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第七十七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Chapter7长远的教育是:该给孩子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给孩子一双“火眼金睛”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物理老师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带了一杯苦瓜汁到教室。上课时,他让每个同学仔细观察自己的动作——他将右手的食指伸进苦瓜汁,然后再用舌头舔右手的中指,并且装出很开心的样子说:“真好吃。”然后,他让每个同学模仿他刚才的动作。结果很多同学在照做后,都因舔了沾了苦瓜汁的手指而露出了十分难受的表情,只有一个同学表情很平静。因为只有这个同学细致地观察到老师在舔自己的手指时,已经悄悄地换了一根手指。

看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观察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我们总是喜欢用“聪明”

来夸奖孩子智商高,有头脑。“聪明”这个词分开看就是“耳聪目明”,也就是说,聪明的孩子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力。孩子听到了新奇的声音,看到了有趣的事物,就形成了认识,进而转化成为智力。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在众人之上。”所有的学科都离不开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上来说,观察力也是很重要的。假如一个人缺乏观察力,就感觉不到生活的变化,就像是一直活在单调的生活中,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但如果一个人观察力够强,他眼里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

在儿子上幼儿园时,我经常和他一起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以此来锻炼他的观察力。我买了一本儿童“找茬书”,书上每一页都有两幅看似一模一样的图片,游戏规则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两幅图的不同之处。一开始儿子只能找到一些明显的不同,但是细微之处看不到。我就跟他说:“宝贝加油,仔细观察,你一定可以的。”后来,儿子静下心来重新观察图片,果然顺利地通过了游戏。

这样的游戏玩了一段时间后,儿子找到了规律,知道秘密通常藏在哪里,就算是再隐蔽的不同,他也能顺利地找出来。后来,我逐渐让他观察生活中的不同,儿子的观察能力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得以稳固提升。

关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教孩子如何观察。

观察前,让孩子知道观察的目的,这一点很重要。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公园玩,他漫无目的地张望,显得很无聊。我对他说:“你今天看看在公园里能发现几种小鸟?是什么颜色的?是大还是小?飞得高还是低?叫的声音洪不洪亮?晚上回去写一篇观察日记吧。”儿子听罢,果然仔细观察起公园里的鸟来。

在培养孩子观察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去观察。比如说在观察风景的时候,可以从近到远看,也可以从上到下看,还可以从整体到局部看。这样观察事物,既有条理,又能兼顾局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其次,还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旺盛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天性多鼓励孩子观察,主动认识周围的世界。比如,我们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在快乐中观察万物的变化。

有一年春天,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去野炊。到达目的地后,丈夫开始搭建帐篷,我则带着儿子去溪水边转了转。我跟他说:“快看,那个石头下面有只螃蟹。”儿子的好奇心一下就被我提起来了,他看着水里不住地问:“哪儿呢?哪儿呢?”我指给他看。儿子顺着我指引的方向不仅看到了螃蟹还看到了小鱼和小虾,他兴奋得手舞足蹈。回到帐篷边,儿子兴致勃勃地向丈夫讲述了刚才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孩子在提升观察力的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一箭双雕。

再次,我们还要锻炼孩子善于抓住事物细节的能力。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留意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带孩子去市场买菜的时候,可以问他:“你看看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区别?”“草鱼和鲫鱼有什么区别?”“豌豆和蚕豆有什么区别?”带孩子出去旅游时,可以问他们:“我们这次来的地方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家长的这种提问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其观察过程变得更仔细更认真。

最后,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孩子全部的感官去观察。

我们可以调动孩子的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说颜色、外形、声音、温度、味道等。我们要让孩子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只有亲身感受了,才能加深孩子的印象,让观察的效果更好。

想让孩子获得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能力不是一天养成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成为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

让“害羞宝宝”变得乐群善交,拥有一个“好人缘”

儿子3岁时,有一天,我带着他到小区的小广场上玩,那里有许多孩子在玩,他们一边奔跑一边大叫。儿子远远地看着那些小伙伴快乐的样子,也很想加入到他们中间。他一手指着在玩的小伙伴,一手拉着我要走向他们,却不说话。我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他是想和那些孩子一起去玩。我鼓励儿子:“你自己去找小哥哥、小姐姐玩好不好?”儿子看起来有些害怕。以往的时候,儿子也是这样,很少会主动去找小伙伴们玩,常常是有小朋友主动过来找他的时候,他才会放心地去玩。

