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第七十六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Chapter6给孩子留足万金,不如帮孩子修一颗强大的心

跌倒了,爬起来就好

一天傍晚,我和丈夫在小区里散步,遇上了心心的妈妈。心心妈妈看到我们,就向我们说起了她上小学5年级的女儿。原来,前天下午,心心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妈妈问她怎么了,她默不作声地从书包里拿出期末考试的成绩单。妈妈一看,是第四名。心心充满愧疚地对妈妈说:“这次考砸了,才第四名。这个成绩很不理想,我真丢脸……”说着,心心便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以后考试前好好复习,下次一定能考第一的。”

可是,心心仍然忧心忡忡,她认为自己距离第一名已经很遥远了,要想追赶上去,谈何容易?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喊心心过来吃饭,她不理妈妈的呼唤,兀自坐在那掉眼泪,连饭也不想吃。

说到最后,心心妈妈担忧地说:“没想到心心这么脆弱,承受不了一丁点儿的压力和挫折,这样以后她万一跌倒了,肯定就爬不起来了,可怎么办呢?”

听了心心妈妈的话,我和丈夫也开始为心心担忧起来。生活中有很多像心心一样的孩子,心理素质差、抗挫能力差。常常因为受到父母的训斥就离家出走,或是受到一点儿挫折就像天塌下来一样。说到底,就是因为孩子的内心不够强大,一旦跌倒,便再也爬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只有能自己爬起来的孩子才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好。俗话说“给孩子留万金,不如帮孩子修一颗强大的心”。身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修炼一颗坚强、勇敢的心,而不是充当孩子的“保护神”,让孩子失去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从而“爬”起来的机会。

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他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目的就是让他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懂得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在儿子学步时,我就常常鼓励他:“慢慢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再走……”听到我的鼓励,儿子跌倒了也会马上爬起来继续走。为此,我的公婆经常埋怨我对孩子太苛刻。我告诉他们:“这不是苛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步,将来在这个社会立足,全靠这一步。”

对于刚学会走路而跌倒的孩子,不同的父母会采取不一样的做法。

有些父母,尤其是我公婆那一辈人,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扶起来”。

在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孩子不小心跌倒后,爷爷奶奶就迅速地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拍拍孩子身上的灰,让孩子不要哭,有的甚至还把孩子摔倒怪罪于地面或石头等。以这样的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当然心理素质会比较差,经不起挫折。

同样的情况,另一些父母不会立刻扶起孩子,而是会说:“不要哭,自己爬起来。”以这样的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相对更坚强、独立。

孩子摔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爬起来的勇气。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所以,我们应该修炼孩子的内心,让他变得勇敢,这样他在摔倒的时候,才能从容地重新站起来,拍掉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

在修炼孩子勇敢的内心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

儿子在刚上学时非常害怕困难。每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都会很沮丧、绝望。

一次数学考试时,儿子考砸了,成绩没有及格。那天下午放学后,他把试卷带回家,垂头丧气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安慰他说:“既然已经这样了,就应该面对现实。妈妈相信你可以找出这次失败的原因的,以后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那么这件坏事就变成了好事,我也相信你有勇气和能力把这些做错的题目全部做对。”

听到我的鼓励,儿子信心大增,吃过晚饭后,他就开始重新做试卷上的题目。

不多久,他就被一道题目难住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想出答案。于是,他拿着试卷来找我。我看了一下题目,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告诉他:“这道题并不难,凭你现在掌握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出来。”无奈,儿子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做了一遍题目。

经过儿子的努力思考,那道题终于被解了出来。通过这件事情,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去直面它。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是要想方设法地排除孩子的阻碍,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寻找一个正确的应对方法,让他自己去面对挫折、解决困难。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挫折和困难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会带来契机。

第二,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儿子的学习成绩很好,老师一直想让他竞选学习委员。但是,他怕自己能力不足难以胜任,会辜负了老师对他的期望,好几次都把学习委员的参选名额拱手让给了其他同学。

升入5年级时,班里又要竞选班干部了。我鼓励他试一试,就算没被选上也没关系。可是,儿子的顾虑很多——那么多优秀的同学都在竞争,估计入选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选不上,多没面子呀!即使选上了,万一干得不好,老师和同学们不满意,就会疏远自己……我安慰他,不用担心,选不上也无所谓,只要有人投票就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假如选上了,只要积极努力地工作,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拥护。不试一试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在我的劝说下,儿子答应参加竞选,他自己写好了演讲稿,还背了下来。

