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六章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没有机会重来。大格局的父母明白,亲子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最容易成功的事业,再多的物质与金钱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所以,他们不会拿工作忙当借口,更不会用金钱物质搪塞,而是肯多花时间来陪孩子,多些关注、交流、理解等,给予孩子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1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抚养孩子长大,交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等等。父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们没有人确切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一个好的父亲是榜样,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个好的父亲,就像一座高大的山,不仅担负起家庭的重任,还给予孩子安全感;一个好的父亲,就像是一座灯塔,不仅是孩子效仿学习的榜样,更为孩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父亲是孩子人生中的榜样,更让孩子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父亲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平时多和孩子交流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思考自己的未来,引导他走上更好的道路。
此外,对于性格和品德的影响,言教远远不如身教。身为父亲应该以身作则,力求做到为人正直,做事坦诚,多关心妻儿和老人,多帮助妻子做一些家务事。这样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下,形成正直、坦诚、友爱、善良等好品性。
可现如今,很多父亲每天在外忙事业、忙应酬,把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全权交给了妈妈。一些妈妈时常开这样的玩笑,“现在孩子的生活教育全部靠我一个人,这完全就是‘丧偶式育儿’。”这或许根本就是一句玩笑话,但
陪却反映了中国目前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还有人说,中国的家庭就是“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不无几分真实。
环顾四周,大部分家庭中,孩子的衣食住行,由妈妈管理照料;孩子的学习,由妈妈辅导。不管是周末休息还是节假日,带着孩子游玩的人永远都是妈妈。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父亲好像缺席了一般。孩子不仅从早见不到爸爸的身影,就连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无法寻求爸爸的帮助,体现了现在绝大部分孩子父爱的缺失。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到底去哪儿了呢?
有些父亲工作确实比较繁忙,每天早出晚归,时常出差,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有些父亲却认为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就应该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只要赚好钱、养好家就行了。有些父亲长时间不管孩子,好不容易与孩子相处,却不够耐心,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或是孩子犯错误,就忍不住要打骂。
可事实上,不管是哪种情况,父亲们都应该知道,父亲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是孩子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便是再富裕的物质生活,再多的母爱也不能代替具有特殊地位的父爱。一个孩子一旦缺少了父爱,就会对其心理发育和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阻碍了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
尤其是对于男孩来说,如果没有父亲的引导,孩子如何学习担当,如何学会勇敢地去面对未来挑战?如果不能时常和父亲相处,孩子如何培养男子汉气概?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也曾经说过:“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父亲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孩子需要的也并不是父亲口袋里的钞票。比如说,孩子在父亲的教育下,更容易培养坚韧、勇敢、担当的性格;而孩子在妈妈的教育下,则更多了一些内向、懦弱,甚至是女性化。这并不是完全因为妈妈比较溺爱孩子,时常为孩子一手操办所有事情。
更重要的是,父亲这一角色本身就具有一些妈妈身上没有的特质,比如说沉稳、自立、担当、勇敢等,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仅仅在性格和人格上,缺少父爱的孩子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异。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孩子的智力发展高低和与父亲接触的密切程度有很大关系。那些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其智商明显要比与父亲接触少于1小时的孩子高。更有趣的是,父亲对女孩的影响力要比男孩的影响力还要高。简单来说,就是经常接受父亲教育的女孩,要比很少见到父亲的女孩聪明很多。
你或许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所以,父亲不要再因事业繁忙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更不要将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妈妈。因为教育孩子不仅是妈妈的责任,也是父亲的责任,这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尤为重要。
孩子都是渴望父爱的,当然这份爱并不是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体现在关心、沟通、教育等行动上。而父亲们真的因为太忙而没时间陪孩子吗?实际上,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唯一的差别就是,不同的人管理时间的能力不同,不同的人选择问题的标准不同而已。所谓的没有时间,也不过是父亲们牺牲陪孩子的时间的借口罢了。
父亲们,多和孩子相处相处,有时间不妨带孩子到户外“疯”一把,跟孩子玩游戏,或是和孩子耐心地沟通、交流,让孩子充分感受父亲的爱和力量。如此一来,才能教育出一个幸福、快乐,并且有良好品质的好孩子!