我继续鼓励儿子:“你过去和他们玩吧,他们很喜欢你和他们一起玩的。没关系,妈妈在这看着你玩,好不好?”儿子松开了我的手,站着看了一会儿,才犹豫着走了过去。刚开始时,儿子还有些拘束,但不一会儿,儿子就和那些小朋友混熟了。

其实,像儿子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或是天性害羞或是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总是害怕与人交往,缺乏社交力。

善于交往对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潜能发挥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孩子乐群善交的能力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在他对自己以外的人感兴趣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了。在母亲把孩子抱在怀里喂奶时,孩子就开始对母亲的微笑和声音感兴趣了,可以说这时候就是最初的交往了。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会不断与别的成年人和孩子接触,父母需要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孩子善于交往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孩子乐于交往的品质。

提到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很多父母会认为这和孩子的性格有关,常常为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往而苦恼。其实人际交往也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通过我们的鼓励与示范,完全可以改善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方式与态度,提高他社会交往的能力,让家中的“害羞宝宝”变成乐群善交的孩子,拥有一个“好人缘”。

我堂哥的儿子宇飞5岁时,有一段时间儿子很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每次他和堂哥来我家做客时,儿子总是躲得远远的。我观察了一下,主要因为宇飞特别执拗。比如宇飞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时,别人叫他,他也不理,总是低着头玩自己的。如果别人走近他,他就会冷不丁伸出手打别人一拳。身材比别的孩子高大的宇飞常常会用力过猛,把别的小朋友打哭或把对方推倒在地。为此,有很多家长向我的堂哥告状,而宇飞自己有时也向堂嫂哭诉:“小朋友为什么不喜欢和我一起玩呢?”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立刻告诉堂哥堂嫂,宇飞执拗、霸道的性格已经让别的孩子疏远他了,这对培养他的社交能力是很不利的。于是,堂哥和堂嫂在我的建议下努力帮助宇飞改善他的不良性格,并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首先,一定要严格要求宇飞不能动手打小朋友。告诉他如果他总是无缘无故打人,别人就不愿意再和他玩了。也许宇飞真的尝到了被别人孤立的痛苦滋味,每次他要打小朋友时,堂嫂就会在旁边说:“你这样,小朋友就会不喜欢你,不愿意和你玩了。”宇飞听到妈妈这句话后就会立即停止打人,友好地拉起对方的手。

果然,经过堂哥堂嫂和宇飞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宇飞执拗、霸道的性格和打人的行为越来越少,他在和别的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友好,别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了。

好的性格非常有助于一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努力帮助孩子培养好性格、改善不良性格,让他用好性格赢得好人缘。

除了性格,一个孩子只有真正喜欢交往并积极参与交往实践,才会发展出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很多孩子并非天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大多都是从小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失败的体验,经历了与人交往的不愉快才导致他们不再喜欢与人交往。所以,我们要努力让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孩子就会越来越喜欢与人交往。

在儿子1岁左右时,一见到陌生人就会非常不安,会害怕地转过头把脸藏到我的怀里,一副很害羞的样子。我知道这是因为儿子刚出生那会儿见到一位“陌生人”

时留给了他不好的记忆而导致的。那位“陌生人”是我老家的一位亲戚,长得五大三粗、黑脸膛、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当时他刚见到只有8个月的儿子就凑到他跟前,用布满皱纹的手摸了摸他的小脸,然后咧开了大嘴,粗声大嗓地逗引儿子:“快叫伯伯。”儿子当即就吓得大哭不止。以后,儿子再见到高大、长相粗犷的男人时就会表现得很恐惧,直至后来见到其他陌生的女人和孩子也会表现得很恐惧。

儿子就是因为在他最初的人际交往中,“陌生人”从听觉、视觉、触觉各方面都给他留下了不好的记忆,让他在以后的交往中也担心再次遇到这种不好的感觉,因而不喜欢与陌生人交往。