几天后,儿子告诉我他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我真的很替他高兴。

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孩子,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去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当孩子经过努力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后,他就会发现,只有勇于挑战,才能激发自己身上蕴含的巨大潜力,从而获得成功。

诚然,帮助孩子修炼一颗勇敢的心并不只有我所说的这两个方法。至于什么样的方法对你的孩子有用,这就需要你慢慢地去发现。总之,人生的旅程总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要想生存下去,我们就要帮助孩子修炼“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的强大内心。这非常重要,请千万记得。

自己做的决定自己负责

在儿子刚上小学时,早上喜欢睡懒觉,每次都要我三番五次地喊才会起床。

有时候,我叫他他还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嘟囔着说:“我再睡一会儿。”有一次真的起晚了,致使他上学迟到了,他很不高兴地责怪我说:“都怪你,妈妈,没有按时叫我起床,害我迟到了。”

看着儿子责怪我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哪里有些不对劲了。本来,我事无巨细地照顾儿子,把他该做的事情都帮他做了,结果却导致他对自己的很多事情缺少责任心,动不动就要求我“给他削一下铅笔”“帮他系一下鞋带”“给他洗一下水果”。慢慢地,儿子越来越缺乏责任心,成了依赖性很强的“寄生虫”。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过分宠爱儿子,而忽视了对他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立世的根本,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会认真努力地去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可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成就一切的根本,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给儿子买了一个闹钟,并告诉他:“起床吃饭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负责。从明天开始,你自己安排起床时间,闹钟响了你要是不起来,就是到了中午12点我也不会叫你。”

最初的几天,闹钟响了以后,儿子常常会把闹钟按下去继续睡一会儿,结果有时睡过了头,我也不管他,任他迟到。由于事先约定好的,按时起床上学要儿子自己负责,这样他迟到了也不好对我说什么。

一段时间后,儿子开始自己想办法解决睡懒觉、迟到这个问题。他在房间里放了两个闹钟,并且把闹钟放在了手够不到的地方。如此一来,儿子只得乖乖起床,按下响起的闹铃。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同时,为了培养儿子的责任心,我还做了以下几点努力,并由此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让儿子为自己的失误负责。

在生活中,我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做错了事情之后,父母马上会为孩子去补救。

比如,吃饭洒了汤,父母就赶紧拿抹布擦干净桌子,为孩子换下洒上汤的衣服并替他洗干净;孩子因为马虎弄丢了学习用品,父母会马上花钱为他买来新的;孩子上学忘了带书本,父母会马不停蹄地送到学校……很多人认为,父母为孩子做的这些事情很正常,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事实却是,父母的这些做法难以激起孩子的责任心,甚至会让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反正出了问题有父母呢,自己继续出问题也没有什么关系。出了问题由父母“兜着”,孩子自然难以用心地去做好相应的事情,这样怎能更好地培养他的责任心呢?

在儿子还没有培养起责任心时,一个学期会弄丢好几件校服,而他自己对此还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刚开始时,儿子丢一件校服丈夫就给他买一件。后来,我制止了丈夫,不让他再给儿子买新校服了。因为我发现,儿子认为丢了校服爸爸马上就会给他买一件新的,所以,他觉得丢了也无所谓。若想让儿子通过此事吸取教训,那就要让儿子自己来处理这件事——自己去找丢了的校服,找不到第二天就不能穿校服去上学,若是因此被老师批评,就让他接受批评;他若不能忍受老师的批评,就让他自己花钱去买新的校服,若是他的零用钱不够,就让他取消自己的一个消费项目。比如,最近不去吃麦当劳了,或者少去看一场电影,以此省下钱去买新校服。

一段时间后,儿子丢校服的次数慢慢减少,直到后来再也没有丢过校服。

其次,让儿子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父母从小教育孩子承担起他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说要像科学家、政治家那样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年幼的孩子还达不到这个程度。孩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指:让孩子关心社会、爱护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去做他能做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比如,我会告诉儿子出门在外要懂得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要有意识地维护社会环境,如不要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坐公共汽车时要排队、在车上要为有需要的人让座,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设备设施,等等。在这样的一件件小事中,儿子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明白了哪些事情也有他的一份责任,因为这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责任心。

此外,我还鼓励儿子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献爱心,或者参加一些义务植树、志愿者活动等。

从我懂得要培养儿子的责任心开始,到如今已经近十年,这期间,我一直在不断地培养着儿子的责任心。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读高中的儿子如今已经是一个有着很强责任心的小小男子汉了。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校外的各种活动中,别人对他的评价很多都是“有担当、有责任感”。作为妈妈,我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儿子也一定会是一个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的好男人。

责任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一天,5岁的小泽琨和88岁的太姥姥两人在家。太姥姥去上厕所时不小心重重地摔倒在了卫生间门口的瓷砖地面上,当即就不省人事了。听到响声后,小泽琨马上跑了出来,看着昏迷的太姥姥,他呆住了。家里没有大人,一个5岁的孩子,能处理这突发事件吗?

