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舌辩群僧(上)
众人回寺后,释远命人送了斋饭,南宫益十来日滴水未进,颗粒未食,瞧见斋饭才觉出饿来。那三老却是生怕方丈回来后,释远向其告状,一回寺便脚底抹油,悄悄溜之大吉。
风卷残云吃罢斋饭,释远随后将南宫益带至大雄宝殿,只见殿中灯火通明,数百烛光映衬下,数十僧人分两排立于大雄宝殿两侧,手捻佛珠,口颂经文。而殿上的佛祖像之下,立着个瘦高和尚,左手捻佛珠,右手敲着木鱼,口中念念有词。
释远与南宫益走至跟前,释远合十道:“慧正师叔,南宫益施主已带到。”
那慧正闻若未闻,又敲了一段,才缓缓停下。随他木鱼声止,周围念经僧人也齐齐止住。一时间,原本佛经四荡的大殿鸦雀无声。
慧正睁眼瞧了南宫益一眼,放下木鱼道:“南宫施主,你愿意出家是么?”
南宫益点头道:“是。”
慧正又道:“为何愿意出家?”
南宫益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低了头不语。慧正又看释远一眼,微微点头道:“佛门宽广,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消施主有心向佛,迈入空门的第一步,便是成佛的开始。”
释远在一旁轻声道:“南宫施主,向着佛祖跪下罢。”
南宫益听他话,跪在佛前。白日被他弄碎的地砖不知何时被换过了,这次他自然不会再跪碎地砖。他抬眼一看,佛祖慈悲目光正与他对视,那一瞬间,他忽然有种内心被看透之感。好在此异感来得快,去得也快,须臾便消逝无踪了。
慧正说道:“施主,贫僧再问你一句。你可愿归依我佛,入我空门,从此不问红尘俗事,终日参佛法,悟佛道,领佛旨。”
南宫益道:“愿意。”
慧正点头道:“那好,贫僧这便为施主剃度。请剃刀。”
他话音刚落,便有一小和尚手托一莲花形托盘慢步走出,慧正也不急着拿剃刀。又合十道:“剃度之前,先要授三归。便是入佛门的仪式。请施主诚心随我念三归。我南宫益,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
这“三归”其意便是“归依佛家三宝”之意。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此三宝殿指的便是寺庙。而三宝指的分别便是佛,法,僧。佛为佛门创使者,为佛门领袖。而法便是佛法,乃是佛门的教言,常言道“佛法无边”,指的并非佛的神通广大,而是说佛门思想浩瀚无垠。而佛与佛法,均是由僧来发扬传播,是以僧虽未得道,也可称是佛门一宝。故此,合前三便者称作三宝。而欲入得佛门,“三归”仪式乃是必经之过程,甚至较之剃度还要重要一些,僧人可不剃度,却不能不念“三归”。
南宫益照慧正之话念了一遍,慧正又要他多念了两遍,以示心诚。念罢,慧正又念几句,南宫益一一学来。
“我南宫益,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我南宫益,归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我南宫益,归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众。”
“三归”仪式极为简单,但简单之心包含隆重之意。用心念毕便可。南宫益念得一头雾水,不知其意,只大概听懂“天魔外道”指的可能与魔道有关。他数年前受鬼刹追杀,如今叶倩又死于陆梁手中,想到“天魔外道”一词,不由兀自心想,除了小玲之外,他今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与魔道往来。
南宫益双手合十,念毕“三归”后,慧正恭恭敬敬双手拿起剃刀,轻轻划过南宫益头皮,一束乌发落下。如此反复数次,待他将剃刀放归托盘上时,南宫益头顶已不见一丝了。
释远本以为南宫益可能要中途反悔,不料竟是如此顺利,心下暗喜,不由口宣佛号。其他弟子也随之“阿弥陀佛”念起佛号来。
慧正点头道:“自今日起,你便是大乐寺中的三宝弟子。依照佛律,年满二十的可受比丘戒,升为比丘。但你才入门,依然需从沙弥做起。你与释远相同,均是释字辈的,我赐你法号释心,自今日起,你便是——”
“慢着,我不许他入佛门。”
这话从天而降,打断慧正的话,且是个女子声音。众人皆循声望去,南宫益听出那声音耳熟,掉头一看,只见一女子如轻叶鸿羽,自屋顶飘飘然落下,俏生生立住。不是小玲是谁。
南宫益呆了呆,道:“小玲姐姐,你怎么来了?”
“自然是来找你了,”小玲说道:“我若不来,你便真得当和尚了。”
那慧正和尚见得小玲,也合十道:“阿弥陀佛,小玲施主别来无恙。”
释远奇道:“师叔,你也认得这位施主么?”
