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第七十八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Chapter8格局决定结局:父母越优秀,孩子越出色

你自己天天玩手机,凭什么指望孩子考第一我怀儿子的时候,在宝妈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妈妈,因为聊得很投机便互留了联系方式。她是一个2岁女孩的妈妈,也是一个全职太太。一家人的开销全靠她丈夫赚取。好在丈夫事业有成,养家完全不费力。她的主要任务是在家带孩子、陪伴孩子。对于这种状态,她美其名曰: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有一天,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一进门,我整个人都震惊了——地上乱七八糟全是孩子的玩具,孩子到处乱跑,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突然孩子摔了一跤,额头磕在茶几上,当时就肿了起来。她吓坏了,赶忙把孩子抱在怀里柔声地说道:“对不起,宝宝,妈妈太大意了。”安抚住孩子,她回过头来跟我说:“唉,这都摔了好几次了,我一个人根本看不了孩子啊。”

我看着孩子肿起的额头,又看着她语气无奈的样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说实话,我不知道她是在陪伴孩子,还是在陪伴电视剧。

我曾经在朋友圈转载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面对熊孩子,别再对我说“等你有了孩子”》。那个时候我刚结婚,还没生儿子。于是,一大拨有孩子的朋友在我朋友圈下面留言:“你没当妈根本没有发言权,你知道带孩子有多累吗?小孩子根本无法控制,要不你来管,我看你能管成什么样?”面对手机屏,我长叹一声:“唉,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对他漠不关心的‘熊家长’啊。”

没错,几个月大的孩子确实就像外星人一样根本无法交流。当了妈妈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带儿子去逛超市,小家伙情绪特别不稳定,说哭就哭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向周围的人表达歉意后把他带到人少的区域进行安抚,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三五分钟,儿子一定会安静下来。

我曾认真地观察过那些任由孩子哭闹的家长,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控制孩子的情绪,要不就是在聊天,要不就是自顾自地玩手机。

表面上他们的确是在陪伴孩子,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我朋友的孩子果果今年上6年级,因为学习成绩特别差经常被老师“特殊关照”。班主任给朋友打电话:“孩子的这种情况必须要重视了,照这么下去,她根本没办法读初中。”这下朋友着急了,周末给果果报满了补习班,哪家贵报哪家,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孩子越来越厌学,对学习根本不上心,倒是对玩游戏很痴迷。

这天,朋友再也忍不住了,从果果手里抢过iPad,狠狠地摔在地上。这下可不得了了,果果闹着要离家出走。我劝朋友:“你这又是何苦呢?你和她爸爸是什么样,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你是个‘低头族’,孩子也会成为‘手机控’;假如你是个爱阅读的妈妈,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你整天玩手机不管孩子,还指望她考第一,哪有这么美的事儿。”

“别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妈不用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儿子——手机……”

这是一个5年级小学生在全国少儿诗会中夺得一等奖的作品。我不知道当他父母看到孩子的作品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该骄傲,还是该惭愧?

古往今来,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虽然“爱”字写起来简单,但是表达的方式却有千万种。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有些父母表面上是在陪伴,实际上却在冷落孩子。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放任孩子自由生长,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的忙里偷闲找个说辞。

什么才是最好的陪伴?

前不久,我碰到一个让我佩服的妈妈。她的儿子今年上小学3年级。她告诉我:“从孩子一出生,我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陪儿子一起看书,一起认字,一起背古诗,一起看电视。为了让儿子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我每天坚持给儿子写一封信。我和儿子亲密无间,是母子,又似朋友。”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父母重金买来的高质量生活方式。而是父母以爱之心去与孩子共同做一件事,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下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加勇敢、从容地去面对他人、面对人生。

母爱与父爱,一个也不能少

我有一个朋友,在女儿5岁的时候,因为丈夫的出轨,离婚了。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去她家看她时的情景——进了门之后,还没等我落座,她便迫不及待地向我控诉起她的丈夫,话语里满是谩骂和恶毒的诅咒。虽然有些让人听不进去,但作为朋友,我还是能理解的,那个时期的她需要一个发泄对象。

就在她跟我控诉的时候,她的女儿芊芊突然跑过来,拉着她的手问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久没有回家,我好想见见他啊。”

本来当时朋友的情绪已经渐渐冷静下来了,但是芊芊的话再次激起了她心中的愤怒。她发狂地大喊道:“你再也不要跟我说爸爸两个字,从今以后你再也没有爸爸,他跟别的女人跑了,不要我们了,从今天起你就当他死了。”

芊芊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妈妈,吓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朋友被芊芊的哭声弄得更加烦躁不安,便伸手去推芊芊:“哭什么哭,你是不是想气死我啊?”