小泽琨不住地喊着“太姥姥,太姥姥”,一会儿,太姥姥从昏迷中醒来,小泽琨松了口气。太姥姥想站起来,但怎么也动不了。小泽琨看到太姥姥很痛苦,她的头对着卫生间的门,腰也横在门的滑道上。小泽琨赶紧跑回卧室,拿出枕头给太姥姥枕上,又把自己的小垫子卷起来,垫在太姥姥腰部。然后感觉到厅里也不暖和,小泽琨又赶紧拽来被子,给太姥姥盖上,尽可能地让太姥姥感到舒服一些。

接下来,小泽琨冷静地回到客厅,拿起电话先拨打了奶奶的手机,可半天没人接听!他赶紧摁断,又接着拨打爸爸的手机,占线!于是他马上又拨打了姑姑的电话,依然未被接听。小泽琨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拨打了3个家人的电话,都没有被接通,他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一会儿,奶奶回拨了电话,小泽琨赶紧说:“奶奶,快回来吧,太姥姥摔倒了。”

打完了电话,小泽琨就乖巧地陪在太姥姥身边,不时地安慰太姥姥:“太姥姥,你不要怕,有我呢。你再等一会儿,奶奶马上就回来了。”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小泽琨一直守在太姥姥身边,安慰、鼓励她,还用小手轻轻拍着她。

终于,小泽琨的姑姑、奶奶、爸爸等都相继赶了回来。他们及时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医生说,老人软组织受了重伤,这么大年纪,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很危险。

而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小泽琨及时通报了家人,并给太姥姥做了一系列舒缓行为,使得太姥姥的病情得到及时治疗,并脱离了危险。

看完这个报道,我忍不住为小泽琨点赞。试想一下,如果5岁的小泽琨不能冷静地面对这次突发事件,而是慌张恐惧,那他就不可能采取给太姥姥垫枕头垫子、盖被子、给家人打电话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是他的沉着、冷静为救治太姥姥赢得了时间和机会,避免了更大的危险。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时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意外事件。只有在变化的环境、在意外的事件面前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才能充分地调动孩子的智慧,从而让他们想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孩子年幼时积极地利用有利时机帮助孩子修炼一颗沉着、冷静的心。

要帮助孩子修炼一颗沉着、冷静的心,大家可以借鉴我的做法。

为了修炼儿子沉着、冷静的强大内心,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抓住一切时机去引导。比如,当儿子要在大型活动中表演节目时,我就会鼓励他自信地去做,不要害怕,告诉他表演不好、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行。在面对变化和危险的时候,我会告诉儿子不要着急,要认真地想办法。同时,我还会和儿子一起做或让他独立去做一件需要耐力和心静的事情,例如画画、写字等,以锻炼他的耐力,培养他冷静的性格。

除了这几点,我认为要修炼孩子沉着、冷静的内心,父母面对变化或危机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总是会从家长如何面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挫折中学到经验。因此,要修炼孩子沉着、冷静的内心,家长就要努力做到遇事沉着、冷静,不把自己的消极情绪传染给孩子。

我记得北京电视台曾播放过一部纪录片,片中记录了解救一个被绑架幼儿的全过程——

在某地某社区的一家超市里,一个绑匪突然劫持了一个和妈妈一起购物的四五岁的孩子。绑匪拿刀架在孩子的脖子上,叫嚣着不让所有人靠近。孩子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受到了惊吓,一直大哭不止。在警方不断和绑匪对话的时间里,孩子的妈妈一直蹲在离孩子几米远的地方。她强压住内心的恐惧和担忧,不断地安慰着孩子,微笑着、冷静地对孩子说:“宝宝,别害怕。这个叔叔在和你玩大灰狼的游戏呢!等游戏结束了,叔叔就会把你放开了,你就可以到妈妈这里来了……”