为此,我决定在孩子对交往产生不好的体验时及时帮助他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努力让他在交往中体验到乐趣。于是,我为儿子做出榜样,很快乐地和别的大人或孩子一起玩或交流,儿子也就模仿我的行为去和别人一起玩或交流。我还经常带儿子与好脾气、喜欢交往的大人和孩子进行交往,鼓励他与别的孩子分享玩具,和陌生人一起玩,在儿子做得比较好的时候,我会及时鼓励儿子的行为,让他体验到与人交往中会有很多快乐。这样,慢慢地,儿子就越来越喜欢与人交往了。

最后,孩子是否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与我们的言行对他的影响和我们对他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父母本身不善于与人交往,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方法,孩子通常也不会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所以,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性格,不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有创造力的孩子,才有更广阔的未来儿子上小学时,有一天,他的几个小伙伴到我家来玩,我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盒冰淇淋。孩子们吃完后,都把盒子扔掉了,只有木林还在观察着手里的冰淇淋盒,他扬着手里的冰淇淋盒对我说:“阿姨你看,这个盒子可以做成一艘船啊。”

“怎么可以做成一艘船呢?”我问木林。

“你看这是船体,再做一个帆粘在盒子上不就像一艘船了吗?”木林说。

我赞许地点点头说:“好啊,那你去把盒子洗干净,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做一艘船好吗?”

很快,木林就把盒子洗干净了,我拿来剪刀、胶水和卡纸,小朋友们马上围过来,大家一起开始了“冰淇淋盒子改造”。做的过程中,儿子对我说:“妈妈,冰淇淋盒子还可以做成一个炒菜锅。”还有的小朋友说:“还能做成花盆呢!”我说:“那我多拿些盒子来,大家做成自己想做的东西,好吗?”

过了没多久,孩子们就把做好的东西摆在了桌子上,都仰着头,充满期待地看着我。我表扬了他们每个人,并告诉孩子们:“平时只要多动脑筋,发挥你们的创造力,每一件物品都可以变成艺术品。”

孩子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这是孩子们具有创造力的体现。在培养儿子创造力的问题上,我做出了以下几种尝试,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因为我丈夫平时喜欢修理电器、改造电器,所以我们家专门开辟了一个小操作间。儿子很喜欢和丈夫在操作间里玩,他们在里面做了很多“宝贝”,比如一个用旧书桌改造成的小书柜,儿子现在还在用。他们还一起把儿子小时候睡过的小床,改造成了一张小桌子。儿子一点都不觉得做这些事情很累、很麻烦,反而经常跟丈夫说:“爸爸,我们下次把××做成××吧!”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儿子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鼓励孩子尝试右脑型文艺活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部分父母都会走进艺术培养的误区。有的人认为文艺活动就是唱歌、跳舞、画画。其实文艺活动涵盖面非常广,比如做手工、学习演奏乐器等,这些活动都算文艺活动。

还有的父母喜欢在艺术类别上限制孩子,如让孩子学钢琴而不是弹古筝,让孩子学素描而不是水彩。其实我们干涉太多,反而会降低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也就达不到锻炼孩子右脑的目的了。

第三,不要批评孩子的创意。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给孩子设立了太多条条框框,比如说应该穿这件衣服,或者系鞋带应该那样系,那么孩子就会省去自己思考的过程,而养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做事情的习惯。这样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

越“规矩”越没有创造力,越“老实”越没有思考力。孩子在进行一件有创造力的事情时,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果说孩子的创意是一朵花,那么我们就是护花人,我们的赞赏和陪伴才能让孩子的创意之花开得长久,开得芬芳。

不但要懂得吃鱼,更知道如何钓鱼有一天,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一进门,朋友的女儿就拿出她新买的一张CD跟我说:“阿姨你看,这是我最喜欢的偶像出的新专辑,我存了好久的钱才买到的,来之不易啊!”看到她陶醉的表情,我笑出了声,我问她:“那你买CD的钱是哪儿来的?”她说:“一部分是零花钱,还有一部分是压岁钱。”

“嗯,你知道自己存钱买喜欢的东西,这一点做得非常好,阿姨要表扬你。”