看到这一幕,我赶紧将芊芊抱在我的怀里,并严厉地制止了朋友发狂的举动。

我抱着芊芊回到了她的房间,芊芊对我说:“阿姨,爸爸已经很久没回家了,妈妈每天都在发脾气、摔东西,还告诉我爸爸已经死了,别再提他,我好害怕啊!”

我摸摸芊芊的头,把她抱得更紧了,心里充满对芊芊的同情和心疼。平心而论,丈夫的出轨对每个女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大人之间的恩怨强加在无辜的孩子身上,这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芊芊依偎在我怀里哭着睡着了,我把她轻轻地放在床上,关上门走回客厅,我决定就这个问题好好和朋友聊聊。

在客厅里,我非常严肃地告诉朋友,她的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的爱远比教育更重要,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孩子拥有各种知识更为重要。

由于此时的朋友心中的怨气还没有完全消除,我说的话她暂时也听不进去,反问我:“我是人,我被老公抛弃,这叫我怎能不恨,要是你的老公爱上了别的女人,抛妻弃子,你不恨吗?”

我想了想,真诚地回答她:“我是人,但是同样我也是一个妈妈。如果你的假设成立,那么我首先考虑的就不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孩子。老公爱上别人跟我离婚,就证明他心里已经没有我了,我何必再去恨天怨地,还不如洒脱地放手。

离婚一定会给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带来冲击,而我要做的就是减少这种冲击带来的影响。你的老公虽然离开了,但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你和孩子了,就证明对孩子还是有爱的。可是你却让孩子去恨父亲,你这样做合适吗?”

朋友不理我的话,继续恨恨地说道:“是他出轨在先,难道我还要教孩子去爱他吗?”

我安慰朋友道:“你这么教孩子,无非就是让孩子不爱父亲,从而让他感到痛苦。可是如果他不在乎这些,你不就既浪费了精力又伤害了孩子吗?如果他在意孩子,你为什么要夺走孩子得到父爱的机会呢?”

朋友听了我的话态度有些缓和:“我没想过这么多,这种做法真的会对孩子造成这么大伤害吗?”

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过了几天我再去她家时,给她带了一本名叫《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的书。

希望她能通过这本书反思一下自己作为母亲的不足之处。

几天后朋友哭着打电话给我说:“我看完了这本书,真是自愧不如。和书中的妈妈相比,我真的是太自私了,把自己的情绪都发泄到了孩子身上,给孩子身心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以后会时时注意,会向书中的妈妈学习,以后一定处处照顾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和爸爸的爱。”

挂了朋友的电话,我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愿她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

其实,像朋友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离异家庭,还有很多完整的家庭也会有类似的情形出现。比如,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问孩子:“你是喜欢妈妈还是爸爸?”有的家长甚至为了在孩子心里树立形象会对孩子说:“爸爸不经常陪你,一直是妈妈陪着你,妈妈比爸爸更喜欢你,你也应该更喜欢妈妈。”等类似的话。

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理智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母爱和父爱一个也不能少。在如今的大多数家庭里,爸爸往往要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所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身边。但这不代表爸爸不爱孩子。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爸爸也是爱他的,他所享受的优质生活,都是爸爸通过努力和汗水换来的。

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爱产生了缺失或错位。比如,父母忙于工作而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老人带;或者因忙于挣钱和应酬而没有时间陪孩子;也有的父母因为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爱孩子而采取了错误的爱的方式……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我儿子的同学思浩,由于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而且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回来陪他。思浩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教育的缺失致使思浩性格具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比如他不愿意和他人说话,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古怪又敏感。

其实,思浩的“悲剧”主要是由于父母爱的缺失和错位而造成的。在孩子年幼时,父母的爱缺失或错位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孩子青春期以及成年以后的生活。

所以,我想告诉各位父母的是,我们无论工作有多忙,无论压力有多大、生活有多艰难,都要尽可能地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多与他进行情感交流。

因为父母的爱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修养、能力等一切的重要基础。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工作真的很忙或由于其他原因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也不能以此作为减少爱孩子的借口。在这方面,或许我丈夫的做法可以给那些借口忙于工作而忽略孩子的父母们一点启示。

我丈夫的工作也会经常加班、出差,鲜少有时间和儿子天天腻在一起。但只要有时间,丈夫就会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务,尽可能地陪伴在我和儿子身边。