陪每天一小时的特别时光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什么流行买什么,什么贵买什么,生怕在物质上亏待了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学校,报各种培训班,即便是在孩子身上投资再多的金钱也不吝啬。
但与此同时,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越来越少了。每天父母早出晚归地上班,孩子被送到了幼儿园或是小学、中学,直到晚上回家的时候才能再次见到爸爸妈妈。如果遇到了有些爸爸妈妈加班或是有应酬,孩子甚至一天也见不到父母的影子。
当孩子想要找父母倾诉的时候,得到的永远是这句话:“好孩子乖,我正忙呢。你自己看一会电视吧。”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得到的不是真心的祝福和陪伴,而是精致昂贵的礼物。当孩子缠着父母陪自己玩的时候,父母通常会敷衍着说:“我这段时间很忙,等忙完之后再陪你好不好?”有些父母甚至不耐烦地训斥说:“你就不能等会儿吗?没看到我正在忙吗?”
诚然,父母的工作都非常忙碌,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可是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没有重来的机会。即便是再昂贵的礼物,也比不上父母的真心陪伴,能够让孩子得到温暖和快乐。如果父母一味忽视孩子,并且以忙碌为理由不陪伴孩子,那么在孩子看来,父母并不把他当回事,认为自己远远没有父母正在做的事情重要。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会出现
许多问题,孤单、失望,烦躁、孤僻,甚至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越来越叛逆。而当孩子心里产生隔阂的时候,父母再想要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就难上加难了。
一对年轻的夫妇,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立了颇有前景的公司。随着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发展也来越好,夫妻两人也越来越忙碌,只能将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照顾。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环境,他们买了别墅,送孩子进入最好的国际学校,还给孩子报了各种艺术培训班,钢琴、古筝、马术,等等。
可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再加上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导致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性格乖张、霸道,生活能力低下,学习上更是懒散懈怠。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爱与老师作对,爱捉弄同学,甚至还时常出入网吧、歌厅等场所。
一次,这个孩子竟然离家出走了。老人和保姆见孩子晚上十点多都没有回家,着急地给父母打电话,甚至差一点报了警。可事后才知道,原来他自己单独一人到外地游玩了,不仅谁也没有告诉,还选择关闭了手机。当父母质问他为什么如此的时候,他气愤地说:“你们什么时候管过我?每天就知道忙碌,你们知道我几天没看见你们的影子了吗?既然我对于你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为什么还要这么着急找我?”
父母看到孩子如此表现,万分愧疚,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实,尽管这个孩子嘴上说不用父母管,但是内心是非常渴望父母关心和陪伴的。要不然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怨言来。为人父母不要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就好了,更不要认为只要孩子在学校乖巧就好了。事实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心理更是不健康的。
虽然我们知道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并不一定是父母的错误。因为父母确实需要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为了事业而打拼。但是,即便再忙碌的
陪人,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可以的。
如果你说自己忙碌,那么你有一个总统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第一次当选总统的时候,最令自己自豪的事情就是,在他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而在任美国总统之后,他每天晚上都会和女儿们一起吃晚餐,耐心地为她们解答所遇到的问题,为她们在学校交朋友的事情出谋划策。
其实,陪伴真的非常简单。当你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可以安心地给他讲个故事,或是在睡前给他唱首歌,那么他的心中便充满了爱和安全感;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教他打棒球、网球或桌球,或是读书、听音乐,那么他的心中就会多一些信任和尊重。
如果你真的非常忙碌,那么,陪伴的时间也不必太长,只要一个小时就够了。这一个小时是属于你和孩子的特别时光,没有工作的打扰,没有其他人的参与,放下手机和网络,真心地陪伴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如此一来,孩子怎么能不感到幸福?
身为父母,不要因为忙碌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更不要以忙碌为借口拒绝陪伴孩子。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你不可能在将来去弥补他儿时的缺陷。父母应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务必要抽出一个小时,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或是与孩子耐心地交流,或是陪孩子做一些游戏,或是倾听孩子诉说自己的心事、有趣的事。
要知道,这并不是物质能够代替的。只有多交流、多沟通、多陪伴,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只有陪伴孩子成长,父母和孩子才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在我身边,可你的眼里并没有我
在我们这个社会,绝大部分孩子都不缺少物质享受,尤其是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更是要什么有什么,要什么父母就给准备什么。孩子缺少的恰巧就是父母的陪伴,真心真意的陪伴。
或许有些家长会说:“我时常陪孩子啊!下班之后,周末的时候都会陪伴孩子。”可是,父母不妨反思一下,在陪孩子的时候,自己又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手机不离手,眼睛不离手机呢?