我对朋友的女儿说道。

接下来,我和朋友就孩子的“财商能力”进行了一番探讨。如今,大部分家长都开始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什么是财商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和管理金钱的智慧。包括正确认识财富和管理财富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能帮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对孩子进行财商能力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有一个误区,认为家长帮助孩子掌管钱,当孩子有什么东西要买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家长索要。这样一来,就可以知道孩子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用担心孩子肆意挥霍钱财了。对于这样的做法,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错误的——孩子认识不到金钱的重要性,觉得想买什么问家长要就行了,缺乏金钱使用的基本规划意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培养孩子的财商能力,不是要替孩子掌管钱财,而是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规划和使用金钱的方法。

我就非常重视培养儿子的财商能力,为此还专门制订一个财商教育的“三步走”方法。

我研究出来的财商教育“三步走”的方法具体是这样的:第一步,培养孩子认识金钱和掌握金钱的能力。

儿子上小学之后,每年我都会从儿子收到的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交给他,让儿子自己去安排使用。我没有对这笔钱的具体用途提出要求,而是让他自由支配。

比如同学过生日,他可以用这笔钱买礼物送给同学;或者买自己喜欢的衣服、玩具、书本、零食等。儿子使用这笔钱时,我和他爸爸绝不干涉,但是如果他挥霍完了,我们也不会给他补贴。

儿子刚得到这笔钱时,十分兴奋,因为他第一次有了一大笔可以自行支配的钱,想买心仪的东西时再也不用向我们要钱了,他对这种经济自由感到很新鲜。

他很快给自己买了一件新衣服,给爷爷奶奶买了礼物,还请小伙伴们吃了冰淇淋。

没过多久这笔钱就花完了。再看到喜欢的东西时,就买不了了,他只能再努力存钱。通过这件事儿子认识到金钱需要长期的规划,他开始学着规划自己的零花钱,并学会了有选择性地购物。

相信大多数孩子每年都会收到一笔压岁钱,这些压岁钱要么是家长替孩子掌管,要么是家长以孩子的名字开户存在银行。很多父母认为以孩子的名义存钱,就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财富,就是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可实际上这些钱最终还是由家长掌管,对培养孩子财商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财商,让孩子具有合理支配钱财的能力,首先要教会孩子学会认识和掌握金钱。假如我们一直不放手,让孩子自己掌握金钱,那么培养孩子的财商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二步,培养孩子的赚钱能力。

从儿子上小学开始,我每周都会给他一笔固定的零花钱。儿子戏称那是他的“工资”。有时儿子看上的东西,一周的零花钱买不起,那么他就把每周得到的钱存起来。尽管存得很辛苦,但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乐在其中,并且能够坚持下来。

有时候,我看儿子存钱十分辛苦,就问他:“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快点买到你喜欢的宝贝呢?”儿子开心地问我:“妈妈你要多给我零花钱吗?”

我当然不会直接给他涨零花钱,而是侧面引导他可以把一些闲置物品进行二次销售,如看过不想再看的书和已经不想再玩的玩具等。儿子觉得我的建议很不错。他决定在班级里举办一场“拍卖大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第二天他就去找了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师也很赞同这个想法。于是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儿子的班级举办了一次“跳蚤市场”活动。

这次活动非常成功,家长们也十分配合。儿子在这次活动中赚到了300元钱。

要不是亲眼看到他定价、砍价,我从来不知道原来他这么会做生意。儿子用自己拍卖赚到的钱买下了他心仪的宝贝,美滋滋的。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如果我们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就永远都不知道孩子的潜力有多大。

第三步,让孩子了解一些理财知识,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

儿子上初中后,我和丈夫开始告诉他储蓄的概念——把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如果买基金、股票也会有收益,但是会有涨跌,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很多父母担心,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会让孩子变得爱投机,成为一个“小财迷”。

其实,只要父母具有正确的财富观,就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对金钱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作为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

