对于三个那么小的孩子,严寒的天气更是难以忍受的。这时候的上学变得复杂了,孩子们小小的内心中也出现在不愿意去上学的想法。在父亲的眼下,不去上学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三个也在坚持着。其中有个小插曲,到现在为止都记忆犹新。就是这年的多天,仿佛比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冬天都冷,“白毛风”呼呼的刮着,风夹着雪挂在脸上“飕飕”的疼。每次外出上学,都穿着妈妈给准备的“战利品”,从头到脚,包的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两只眼睛,仅露出的眼睛部分也被冻的结霜了。每天放学回来,一进屋的时候,刚开门,就会发现家中做饭的父母使得家里充满了蒸汽,雾蒙蒙的,父母马上会过来,一个一个的给暖手,搓脸,之类的。嘿嘿。真好。也就是这年的冬天,有一天上午去上课,朦胧的清晨,姐弟三人手牵着手又出发了。一切和平时一样,穿过小巷子,走向“职业中学”。可是今天的风比平时刮的更急,雪更大,使得我们仅露出来的眼睛根本无法睁开,低着头,迎风继续走着,正儿八经地叫做“硬着头皮走下去”,感觉能见度不足十米。三个人抓紧小手,不敢放开,一步步的挪向学校。忽然听到后面有个熟悉的叫声,回头一看,是学校的老师在叫我们,我们赶快停下脚步,等老师追上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已经走到了“后山”上面。原来,我们不知不觉已经走偏了方向,偏偏我们姐弟三人都还没发现,还在走着,已经上了“后山”还不知道。幸亏碰到了老师,如果没有遇到任何人,我们继续低着头走着,真不知道要走到什么地方去。大家可以想象,这三个小孩,最大的才八岁多,其余两个只有六岁多。想想现在小朋友的生活状态,真是天壤之别。一天的课程结束了,回家和父母讲述今天遇到的事情,他们只是婉然一笑。我想,那一刻,他们还能做什么?或者说些什么?说实话,从小到大,家人没有一次接送过我们,但是从我心里来讲,从来没有怪罪过他们,其他孩子的家长都接送,我的家长怎么就不行呢?真的,从来没想过。父母养家糊口,真的很不容易,我们顶着风去上学,他们还得顶着风早起,做烧饼,送货,比我们辛苦的多。
为了这个家,大家都在努力着,努力的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奋斗着,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付出着。为了生活,更为了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