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闯关东
端肆的老家在山东掖县,也就是现在的莱州。
莱州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部,西邻渤海,渤海三湾之一的莱州湾就是因此而得名。
掖县一名古而有之,可以追溯到先秦。至隋,改称莱州,直到民国初期,又废莱州设掖县,并且沿用至解放以后,直到一九八八年,又撤掖县改为莱州市。
如今的山东,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农业和渔业非常发达,综合指数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但是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起源都是依靠江河流域,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印度河、巴比伦河等。它们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庇佑和便利。
而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途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NMG、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蜿蜒奔流了五千多公里,最终在山东东营注入渤海。“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在造就了上游河套地区的“塞上江南”之后,黄河带给中下游流域的就只有沉重的灾难。
俗语云:“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历史上有记载的决口就有一千五百余次,大规模的改道二十余次,入海口北至海河、南至淮河,跨度之大足逾千里。特别十九世纪以后,黄河下游地区连年灾害不断,非旱既涝,可谓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就拿端肆的老家来说吧,这里本来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还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加之当时繁重的苛捐杂税,对于看天吃饭的庄稼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百姓们饱受天灾人祸之苦。
衣——仅仅是蔽体而已,何谈御寒。常言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很多人家里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补丁上面摞补丁,小孩子到了十来岁还光着屁股满处跑的有的是。常听说家里穷的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才穿上,这多少是有些言过其实的,但是一家几口,人均不足一条裤子,倒是一点都不夸张。
食——当地人口中,流传着“糠菜半年粮,总比没有强”这样一句俗语。从字面上的意思就能知道,那里的人们在一年中有大半年吃的是粗粮野菜。到了冬闲的时候,更是以地瓜和面糊充饥。即使是过年,也就勉强包上一顿看不出来有肉的饺子。
住——当时那个时候,家家都是土坯房,房顶上盖的是茅草,窗户上糊的是纸,照明用是蜡烛,一根能兑付半年。条件好点的兴许有个煤油灯,那也是天黑就上炕,不敢敞开了烧。
行——出门极其不便,只有镇甸之间才有石块铺就的官道相连,可以走大车。村屯之间都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去哪儿都是靠两条腿,一走就是十里八里。于是侉车就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也就是俗称的独轮车,因为只有一个轱辘,反倒是更能适应恶略的地形。再么就是肩挑手提牲口驮,非常的原始。
有人说可以骑马、骑驴或者骑骡子啊?没有皮卡,牲口拉的大车总有吧?有,但是舍不得,家里有大牲口的,平时都是精心伺弄的,只有在该它出力的时候才让它出力。总之就是人能将就的,就不会让牲口受累。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只靠老天爷赏饭根本就无法维持生计,因此在农忙之余或是冬闲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有人去外面讨生活。做什么营生呢?无外乎织布、编筐、当脚夫、干苦力,用身体血汗赚点小钱来补贴家用。即便如此,也有因为种种原因而实在过不下去的,
那就只能铤而走险去“闯关东”了。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发生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其中尤以“闯关东”规模为最,其数量和持续时间在世界移民史上都堪称罕见。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顾名思义则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包括了如今的黑、吉、辽三省和NMG东北的一部分地区,甚至还包括了邻国的一些领土。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因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故此得名。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讲,山海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关东地区通向中原地区的咽喉要冲。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还。
这首《雄关赋》就是对山海关险要地理的真实描绘,但最为明显的例子就要说明末清初时期了。
明朝万历年间,号称只靠着十三副半的盔甲起家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在大明朝的扶植下崛起,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及附近的蒙古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随着后金的不断强大,努尔哈赤的狼子野心也不断膨胀,遂产生了取明朝而代之的想法。