我们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是要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财富观,正确认识人与金钱的关系,克服对金钱的恐惧和贪婪,避免成为金钱的奴隶。受到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金钱是不好的,怕孩子对金钱看得过重,变得唯利是图。其实,我们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父母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能使孩子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孩子在小的时候,对事物的认知正在逐渐形成。这个阶段接受的财商教育,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是为了教会孩子正确看待金钱,以及基本的理财技能。孩子未来要在社会中生存,这种教育就是不能缺失的。因为它能帮助孩子解决以后人生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金钱问题,从而让孩子在金钱和财富中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决策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出谋划策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你以后不要老和小明玩,在一起就知道打打闹闹,要多和你们班上的雷雷玩,多向他学习,在一起多谈谈学习。”孩子和谁一起玩,父母要干涉。

“儿子,明天穿的衣服妈妈给你找出来放在床头了,明天你就穿那件。”孩子穿什么衣服,父母要干涉。

“下学期把画画班停了吧,我看你上了几学期也没什么作用。报个英语班吧,你的英语要好好补习一下。”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要干涉。

……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每天都在执行家长的命令,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选择自己的喜好,过被安排好的生活,在集体中也总是沉默的那一个,不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没有什么主见。这样的孩子,让他做出决策简直难如登天。所以说孩子长大后的优柔寡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上。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管理学名言——一个错误的决策,一百个行动也无法挽救。这句话说明了决策的重要性,以及错误的决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一个人的领导级别越高,那么他的决策就越重要。

所以,培养孩子的决策力也是我们为孩子未来考虑的重要部分之一。培养孩子的决策力,核心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我们要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让孩子从做决定中体会到满足感和自信。把小事交给孩子来做决定,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更是对他决策能力的锻炼。

培养孩子的决策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引导孩子将目光放得更长远。

拿学习来说,我从来不会把目光一直盯在儿子的学习成绩排名上,我更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为我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得到稳固提高。

孩子在求学阶段时,如果家长每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和排名,等他步入社会工作后,又会盯着孩子的薪资和职位的高低。久而久之,在家长的压力和影响下,孩子也会一味地去追求眼前的利益和财富,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甚至会走上歪路。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在学生时代,他的成绩和表现都非常优秀,因为父母从小就给他灌输“只有成绩好才能出人头地”的观念。参加工作后,他的母亲为了他能得到领导的提拔,便逼迫儿子和交往好几年的对象分手,并与领导的女儿结婚。婚后,朋友自然很快得到提拔,然而就在这位朋友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因为贪污公款而锒铛入狱。原来,他手中的权力大了,又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能力,禁不住诱惑,最终酿成大祸。

这位朋友有这样的结局,跟他父母的教育和影响脱不开关系。因为从小被教育“力争上游”,所以他把“向上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决策力时,一定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决策标准,引导孩子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家长要让孩子学着做决策,除了让他们放手去做,更要让他们把目光放长远。

看得更多、更远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拥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才能做好人生的每一次选择。

其次,让孩子站得更高,学会把握全局,培养战略战术思维。

有的孩子并不缺做决策的果断和胆量,他们缺乏的是判断力。如果我们能教会孩子在更高的角度上把握全局,孩子就能学会面对问题时如何做出更正确和全面的决策。

为了锻炼儿子从全局出发做决策的能力,我决定让儿子体验一次“当家”的感觉。以往,他只需要安排好自己一个人的零花钱,那次我把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给了他,让他利用暑期一个月的时间好好地“当家做主”一次。

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包括买菜钱、活动经费、购买生活用品的钱、水电费和机动资金。儿子刚拿到这笔“巨款”时很兴奋,可是没过多久他就犯了难,因为他从没买过菜。于是,在儿子“当家”的第一天我带他去了菜场,然后转身回家了。我和丈夫在家等了一会儿,儿子就回来了。他买了一大堆自己喜欢的菜,高兴地对我说:“妈妈!快做饭吧!”

我说:“嗯,买了很多菜,可是没有我和你爸爸爱吃的。而且也没有调料哦!”

儿子听了我的话,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他爸爸说:“你妈妈每次买菜都会考虑你想吃什么,你也要照顾我和你妈妈想吃什么呀!”