妈妈的安慰让孩子逐渐冷静了下来,他没有采取激怒绑匪的举动,为成功获救争取了主动。绑匪也许是被这对母子的真情和警方的劝说感化,最终他放弃了负隅抵抗,让孩子安全地回到了妈妈身边。妈妈紧紧抱着已经脱离危险的孩子,安慰他说:“好了,大灰狼的游戏结束了,我们回家吧。”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和丈夫久久不语,我不知道当我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会不会也能像这位妈妈一样沉着、冷静。但我明白,在危险面前,如果这位妈妈不能保持冷静,而是把自己内心极度的焦虑和不安传递给孩子,那孩子必定会更加恐惧。也许他会采取过激的言行,大哭大闹,那样很可能会激怒绑匪,甚至会给他和周围的人带来生命危险。正是妈妈的沉着、冷静让孩子也逐渐冷静下来,避免了他因为恐惧而采取过激的行为,遏制了事情的进一步恶化。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尾:“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遇事沉着、冷静是孩子情感智慧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他们未来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不做校园暴力的啦啦队,修一颗热忱、善良的心我最怕看到这样的孩子——冷漠、缺乏同情心,在遇到有人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不伸出援手甚至幸灾乐祸。

有一天,我在去接儿子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个年龄稍大的男孩正在打骂一个年龄小的男孩子。旁边围了一群看热闹的孩子,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出面制止打人的孩子,也没有一个人打电话告诉老师或家长。他们还不时地为大男孩呐喊助威。

大男孩看到有这么多孩子支持自己,就更加来劲了。那个低年级的孩子被打倒在地,不住地求饶说:“别打了,我真的没有钱!”

大男孩在周围孩子的“加油”声中不断使劲踢打那个倒在地上的小男孩,一时间,小男孩已经鼻青脸肿,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幸亏我经过,阻止并赶走了大男孩和围观的孩子。我把那个倒在地上已经浑身是伤的小男孩扶起来,询问了他父母的电话,一边打电话通知了他的父母,一边把受伤的孩子送往医院。

事后回想起这件事,比起打人的孩子,更让我寒心的是周围孩子的冷漠。这些孩子怀着“围观者”的心态不断地起哄、挑唆,无疑是对恶行的纵容。我想这也是校园暴力频频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吧。

不仅如此,很多孩子对待自己的父母也很冷漠。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孩子的父母生病了,而孩子却像没事儿人一样自顾自地去网吧上网玩,甚至还把父母买药治病的钱也拿去上网了,完全不顾及家中生病的父母……孩子身上的这种冷漠表现就如同长在他心里的毒瘤,不仅会给他周围的人带来很多伤害,最终也会给他自己带来很多痛苦。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不当而让自己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变得冷漠又无情。

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修一颗热忱、善良的心,而非冷漠的呢?我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第一,给孩子以关爱。

要想让孩子懂得关爱别人,我们首先得让他自己得到关爱。我很难想象一个自小缺乏家人关爱的孩子能够很好地去爱别人。给孩子以关爱,就是给他爱的源泉,这是他去爱别人的基础。一个从小生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的孩子,绝不会成为一个感情冷漠的人。

我有一个同学,她常常跟我抱怨自己的儿子是个冷漠的人。抱怨的次数多了,我便向她询问了缘由。原来,同学的丈夫是一个公司的经理,随着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对家庭的关注度越来越少,她和丈夫经常吵架,好多次都提到了要离婚。

他们都是很要强的人,在家里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谁也不让谁。

虽然总是在吵架,但为了儿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还一直辛苦地维持着婚姻表面上的平静。她错误地以为,只要给孩子一个名义上完整的家,他就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同学和丈夫都很努力地去讨好儿子,但他们的讨好只是基于物质上的,并没有花时间去陪伴儿子。

听完同学的叙述后,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她的问题——她的儿子之所以会冷漠,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因为长时间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同学的儿子变得很自卑;再加上父母经常吵架,让他的消极情绪长久地积压在心里。所以,他形成如此冷漠的性格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我告诉同学,要想改掉她儿子的冷漠性格,她必须要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只有精神健全、爱健全的家庭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第二,让孩子帮助别人。

爱可以在帮助别人或服务于别人的过程中得以体现。通常来说,那些喜欢帮助别人、服务于别人的孩子大多是情感丰富、心地善良的孩子,他们绝少有冷漠的表现。所以,经常让孩子去帮助别人,也是避免他产生冷漠的情绪和行为的有效方法。

我的儿子是一个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孩子,这源于我和丈夫对他一直以来的关爱和教育。在儿子8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他和我在外散步的时候发现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流浪汉在附近走动。儿子问:“妈妈,那个人为什么不回家啊?”

我没有立刻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示意他自己解答这个问题。儿子想了一会儿,他自顾自地走向了那个流浪汉,问道:“叔叔,你为什么不回家呢?你需要什么?”