而此时的明朝,由扶植傀儡变成了养虎为患,特别是萨尔浒战役的惨败,让大明丧失了在辽东地区的主动权,不得已而采用收缩防御的战术策略。
为了阻止后金的不断侵略,明庭“先后”、“反复”的派出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多人经略辽东,筑高城、坚壁清野,倚仗关宁锦防线和关宁铁骑,使女真人始终无法长驱直下,导致大清太祖努尔哈赤穷其一生也未能入关一步,最终在“宁远战役”中被火炮击伤,不久便愤懑而终。
而后清太宗皇太极继位,改后金为大清。皇太极承袭父志,矢志要推翻明朝的统治。但终因山海关的阻挡,亦未能入主中原。此时的大明朝,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明熹宗也已经驾崩,明思宗朱由检继位,也就是端肆家所谓的“先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崇祯。
因崇祯登基而被重新启用的袁崇焕虽然在辽东戍边,抵抗清兵入关,但是在对待辽东的问题上,袁崇焕始终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因其时中原地区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已经搞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所以袁崇焕认为真正的心腹大患并非是只凭借一座山海关就能让清兵止步于关外满清,只要逼迫满清议和,就能腾出手来剿灭中原的叛乱,然后再徐图辽东。
在此期间,清兵也曾多次避开山海关的阻碍,绕道蒙古境内南下入关作战,但终因种种问题失利。皇太极深知若要入主中原,必先除掉袁崇焕。于是利用袁崇焕回师救援BJ的机会,巧施反间计,散播袁崇焕曾经数次私下要求与满清议和,并且有意投降的谣言来陷害袁崇焕。崇祯皇帝无法辨其真伪,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将袁崇焕下狱,后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凌迟处死。然而行刑之时,不明真相的百姓甚至生啖其肉。
袁崇焕死后,明朝依旧以山海关为屏障阻击清兵。直至李自成攻陷BJ,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在BJ称帝,建国号大顺。时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本来想投降大顺的,但是听到自己的老父和小妾受辱,又转而投向了大清的多尔衮,后引清兵入关。
失去了山海关的阻隔,清兵终于一路畅通的入关南下,在BJ建立大清王朝。随后又剿灭大顺、大西、南明等诸多政权,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最终统治华夏达数百年之久。
由此可见,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在军事战略角度上足以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闯关东的人,大多来自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以及苏北地区,其中又以端肆的老家山东最多。
起初的时候,端肆一直认为关东地区是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而人烟稀少。而闯关东仅仅是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因为生活不下去了才逃难逃到关东,后来查过资料才知道并非如此。
原来早在十七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就曾经颁布过《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老百姓移民到关东。后来清朝的统治者怕他们的龙兴之地被汉人占了,也怕满族人被汉人同化,又下旨封禁了关东。
据史料记载,圣主康熙和乾隆皇帝都颁布过圣旨,禁止汉人到关外去。又在山海关关口严加盘查,不是持有“公务护照”的汉人不准出关,一经发现,就要被遣送回原籍。所以那个时候要想到关外去谋生,基本上属于现在的偷渡,这才有了“闯关东”这个名词。在此封禁期间,闯关东的这个“闯”字带有闯出关隘的意思。
满清对关外的封禁直至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才再次开禁,而开禁以后再去关外谋生的人们,只是沿袭了“闯关东”这个约定俗成的叫法而已,这时候的“闯”字已经变成了闯荡的意思了。
据端肆的爷爷所说,凡是到关外谋生的人,除了染上吃喝嫖赌抽这种恶习或是极度好吃懒做的,都能通过辛勤的劳动养家糊口,甚至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富足生活,更有甚者还成为了富贾巨商,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父亲。于是就有大量没有牵挂的关内人闯关东到如今的东北扎根落户,再么就是举家搬迁来到了东北,成了现在的东北人。
“闯关东”的人大多都是秋天的时候过去,因为这时候关内的庄稼已经秋收完毕。而东北由于气候寒冷,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关里人结束了自家的农活赶过去的时候,就能赶上关外秋收,至少可以去打短工赚口饭吃。
通常这样闯关东的人到了东北以后,趁着土地还没有上冻,先找个背风的地方挖一个一米多深的方坑,再用木头在里面搭好框架,框架地下一半地上一半。而地下的部分就是挖坑形成的土墙,地上的部分则用高粱秸子或者干草该围的围、该铺的铺,别忘了留个小门儿就行,这么一来住的地方就有了。
在东北,管这种半地下的简易房叫“地窨子”,地窨子半天产半人工,施工简易、省时省力,既挡风又遮雨,而且冬暖夏凉,作为临时的居所是最为适合的。
住的问题解决了,那吃饭怎么办呢?其实吃饭更好办,不说打短工,光靠秋收以后到地边上捡粮食、到地里刨点儿剩食儿就能吃饱。猫冬儿的时候还能到山里采点儿山珍、打打野味什么的。
那个时候东北的林子里什么都有,树上长的蘑菇、木耳、榛子、松子儿,地上跑的野猪、狍子、兔子,獐子、鹿,天上飞的野鸡、飞龙。这些山货和猎物可以自己吃,也可以换钱。赶上命好的时候还能遇上老虎、豹子,熊罴什么的,光是皮子就值老钱了。要是找到一株野山参,用不着几百上千年的,二十年的就能卖出天价了,想不发财都难!