我们或许都看过电视上播放这样的公益广告:一位美丽的妈妈带着漂亮的小女孩到公园游玩,女孩看着妈妈,可妈妈的眼睛却看着手机。接下来,妈妈领着小女孩来到草坪上,手里依然拿着手机,眼睛依然看着手机。即便是孩子摔倒了,大哭不止,妈妈也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更没有停下来安慰孩子。
还有一组画面,一个年轻的爸爸和一个一岁左右的男孩正在餐桌前吃饭,男孩坐在座椅上,等待着爸爸喂自己,而爸爸眼睛却只关注手中的手机。只见这位爸爸夹起盘子中的意大利面,放到了孩子的面前,却没有喂到孩子的嘴里,孩子的脸上也被爸爸弄得乱七八糟。接下来,孩子因为吃不到面条而大哭不止,而爸爸却看着手机中的视频哈哈大笑。
也就是说,虽然很多家长有时间会陪孩子,可他们只是停留在陪同上,却没有真心陪伴孩子。虽然人在孩子身边,看似在陪伴孩子,但是手里却总
陪是拿着手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刷刷朋友圈,或是玩玩游戏,完全没有顾及身边的孩子。这些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心却不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和孩子的交流。当孩子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眼睛看着手机,只是应付地说着“嗯”“啊”“是”“好”这样的话。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孩子说话,更别说知道孩子所说的内容了。当孩子要求他们陪自己玩游戏的时候,他们也时不时看看手机,或是刷刷朋友圈,或是给别人回个短信。结果,导致孩子失去了游戏的兴趣。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离不开手机的父母大有人在。据网络上的统计数字显示,有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了和孩子抢夺父母的最大敌人。尽管父母在孩子的身边,可孩子们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父母越来越不可靠近,亲子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距离。而这种因为手机而形成的距离是非常可怕的,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你在我身边,可你的眼里却没有我。”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孩子才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你在我身边,可你的眼里为什么没有我?”“难道你们就不能放下手中的手机,真心地陪伴我一会儿吗?”
是啊,身为父母,难道就不能放下手机,真心地陪伴孩子吗?要知道,父母的忽视对孩子是最大的伤害。当孩子希望你陪伴他的时候,正是他最渴望和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也是他最想和父母亲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没有接收到他的信息,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严重地伤害。他的内心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是多余的,父母不再爱我了。在父母眼中,我还没有一部手机重要。”“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为什么父母不愿意理我?”
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幼儿可能会采用哭闹、乱砸东西、乱发脾气等方式,而青春期的孩子则会做出打架、不认真学习、与父母作对等叛逆行为。
说白了,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只顾着自己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家庭上的“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和漠视。这种漠视会让孩子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意和别人沟通,甚至是自闭。同时,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冷漠起来,封闭自己的感情,对别人漠不关心,甚至是失去了爱的能力。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不仅如此,那些“低头族”父母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导致了很多令人痛心的意外。多少次,我们在新闻上看到某某父母因为低头看手机,没有顾及自己的孩子,而导致孩子发生意外,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多少次,我们看到父母因为低头玩手机,没有发现孩子跑到马路上而导致交通意外,不幸身亡……
难道这样令人悲痛的不幸还不能令父母们觉醒吗?
当父母低头看手机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自己孩子的感受,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到了他们,想一想自己是否错过了与孩子相处的快乐时光。
陪在孩子身边,不要让手机成为亲子关系的障碍,也不要因为手机而拉开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父母应该放下手机,好好地陪伴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共享美好的时光。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一起回忆当初的点点滴滴,父母才不会有所遗憾,孩子才不会有所怨言。这样一来,不仅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记忆,更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
陪在孩子身边,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与孩子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因为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
陪我的快乐你为什么不懂?
老舍曾经说过:“在没有孩子的时候,一个人的世界还是未曾发现美洲的时候。小孩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去。”孩子的想法其实比父母更新奇,更富有想象力,孩子的快乐其实也比父母更简单。他们往往会因为新学了一首歌而快乐不已,走到哪里都唱个不停——尽管有些走调,尽管很多都听不清歌词。他们往往会被极其简单的小东西吸引,乐滋滋地在那里研究半天,即便那只是一张有着小动物的贴纸,即便那只是最简单不过的小玩具。
但在现实中,父母却很少能够体会孩子的快乐,更不愿意走进孩子快乐的世界。听到孩子在唱歌,父母不是嫌弃“吵死了”,就是取笑“真难听”;孩子要求父母加入自己的游戏,父母毫不在意地说“没意思”,甚至还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自己一边玩去,不要打扰我!”