流浪汉见有个可爱的孩子和自己说话,便高兴地告诉儿子:“因为我没有家才不回家啊,我需要吃的。”从流浪汉的表情里,我看出流浪汉只是随口说说,他并没有想得到儿子的帮助。儿子听到流浪汉的回答后,立刻拉着我跑回了家。到家后,他跑进自己的房间,拿出他的存钱罐又拉着我向流浪汉跑去。

来到流浪汉跟前,儿子说:“叔叔,这是我所有的钱,都给你,你可以用它去买一点吃的。”流浪汉很感动,他看了看我,我示意流浪汉接过存钱罐。流浪汉接过存钱罐谢过儿子,又谢过我,感激地离开了。

这时候我蹲下来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把存钱罐给那个叔叔?”儿子回答说:“叔叔没有家,他需要钱买吃的。我就把我的存钱罐给他了,你不是经常说我要有同情心、要帮助别人吗?我想妈妈会同意我这么做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摸着儿子的脑袋说:“儿子,你做得很对,我们就是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一直以来,我不仅注重儿子的智力教育,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正因为如此,儿子小小年纪不仅性格很好,而且很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是身为妈妈的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儿。

让孩子接受“残酷”的事实

在儿子读小学时,有一天,我和丈夫带他去公园玩。公园门口有一个卖小乌龟的小摊,儿子见到小乌龟憨态可掬的模样,非常喜欢,在摊前逗留了很久,然后央求我们给他买只小乌龟回去养。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观察能力,我们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自己挑了一对小乌龟和一个漂亮的玻璃缸。

自从这两只小乌龟被带回家后,其他玩具、课外书对儿子就失去了吸引力。

他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了小乌龟身上,连吃饭时都挂念着他的小乌龟。

儿子最感兴趣的就是给小乌龟喂食,他可以趴在玻璃缸前一个小时都不觉得厌烦。

为了享受看小乌龟进食的乐趣,儿子每天会给它们喂好多次饲料。我和丈夫提醒他说,小乌龟和人不一样,人吃饱了会停止,但它们会不停地吃,即使吃饱了也会继续吃,所以很容易撑死。儿子对我们的话不以为然。

不久后的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又想往常一样跑到玻璃缸前看小乌龟,过了一会儿,他很担心地跟我说:“妈妈,我发现有一只小乌龟不动了,它会不会死了?”

我看着他满脸担忧的模样,安慰他说:“小乌龟本来就不爱动,趴着一动不动是经常有的事,说不定你明天再看的时候,它又动了。”

儿子似乎相信了我的话,可是那一天,他一直忧心忡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玻璃缸前观察那只不动了的小乌龟,他有些沮丧地跟我说小乌龟还是没有动。我跟着他来到玻璃缸前,发现小乌龟已经死了,我遗憾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儿子不相信,想尽各种办法逗弄小乌龟,可是小乌龟始终一动不动。他终于确信他的小乌龟死了,立刻放声大哭起来。儿子的哭声引来了丈夫,丈夫看见已经死掉的小乌龟,非常生气地对儿子说道:“我和妈妈告诉过你,小乌龟没有饥饱意识,你喂食那么多,肯定会撑死它的。你却不听,因为你的任性,害死了一条小小的生命。”

儿子听了丈夫的话,哭得更加伤心了。过了一会儿,儿子抽抽噎噎地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小乌龟起死回生。丈夫见他哭得这么伤心,偷偷地跟我商量要不要明天再去买只差不多的给换上,然后告诉他小乌龟又“活”过来了?我阻止了他,把真相告诉了儿子——小乌龟死了就再也不会活过来了。

这句话就像捅了马蜂窝,儿子的哭声更加惊天动地,用撕心裂肺来形容都不为过。任凭我和丈夫用尽各种方法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一直哭到累睡着了才停。

第二天,儿子的悲伤还在延续,看见玻璃缸里剩下的另一只小乌龟,他就忍不住掉眼泪。不过,这次他再也不敢给小乌龟喂很多吃食了,而是虚心地请教我们给它喂食的规律和数量。

后来,我把这件事向我的几个朋友讲起,朋友们纷纷表示我简直是个狠毒的“后妈”,居然能对自己的孩子如此狠心。如果是她们的话,一定会带着孩子再去买一只回来,以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事实上,儿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也有一种和他一起哭的冲动。他的伤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煎熬。试问,有哪对父母看到孩子难过得大哭还能够淡然处之呢?