慧正道:“这位施主每年陪同其主人家女来寺中朝佛斋戒,小住数日。只是他们住在后院,而你又极少涉及后院之事,是以未曾见过他们。”
顿了顿,又对小玲道:“不知叶小姐可好?”
释远一听“叶小姐”,不由瞥了南宫益一眼,心道:“叶小姐,叶倩,莫非便是同一人么?若是同一人的话,那……”
心念至此,便见小玲动容道:“小姐她……去世了。”
南宫益身子微颤,颓然不语。
慧正皱眉道:“叶小姐乐善好施,菩萨心肠。每次来寺中,均发大宏之愿,功德无量。阿弥陀佛,叶小姐受业未尽,愿她早日证了解脱道,解脱轮回之苦。”
“多谢大师。”小玲点点头,又道:“请准我将南宫益带走。”
慧正却摇头道:“小玲施主,他如今入我三宝殿,已是佛门弟子,法号释心。怎可再与你走呢?”
小玲说道:“大师容我分辩,他与我家小姐本是情投意合。后来我家小姐不幸去世,他悲伤过度,便自己恍恍惚惚走到这里,见得此地正是大乐寺,想到我家小姐去世,一时想不开,才说的要出家。”
慧正道:“他出家乃是出于本意,方才贫僧也曾问过他是否愿意,他俱都自答愿意。既是他自愿出家,施主便不该再来阻拦。”
小玲说道:“他此时不过是想不开,才出的家,日后若开了,还是要还俗的。”
慧正道:“日后之事谁也无法算计,施主说释心日后会还俗,但或许他受佛法所感,以后便心定志坚,一心向佛也未可知。”
小玲微一皱眉,道:“佛门虽是渡化世人,但向来不强求世人入佛门。为何大师还要强留他呢。”
慧正说道:“阿弥陀佛,我佛慈悲。释心受红尘七情六欲之苦,陷入太深,不能自拔。入我佛门之后,受佛缘点化,便可释去心中枷锁。这便是贫僧赐他法号‘释心’之意。”
小玲心思缜密,两眼一转,计上心来,当下道:“大师,世人全能受佛法渡化么?”
慧正摇头道:“不然。释尊与菩萨虽发下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众生纷纭,释尊虽有渡化众生之心,奈何众生不受我渡。释尊成佛至于涅磐之时,无时不在渡化众生,奈何解脱生死之道尤其苦,世人心不定,志不坚,无法降伏烦恼,更遑论证解脱道,脱轮回之苦了。”
小玲道:“既然佛法不能渡尽世人,为何肯定南宫益入了佛门便能看破红尘,解脱七情六欲,得以安生呢?”
慧正道:“世人不受我渡,但我依旧要以法渡人。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是说众人皆有佛性,放下恶念,即是唤醒佛性,便是佛性圆成之开始。天台宗圆教之佛有六种,称作‘六即’,而释心有心入佛门,属于‘六即’之中的‘名字即佛’。换句话说便是他身上的佛性觉醒。从此便可入得佛道,悟得佛法,是以能看破红尘,解脱烦恼。”
小玲对南宫益道:“我记得出家剃度之前,得先念一个‘三归’誓词,你方才剃度之前定是念过了。你再念一次。”
南宫益不知她何意,但他向来对其言听计从,便将“三归”又念一遍。
小玲面泛笑意,待南宫益念完后,说道:“这三归本该是向佛之人,以虔诚坚定的向佛之心念出。但你瞧瞧南宫益,他可念这誓词时,可有向佛之心?”
慧正一时语塞,诚然,南宫益念“三归”时,根本不明其意,更遑论虔诚坚定向佛之心了。
小玲不容慧正说话,又道:“若是我没记错,大乐寺的‘大乐’二字,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中的‘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是与不是?”
慧正又是为之一怔,只见释远竖掌于胸,道:“阿弥陀佛,施主一介女流,却博学多才,小僧佩服。施主说的,半点不错。当初创建大乐寺的祖师便是看完《佛说八大人觉经》后,发觉自己身具慧根,便以此修行,终于证了菩萨道,解脱生死,是以后来依着‘第八觉知’,将此寺命名为大乐寺。”
小玲指着一面墙壁道:“不只如此,贵寺还将《八大人觉》尊为上书,教诲世人。寺中僧人也以此为典戒。但小女试问,南宫益他能做得到这‘八大人觉’么?”
释远叹口气,道:“释心师弟身怀不世道行,但戾气太重。若是行走江湖,一时错手,不免徒增杀戮,犯下恶业。入了佛门之后,清规戒律,清心寡欲,也不会造杀业。不杀生,便是行善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