这是因为,很多父母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忽视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想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但是却不懂得体会和感受孩子的快乐。甚至有些父母排斥和孩子一起玩耍,因为他们觉得跟孩子在一起玩是非常“掉价”和尴尬的事情。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嘴上说爱孩子、陪伴孩子,可实际上孩子感受到的永远是一盆凉水,觉得父母不可爱可亲,不能体会和懂得自己的快乐,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痕。
父母要明白,当父母多次拒绝体会孩子快乐的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
产生怀疑:“我的快乐,父母为什么不懂?”“父母为什么不愿意分享我的快乐?”久而久之,孩子会将愉快、兴奋,甚至是痛苦、委屈全部埋藏在心里,不愿意再和父母诉说和分享,与父母产生一种疏离感。一旦孩子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感情阻滞”状态中,便会逐渐对父母失去信心,不愿意相信任何人。等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再想走进孩子的世界,分享他的快乐,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所以,那些总说爱孩子、陪伴孩子的父母应当明白,只有当你学会了与孩子一起体会快乐,分享快乐,你才会发现:原来走进孩子的世界,体会他们的快乐才是最幸福的事情,才是对孩子最深切的爱!
小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爱玩爱闹,平时妈妈经常说她不像一个女孩子,反而像一个“假小子”,就连她自己都自嘲地说:“我就是一个小女汉子!”可与自己玩耍相比,她更愿意让爸爸妈妈与自己一起玩,分享自己的快乐。
一天,爸爸妈妈带着小爱到郊外游玩,那里有山有水,树林中小溪穿过,显得格外惬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爱的活泼天性就更加显露出来了。她唱着歌,蹚着水,快乐无比。爸爸妈妈坐在树荫下的石头上,看着孩子玩得这么高兴,也感到非常愉快。
这时候,小爱用手捧起一把水,用劲儿地泼向了父母,高兴地说:“爸爸妈妈,我们一起玩水吧!”
爸爸笑着说:“你自己玩吧。我们是大人,把衣服弄湿了,像什么样子!”
可小爱却不依不饶,妈妈也说:“既然孩子愿意和我们玩,就陪孩子吧!今天我们是来郊游的,为什么不快快乐乐的!”
爸爸听了妈妈的话,也只好答应了女儿的要求。爸爸妈妈刚走近小溪,小爱就向他们泼了一捧水,妈妈笑着说:“好啊,你竟然偷袭我们,看我们怎么收拾你!”说着就快步踏入了小溪,向女儿反击……
陪两个大人、一个孩子痛快地玩耍着。虽然每个人的衣服、头发都湿透了,显得有些狼狈,但是看着孩子玩得哈哈大笑的样子,爸爸妈妈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这次郊游让小爱父母认识到,想要让孩子更快乐,最重要的还是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体会玩耍的乐趣,更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理解。而作为父母,他们走进了孩子的内心,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中国著名儿童画家温泉源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为孩子们画画,画故事连环画,画童话插图,就得像孩子那么想,那么看,于是嘛,也就有一颗童心啦!”正是因为他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体会和感受孩子的快乐,所以才赢得了小朋友的喜爱。
其实,每一对父母都曾经是孩子,都有一颗隐藏着的童心。只是由于思想变得成熟,或是迫于社会的种种压力而失去或隐藏了自己的童心。父母不要排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更不要认为孩子的快乐是幼稚的。要明白,这是你走进孩子世界的关键,更是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的关键。我们只有保持自己的童心,满足孩子感情上的需求,才能和孩子相近、相亲、相知。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你耐心地陪伴他们,并且体会和分享他们的快乐,那么他们就满足了,就觉得父母是爱他们的。作为父母,我们或许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们却可以让孩子更快乐!
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体会孩子的快乐,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应该细心观察,让孩子拥有孩子的视角和童心,让自己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当孩子愉快地趴在地上研究小蚂蚁的时候,你不妨也蹲下来,好奇地说:“这些小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当孩子不怕山坡的陡峭,努力攀爬的时候,你不妨也加入进来,和孩子来一场愉快的比赛。当孩子因为赢得了比赛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你不
妨也面带笑容地蹦蹦跳跳,让孩子感受到:原来爸爸妈妈也懂我的快乐,原来爸爸妈妈也因为我的快乐而快乐!