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孩子心情不好,父母也就无法开心,因为父母都希望看见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要求有点过分,也愿意一一满足,只要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开心,就算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

那么,这种想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孩子会觉得所有的东西得来得特别容易,失去了也不会觉得可惜,因为家长并没有教会他们正确的价值感,以及如何去承担责任。

所以,一个真正合格的父母,并非要替孩子规避一切可能承受的痛苦,更不是帮助他逃避责任,而是使孩子通过挫折获得成长的机会。比如,儿子撑死小乌龟这件事,为什么我不偷偷买一只差不多的乌龟回来替换掉,避免孩子伤心呢?

因为如果这样做,儿子会以为小乌龟是不会被撑死的,所以会继续不断喂食,进而撑死更多的小乌龟。这么做虽然会让孩子暂时不感到伤心,可是会对他造成更多的伤害。总有一天,他会知道事实的真相,知道自己曾经害死了那么多的小乌龟。

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现在让儿子知道乌龟已经死了,也许他会感到难过,但是起码他知道了不能那样喂食小乌龟,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而在这之前,我和丈夫已经告诉过儿子小乌龟会撑死这个事实,他却没把我们的提醒当成一回事,这是他自己造成的后果,所以他只能自己承担责任。

很多父母都会想到为孩子再买一只小乌龟,以此来安抚孩子脆弱的内心。我认为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因为孩子知道乌龟已经死了,再给他买一只回来。虽然他不会再撑死小乌龟了,但是他很快就会忘记已经死去的小乌龟。这样做的后果是让他避免了承受失去的痛苦。痛苦和拥有是成正比的,失去的痛苦越大,拥有的快乐就越大。正因为他没有承受过失去的痛苦,他就不会明白拥有的快乐,更不懂得去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处理这件事时,我既不偷偷替换,也不再买一只回来,就是为了让儿子明白一个事实——小乌龟死了,爸爸妈妈是没有办法使它复活的,我们并非无所不能。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扮演万能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对孩子有害无益,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无论自己闯了多大的祸,制造了多大的问题,爸爸妈妈都有办法替自己解决,所以会变得有恃无恐。让孩子知道有些结果一旦产生就无法挽回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知道有些失去永远都无法再度拥有,才会使孩子养成在做事情之前考虑后果的习惯。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让孩子接受那些“残酷”的事实,他的内心虽然会经历一段痛苦的考验,但这一过程也应属于他人生的必修课。儿子的小乌龟永远地离开了他,所以他会有伤心、哭泣、不肯吃饭等表现,这也是考验家长意志力的一个过程。很多家长一见到孩子哭就心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将孩子立刻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其实,这些下意识的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我们只有懂得利用这些事去引导孩子,才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懂得珍惜,善于承担责任,并且内心强大,能够承受痛苦的人。

在儿子的小乌龟死后半年,我又重新给他买回来一只小乌龟。现在,两只小乌龟还好好地在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如果美德可以选择,请先把宽容挑选出来吧一天,闺蜜给我发来一大段微信,我打开一看,原来她又在为她的儿子叮叮的事所烦恼。

闺蜜的儿子叮叮今年上小学5年级,是个心思细腻又敏感的孩子,不会宽容别人,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同学闹得很不愉快,他古怪的性格致使他与许多同学都合不来。一次,叮叮向同学借了一本漫画书,一下课,他就拿出书高兴地翻看起来。不巧的是,同桌站起来时一不小心把墨水瓶碰倒了,墨水正好洒到了漫画书上。同桌见状,赶紧道歉。叮叮看着脏兮兮的漫画书,对着同桌大喊大叫:“啊!这本漫画书没法再看了,我要你赔我一本新的。”同桌被叮叮的反应吓了一跳,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叮叮见状,气呼呼地去了班主任的办公室,并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班主任。结果,同桌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

回到家后,叮叮生气地把这件事讲给了妈妈听,并且说他以后再也不想理同桌了。闺蜜严肃地告诉他:“你的心眼怎么比针眼还要小呢?谁都有不小心犯错误的时候,你的同桌已经真诚地向你道歉了,也答应赔你一本新的漫画书,你还跑去告诉老师,做得太过分了。你应该原谅他,不然的话就会失去这个朋友的。”叮叮却得理不饶人:“是他有错在先,我就是不要理他了。”说完,叮叮就走进自己的房间,“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在微信的最后,闺蜜向我讨教说:“叮叮心胸这么狭窄,如此难以原谅别人的过失,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引导、教育他。”

看完闺蜜的微信,我不禁为闺蜜点赞,因为她至少已经意识到孩子不宽容、小气会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事实。很多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疏于管教,以及爷爷奶奶的娇惯,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致使他们在与人相处时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心胸狭窄,不懂得宽容他人。