儿子没有想到,光买菜这件小事就要考虑到家人爱吃什么,还有如何搭配菜和调料等问题,比他想象的麻烦多了。后来儿子吸取了教训,会在买菜前询问我和丈夫想吃什么菜,以及某个菜里需要哪几种材料。儿子“当家”当得兴致勃勃,还安排了一次周末家庭出游活动,请我和他爸爸吃饭看电影。儿子问我:“妈妈,你有没有觉得最近咱们家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笑着说:“是啊,你最近买的菜都很好哦!不过要注意控制支出哦!”儿子不以为然。

很快大半个月过去了,儿子突然找到我,说:“妈妈,钱好像不太够了。你给了我一个月的钱,已经只剩1/3了。你能再补给我一些吗?”我拒绝了他的提议,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儿子的解决办法就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家过起了每天青菜豆腐的日子。

一个月终于过去了,儿子在第二个月的头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把“当家”大权还给了我。他说:“一个月终于过去了,不想再吃青菜了,妈妈今天买点好菜吧!”

我笑着问他:“你觉得当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儿子说:“一点也不简单!”

通过这一个月的当家经历,儿子明白了全面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孩子没有当过家,第一次当家时,难免会出现考虑问题、做选择的时候不全面的情况。如果我们不给他机会,他就没有实践经验,始终不懂如何考虑全局。我让儿子当家一个月,就是让他知道生活中处处需要决策,而他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还有很多。

合作力:先合亲友,后合社会

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报道,里面介绍了日本明星幼儿园的入学测试。他们通过多个游戏来对孩子进行测试。其中有一个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老师在房间里摆上一张小圆桌,这个小圆桌的大小刚好可以围着站10个孩子,小圆桌的重量也不重,5个孩子就能抬起来。老师每次会让10个孩子进入房间,然后请他们帮老师把桌子搬到隔壁去。当孩子们开始搬桌子时,有的孩子很积极,有的则站在一旁不动手。这时老师就会记下全程不参与搬桌子的孩子的编号,随即这个孩子会被带出房间,并被告知入园测试没有通过。

而没通过的原因是,孩子的合作能力还需要提高。老师会建议家长将孩子带回去后专门锻炼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日本人非常重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对其灌输“合作才能成功”的观念。小圆桌游戏只是一个形式,也许第二年的入园测试就不是这个游戏了。但是,只要孩子记住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融入团队中,懂得与他人协作,才能顺利地完成入园测试。

可见孩子的团队意识应该首先由父母来进行培养和引导。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婴幼儿时期孩子学会与他人建立连接,在幼儿园、学校时,老师教会孩子遵守纪律,融入集体。走上工作岗位后,孩子需要与他人互相协作完成工作。

所以,团队精神和合作力不管在什么阶段都很重要。从儿子读幼儿园开始,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多帮助别人。

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很多家长除了问学习成绩外,还会追问孩子:“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跟同学打架?”“老师有没有请你回答问题?有没有表扬你?”从这些无比熟悉的问题中,我看到了父母关注的中心点——自己的孩子。

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中心,这当然是出于父母的爱,在父母的内心世界中孩子当然是中心。可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呢?

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被欺负,是否需要得到帮助。却很少向孩子传达“帮助别人”这一重要观念。再加上对孩子过分纵容和溺爱,让孩子变成了一个“小皇帝”,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一个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的孩子,是很难有团队意识的。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帮助他人的意识。

在儿子上幼儿园时,每天放学回家后,我会问他:“你今天有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事吗?”“同学帮助了你,你帮助他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向孩子强调“帮助”的概念时,还应该提醒孩子只有帮助了别人,才有资格请求别人帮助你。

其次,教育孩子一视同仁,不要区别对待朋友。

小学和初中时儿子常常给我讲他们班里发生的各种趣事,我从他的话语中发现,儿子的班级里面存在不同的小集体,而且都是以成绩好坏来划分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好的同学玩,成绩不好的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学校和老师过度强调“优生”和“差生”,造成了孩子们区别的目光。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一个团队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大家性格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也不同。正因为区别性和多样性,我们才会接触到各种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吸收到不一样的长处,学习到不一样的品质。我们应引导孩子用平等的目光来看待和尊重每一个朋友,真诚待人,与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更好地与人合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