所以,父母在每天的生活中,不仅要多与孩子在一起,更要与他们一起感受欢乐与惊喜。事实上,你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父母,而孩子则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孩子!
陪平等交流,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终究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不再依赖父母。所以父母都想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让他们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呢?
想要真正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要平等地和孩子沟通交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如此一来,孩子和父母的心灵才能越来越贴近。事实上,虽然父母是长辈,但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孩子应该受到真正的尊重。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说:“与孩子做朋友,才是做父母最高的境界。所谓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当成宠物和工作,而是把他看成是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要爱他疼他,而且还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横加干涉,而是应该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商量。”而作为父母,“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才是所能获得的最大成功”。
有一些父母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始终把孩子当成是朋友,给予孩子发表意见和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父母变得越来越开明,很多人努力想要和孩子做朋友,希望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亲子交流氛围。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少有父母能够真正地和孩子成为朋友。绝大部分父母爱孩子,但是也爱在孩子面前摆家长威风;想要孩子变得独立自主,却一直企图主导着孩子的世界。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父母都会摆出这样的姿态:我是你的家长,你必须听我的,在这个家我说了算,你没有提意见和反驳的权利。
陈聪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平时不仅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女儿的要求,每天还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玩。她觉得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也自信自己给予了孩子最好的陪伴。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陈聪对自己的教育产生了怀疑。
原来,女儿老师最近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作文开始是这样写的:“我的妈妈非常漂亮,高高的个子,白皙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非常文静。妈妈非常爱我,总是满足我的要求,也时常陪着我玩耍。”
看到这里,陈聪感到非常欣慰,暗暗夸奖女儿懂事,可是,接着向下看的时候,陈聪就呆住了,因为女儿的作文中写道:“我爱我的妈妈,可是有一点遗憾的是,妈妈从来不把我当成朋友,一点也不尊重我。她宠爱我,却凡事喜欢为我做主,从来不征求我的意见。即便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妈妈也二话不说地否决掉。妈妈对我好,可是也爱在我面前摆架子。我想和妈妈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交流,我不想成为妈妈的附属品……”
陈聪没有想到,女儿竟然对自己有这么多意见。开始,她有些气恼,认为自己把女儿娇惯得无法无天,一个小孩子听父母的话就好了,还讲什么尊重和交流!我这么做不都是为了她好吗?真是不懂父母的苦心!
可是,仔细想一想,陈聪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存在女儿所说的问题,平时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说话,也没有太在意和孩子进行谈心。孩子也是渴望尊重和理解的,谁说父母就不能和孩子做朋友?
从此以后,陈聪改变了与女儿的交流方式。比如家中有什么事情需要作
陪决定的时候,会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孩子情绪不高的时候,她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耐心地询问女儿不高兴的原因,倾听女儿诉说自己的烦恼;更重要的是,陈聪开始尊重女儿的独立人格,绝不干涉孩子与朋友交往,绝不窥探孩子的隐私。
正是因为陈聪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像和朋友一样和孩子交流沟通,母女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而女儿的自立自强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看得出,陈聪是爱女儿的,也希望给孩子最好的陪伴。但是她在宠爱和关心孩子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也是以强势的家长姿态出现的。正因为如此,女儿爱自己的妈妈,知道妈妈也爱自己,却始终无法做到心灵的贴近。
父母应该明白,自己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所以,不管面对多大的孩子,父母都应该抛弃居高临下的心理和强势独断的姿态,只有把孩子当成朋友,做到平等自由的对话,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告诉自己,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甚至感觉有时候孩子和自己还有些疏远感。其实这都是因为父母不能尊重孩子而引起的。这些父母平时不给孩子和自己交流的机会,孩子有什么秘密或是高兴、伤心的事情想要倾诉,父母只会不耐烦地打断孩子;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父母不仅不尊重孩子,反而时常训斥孩子,“你这么小,哪有那么多意见,乖乖就我的话就好了!”如此一来,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父母尊重,以后有什么事情自然就不会和父母交流了。
更严重的是,如果父母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属品,甚至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其结果只能是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孩子的人生和灵魂都
不完整。试想,孩子想和你做朋友的时候,你却以家长的姿态命令他,孩子如何向你倾诉心声?孩子想和你平等交流的时候,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断,孩子如何与你亲近?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就应该学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分享他的喜悦和悲伤,从而使孩子得到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