我曾经在新浪网上看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对于打过你、骂过你或伤害过你的人,你会原谅他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29.9%的学生表示会原谅对方,有近24%的学生表示绝不原谅,剩下的学生则表示会忘记,但不会原谅。

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如今能够宽容他人的孩子实在太少了。

而事实上,孩子的宽容心是非常珍贵的。它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将来的人生奠定基础。同时,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大多会性情随和、为人真诚。这样的性情可以让孩子避免很多无谓的争执,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灵。

富兰克林就孩子的宽容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宽容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理,没有宽容的生活,犹如在刀锋上行走。孩子,如果美德可以选择,请先把宽容挑选出来吧!”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修炼宽容心。

如何修炼呢?我给闺蜜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家长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仅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也要用宽容的态度来包容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做好表率。我们要为孩子营造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要友爱,互相宽容,不争不抢,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宽容、谦让的良好品德。

其次,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我的儿子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小磊,他们俩经常一起上下学。

一天,儿子向我抱怨:“我的那本故事书被小磊借走好多天了,到现在还没有还给我。”

我对他说:“别着急,咱们家还有很多书可以看,让他多看两天也没关系。再说,上次他把篮球借给你玩了好长时间呢。”儿子听后点了点头。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渐渐地,孩子就会懂得宽容、谅解他人是一种美德。

最后,让孩子学会善待他人。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到家对我说:“妈妈,我们班的佳丽真笨,连毽子都踢不好。今天下午踢毽子比赛时,就她踢得最少,害得我们小组输得很惨。我们小组的人再也不想理她了。”儿子的话语中明显地流露出不满和埋怨的情绪。我劝儿子要体谅佳丽,不能这样对待她。可是,儿子不听,还气呼呼地说:“妈妈,我都这么生气了,你也不帮我骂骂她,替我解解气!我不会和她说话,也不会原谅她的。”

这时,我想起了去年儿子参加接力比赛时,由于紧张,在他刚接触到接力棒的边缘时,接力棒一下子从他的手中滑落了,影响了班里的成绩。但是同学们并没有责怪儿子,反而安慰他、鼓励他。

我对儿子提起了这件事,告诉他:“假如当时同学们责怪你,你心里是不是很难受?”

儿子点了点头:“妈妈,我懂了,我再也不埋怨佳丽了。”

我和蔼地告诉他:“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佳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但你不应该嘲笑她、瞧不起她,而应该多帮助她,是不是?”

儿子认真地回答:“是的。”

第二天,儿子开始教佳丽踢毽子。而佳丽的英语很好,她也经常给儿子传授一些学习英语的技巧和经验。后来,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面对那些心胸狭隘的孩子时,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平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教孩子对别人多一点忍让与关心,这样别人也会宽容自己,体谅自己。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假如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的。

只有宽容地对待别人,对别人多一份理解与尊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支持,赢得更多的朋友。

天桥上的乞丐即使是骗人的,也要积极帮助在儿子上小学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我和他的奶奶带着他去外面散步,经过天桥时遇到一个乞丐。那个乞丐看起来40岁左右的模样,手脚健全。当他把手伸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儿子的奶奶嘀咕了一句:“年纪比我还小,手脚也健全,怎么不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呢?”

不等我们反应过来,儿子已经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放进了对方脚下的盆里。

那个乞丐一愣,有些迟疑地看了我一眼,也许怕孩子做不了主,我们这些大人反悔不愿意给这么多。儿子的奶奶确实有这个意思,嘴巴动了动想说话。我忙拦住了她,微笑着向那个乞丐点了点头。对方见我首肯,连连鞠躬,又对着儿子说了好几句“谢谢”,让儿子无比开心。

回到家,我的婆婆就开始责怪我:“你怎么不制止他呢?50元也不是个小数目。那个乞丐那么年轻不通过努力工作自食其力,偏要出来乞讨。你应该告诉孩子,这是骗人的,免得这些人利用了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以后老是被人骗。”

我婆婆的想法不无道理。可现在的很多情况矛盾的一点是,我们一方面过度地给孩子灌输辨别教育,另一方面又感慨孩子自私,没有爱心。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以前只要看见乞丐,他就一定会给人家一点钱,可是后来渐渐地不给了,因为他听很多人说现在的乞丐都是假的,甚至还有集团操作,每个人一天要乞讨多少是有指标的。他觉得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给了才是傻瓜。后来再看见乞丐时,他便会漠然地走开。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心得,希望能给父母们一点启示。