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再趁着土地还没有完全化冻,直接从地上割出一尺来厚、二尺来长的土坯子,晒干了之后用来砌墙,上面依旧搭好梁柱和茅草,里面再垒上火炕,就成了正式的土坯房,也就是俗称的“干打垒”。
盖好房子,就可以开荒种地了。东北的土地太好了,种子撒到地上,只要不遇上天灾就是丰收,是真正的厚德载物。因为东北气候寒冷,地表的腐殖质不易分解,进而演化成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地。这样的土壤最是适合农耕和植物生长,它有一个学名叫“寒地黑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只有三块儿,分别是我国的东北平原、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有了房子有了地,就算扎下根儿了,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慢慢发展壮大,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东北人。
就在端肆查阅这些资料的时候,端肆的父亲还告诉他说,一直到解放以后,甚至还有人拉家带口的去闯关东。除此之外,甚至还有一些“串关东”的人,他们去关东就跟串门子一样,秋收以后溜溜达达的就去了,到了开春,呦呵!满载而归的回家了。
早先的东北,有句话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虽然这话是有点夸张的过分了,但打个折上折也足够惊喜了。那现在呢?现在啥都没有了,就连野生动物都“闯关东”去了,终生不踏入中国境内一步。这可不是瞎掰,同样的一座林子,中间有一条国境线,国境线那边什么都有,咱们中国这边毛都找不到一根。
端肆有个朋友叫于舟,家住在“中国枫叶最红”的地方——辽宁宽甸天桥沟。此人爱好钓鱼打猎,身体素质极好。“天桥沟景区”员工登山比赛的时候,常人四五个小时才能上去的主峰“晓月峰”,老于仅仅用了一小时二十三分钟就买单了。
老于在山里窜了小半辈子,时常进山搞点山货,采山珍、抓蛤士蟆,或者像少年闰土一样装弶捉小鸟雀的,顺手再打几个山鸡、松鼠什么的。到了冬天,老于上山追野兔子,后来给兔子追的都跑不动了,跪在地上“duang、duang”的给老于磕头。
端肆问老于说你这牛伯夷吹的也太玄乎了吧?老于解释道:“一点儿都不吹,你不知道,这个法子自古就有,是老一辈子的人传下来的,妥妥的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兔子到了冬天总在一个地方转着圈儿的找食儿吃,雪地里兔子的脚印儿很明显,如果都在圈子内的话,那它就是躲在某个树洞子里或者大石头下面,没有出圈儿,找到它以后就准备赛跑吧,顺着兔子脚印一路追就是了。厚厚的落叶覆盖上积雪,给兔子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人呢毕竟是身高腿长,要不是漫过膝盖的积雪,人跑起来的消耗的力气比兔子少,追兔子的时候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兔子刚起跑的时候跳跃的幅度又高又远,但到后来就逐渐的就越来越近,等他彻底跳腾不动的时候,直接上去抓活的就是了。”
运气好的时候,老于还能抓到獾子。獾子在冬天的时候总是喜欢把洞口周围的枯草枯叶搂到自己的洞里,搞得洞口周围光秃秃的一片。找到这样的洞口就算是中大奖了,先看看周围有几个洞,把小的堵上,留一个最大的,或者像打盗洞一样钻进去抓,或者用烟把它熏出来。獾皮和獾油可是很值钱的宝贝,獾子肉也是上等的野味。
据老于说,原来山里经常有大型野兽出没,老虎、豹子、狼、野猪和熊瞎子什么的,小打小闹的像獾子、狍子、鹿、山鸡等等,谁家都存有毛皮为证,而现在大多都已经绝迹了,大个儿的仅有野猪偶尔还能碰上,熊瞎子只是总能听到老谁家的小谁说又在哪哪哪看见了。人参倒是遍地都是,只不过没有野生的,全部是人工种植的林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