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李华的好运,微笑(1)
我和李华先后走出法庭。我坐在最后一排,庭审结束后,第一个走出去。我们俩心情都很沉重。
“我带你去个地方。”李华说。
“好吧。”我没问是去哪。
李华带我出来,到了我才知道是庭审现场。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对这种事有兴趣了,一时难以理解。
我记得以前李华不爱凑热闹。他几乎不出门,整天在家里看书。即便外出,也只往山里和树林里跑,长时间蹲在树底下,悠闲地看着灌木丛、不知名的花,偶尔窜出来的野兔,各种鸟,叫得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李华跟我都只认得麻雀和乌鸦。
我们都是山村里出来的自闭少年,当然,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我偏好在家里摆弄电器、玩电烙铁、研究无线电,也不太喜欢跟人打交道。我比李华的情况好一些,只要有集体活动,我愿意参加,只是不主动。李华是那种你喊他很多遍,他都不参加的怪异少年。
我想,应该是那个封闭的环境影响。周围都是山,人们很少外出,一辈子都在眼睛看得见的地方活动。人与人之间因为几乎每天都见面,所以格外熟悉。也因为熟悉,所以,除了关上门发生的那些事,属于个人隐私,其它没有秘密可言。连家庭纠纷,喊起来、打起来,都能很快惊动邻居过来劝架。这种几乎无隙的交往,难免会有各种流言,真真假假。太熟悉了,就有言语上的交锋,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亲疏远近之别。总有那么一些人,虽然在同一个村子里,但基本不相往来。李华的情况有些特殊,据他自己讲,他似乎有一双看透世俗表象的慧眼,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很是不屑。这是他不爱人际交往的原因。
现在是怎么回事?这个人的变化有点大,到处窜门,找人聊天,随意就能在人家里的沙发上补个觉。醒来后,随口就说,我带你去个地方,跟我走。
下一个地方是去哪里,我暂时还来不及问。我想知道,为什么要来法庭这种地方。我们这些守规矩的好公民,大概率一辈子都不会跟法庭有什么交集。我们也不会参与立法和司法。也就是说,法律生活离我们很遥远。这就好比身体健康的人,一再认为,医院跟自己无关。时间久了,不去医院,就以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医院这回事。怎么,医院吗?去医院干嘛?
我们暂时不需要,但有人需要。
“刚才的庭审,有通告的。你也看到了,这是一起普通的家庭纠纷引起的杀人案件,并不是恶性犯罪。法庭有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因为这跟每个家庭都相关。他们希望记者、作家、普通职员、各专业人士等,都来参加,对这种典型的案子,进行宣传,希望引起冰雪世界所有公民的重视。”
“这种案子,确实引人深思。”我说。
“作为一个喜欢思考,以写作为主业的人,我得刻意去参与不同的生活,打开视野。”李华说,“我们都被自己看到的事所局限,多半是道听途说、幻想过度。我担心陷入到信口开河的尴尬境地,所以,几乎是强迫式地到各个地方去游历,每天参与一点新鲜事。”
我这才明白李华的用意。不过,对我来说,用不着像他,要去了解别人的生活。他以别人的生活为素材。我面对的是抽象世界,是程序代码。将代码一行行堆起来,检查纰漏。我倒像是泥瓦匠,将砖块一块块垒起来,面对的是类似于砖头和砂浆的代码。尽管我用不着去了解别人的生活,但李华带我出来,让我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去,也不是坏事。
刚才的庭审旁听,就让我对婚姻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以前对爱情和婚姻的种种美好设想,多半不切实际,显得空洞。多些生活经历的好处,是可以了解人性,知道世界的真实模样。而我,又是在为怎样的世界而工作。
我们进入雪山深处,在一处孤零零的酒店面前下车。
“就是这里了。”李华说,“接下来,你会遇到很多不同身份的人。”
我们在酒店入住。我无法想象,在这深山里,怎么会有这么一座孤零零的酒店。谁会到这里来呢?规划这座酒店的,商业思维别具一格。他应该策划了我想不到的商业模式。
当天下午,我们在酒店里休息。我们各订了一间房。李华在房间里写作,整个下午都没有出去。我也在房间里没出去,敲了一下午的代码。到下午五点钟,李华敲开我的门。
“到餐厅去,自助餐。”
李华大摇大摆走在前面。眼前的李华,跟十年前留在我印象中的那个人,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了。他的成长很明显。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经历,使得他现在如此与众不同。我的意思是,他完全没有心理包袱,一切都很自然。
我就显得拘谨了,身体有些僵硬。如果不是肩膀和颈椎酸痛,我不会在意自己的身体。我想,为什么会这样?我有顾虑。我在意他人的目光。任何人的目光,在我看来都带着批判,这是在国内形成的习惯。如果要深究内在原因,要回溯到儿时。我在打骂中成长。李华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很少受到表扬,批评打骂倒是常态。我不知道自然而然是怎样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