以篇前的故事为例,我看见那个乞丐的第一反应也是他四肢健全、年纪很轻,为何不能找个工作过正常的生活呢?可是我毕竟不是他,无法了解他的真实处境,每个人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总有他的理由。而儿子主动献出了他的爱心,这钱是他自己的零花钱,花完了我和丈夫是不会多给他的,也不会因为他做了好事而去额外奖励他,否则他奉献出来的就是我和丈夫的爱心,而不是他自己的爱心了。

如果我们告诉他献爱心要看对方的年纪和真实情况,这对还未成年的儿子而言,显然是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的。即使他接受了我们的观点,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不会再像现在这么积极地献出爱心,而是会想这个人的年纪达到了我献爱心的标准了吗?他到底是真的还是骗人的呢?如果我献了爱心,但他是骗人的怎么办呢?如此一来,儿子便会丧失掉爱心助人的好习惯。

其实就现在社会而言,孩子一点都不缺少类似的受教机会。平时长辈们经常会说些这样的例子,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成年人经常会抱怨这个世界上骗子实在太多了,人也越来越冷漠了。其实,这两者是相对的,就是因为骗子多了,大家慢慢地开始冷漠了。当我们真的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反而冷漠地走开了。

所以,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在这方面对孩子教育得不够。相反,社会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已经过度了,我们要做的不是再加一把劲,加强孩子的防骗意识,而是尽量保护孩子的纯真心灵,呵护他的这颗乐于助人的心。

我和丈夫一直很重视对儿子这方面的培养。看见路边流浪的小猫小狗时,我们会引导儿子买一些食物喂给它们;碰到学校组织捐款时,我们会支持儿子把压岁钱和零花钱捐出来。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儿子能够对每一个希望得到帮助的人献出他的爱心,也希望每一个被帮助的人都是真正需要别人帮助的,没有那么多的欺骗。我十分不主张让儿子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以免让他形成冷漠、多疑的个性。

曾经有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孩子所在的班级里,一个月组织了3次捐款。

第一次捐款时,她很积极地让孩子配合,可是次数多了,她就觉得烦了。捐少了,显得缺乏爱心,捐多了,她心里也不舒服。虽说学校也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捐多少,可是其他同学都捐了50、100元,自己的孩子如果捐款低于这个数目,那么她该怎么面对老师和同学啊?于是,这位朋友感慨道:“天天给别人捐,怎么就没人给我捐呢?”我笑着说:“如果你真的需要捐款,我第一个捐给你。”

我想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矛盾。可我认为献出一点小小的钱财,使孩子拥有一颗同情心,这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家长这样想,也许就会平和得多。就像天桥上的那个乞丐,即使他是骗人的,于我们和孩子而言,只是尽了一点自己的义务,最多就是被骗了一次同情心。如果我们冷漠地走开,也许失去的是孩子的同情心,而这种高贵的品格,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我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周围的妈妈,其中有一位妈妈担心地问我:“被骗点钱倒是无所谓,可一直向孩子展示好的一面,孩子太有同情心就容易受骗,毕竟年纪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担忧的事。关于这一点,我很早就和丈夫交流过。

我们都希望儿子有同情心,但是绝对不希望他受到伤害,所以一直秉持着一个原则——一定要让孩子尽早地树立规则意识。

比如,有人向儿子问路,如果知道就应该告诉别人怎么走。但是如果对方要求带路,就应该联系爸爸妈妈,或者请对方让周围的大人帮忙;如果独自在家时突然有人敲门,不能立刻开门,一定要先问清楚对方是谁,想找家里哪个成员,然后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进行核实;如果有陌生人送东西给他吃,爸爸妈妈不在场的话,绝对不能吃……只要把方法告诉孩子,其实孩子完全能处理这些事情,并因此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但是要注意一点,我们只把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告诉孩子,并且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不是为孩子制造一种恐怖气氛,让他们觉得世界上除了爸爸妈妈以外,其他人全部都是坏人。

儿子的一位同学的父母就犯了这种错误。为了使孩子懂得自我保护,他们天天给孩子灌输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所以现在那个孩子的防备心理特别严重,只要有陌生人跟他说话,他就会吓得大叫起来,叫人家走开,平时则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出门。

起初,他的父母见孩子这样保护自己还挺开心的,一段时间后,渐渐地发现不对劲了。孩子除了家里的几个亲人,不愿意和别人接触,对班上的同学也开始戒备起来。父母忧心忡忡地带孩子求医,最后确诊孩子患上了轻微自闭症。

这就是一个教育过当的例子,值得引起家长们的警惕。如果家长过于草木皆兵,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