此外,丈夫还利用在单位休息的时间给儿子做了许多动画——把儿子需要体验的代表男性力量的东西或爸爸想对儿子说的话都通过动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儿子非常喜欢爸爸所做的动画,与爸爸的感情也因动画而更加亲密了。

为了给孩子健全的爱,父母双方要尽量多一些时间去陪伴孩子。假如父母确实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也可利用一些交流或通信手段——比如书信、电话等,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且应更加注重和孩子交流互动的质量。这同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他的爱。

让孩子见世面,到底有多重要

前几天我去参加了同学聚会。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大多数同学都已经为人父母,所以我们聊天的话题也大多围绕着孩子。在聊天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问我:“你觉得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说:“要让孩子多见见世面。”

对于我的回答,大多数同学不以为然,很多同学说:“我也想带孩子出去见世面,可是那得有钱、有时间啊,就我们挣的这点工资,家用都不够,何谈带孩子去见世面?”

在我看来,让孩子见世面,并不一定需要用钱。重要的是,父母的眼光要远,格局要高。

我在云南旅行的时候,曾遇到过一对父子。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会到全国各地出差。但每次出差只要条件允许,父亲总是会把孩子带上,俩人一路游历,父亲充当解说员的角色,为儿子讲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和他们相遇的时候,这对父子正从当地的一个历史博物馆出来。这位父亲对我说道:“我觉得这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会比学校半学期的历史课少,让孩子近距离地去感受历史的气息,去触摸历史的物件,更能加深孩子的认知与印象。

虽然他并没有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但他行万里路,也都是知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赞赏多元化培养的好处。

回程的途中,他还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说:“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局限于当时自身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法出去见世面。所以年少时的我对生活一直没有安全感,总希望自己可以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便用物质来装扮自己的外在……而现在我明白了,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不会像我这样。我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可能让我的孩子去认知、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他的孩子8岁,看着与一般同龄人并无什么不同。可是孩子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却让我十分震惊。不仅如此,他的儿子会一个人坐车去任何地方,会洗衣做饭,说话谈吐会让我觉得这根本就不像是一个8岁的孩子,他性格低调、沉稳、内敛而有涵养。当身边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的保护下中规中矩时,他已经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踏步前行了。

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很多事情,因为见过,因为了解,因为熟悉,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所以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缓解一些场合所带给自身的紧张与担忧。即使面对的是一些不曾见过的人和事,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我的表姐现居英国,她从小就不是一个“不一样的孩子”。八九岁的时候,表姐的小提琴就演奏得很好了,舅舅夫妇见她这么有天分,就给她报名参加了小提琴演奏比赛。没想到表姐竟然一路披荆斩棘得了个冠军,评委老师都对她赞不绝口。

上初中以后,我们寒暑假都在家奋笔疾书写作业,上补习班,表姐却跟着舅舅舅妈到处游玩。

进入大学后,表姐在一群普通大学生里很是出类拔萃,当我们在犹豫是找工作还是考研时,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世界义工组织,去东南亚支教,丰富自己的阅历。

正是表姐从小到大的阅历,让她能够把握住人生中的每一个机遇。

我之前读过这样一句话——作为父母,见世面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见世面会让孩子更加包容但也泾渭分明,淡然却又彬彬有礼。让孩子见世面,并不一定是在物质和生活中一味地满足,有求必应。而是应该以一种开阔视野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不断增加阅历,从而以一种最好的姿态去成长和生活。

让我们的“原件”美好一点,再美好一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原件”,父母是什么样,“复印”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每当我把这个理论说给身边的朋友、同事听时,他们都觉得很有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住校,一次周末回家时向我抱怨:“妈妈,我真搞不懂,我的同桌为什么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无端地指责别人。说别人买了个钱包,还要追求什么名牌,那么贵,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钱,可是过一会儿还是会好奇地凑过去看看。”

一个才上初中的孩子,也就12岁左右,正是单纯求学的年纪,却带着这么偏激的眼光去批判别人。这样的观点是哪里来的?

有一次,我在校门口遇见了儿子的这位同桌的妈妈。与她聊了几句后,我就知道儿子向我所说的关于同桌的抱怨全部来源于家庭。——我在与她妈妈闲谈的短短几分钟里,她向我抱怨了天气不好,校门口交通秩序差,孩子成绩不好等很多杂七杂八的琐事。我想,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难免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同样爱抱怨的习惯,而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既然不想,那我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把家当成最重要的教育阵地,用我们所说、所做来亲身给孩子示范,不要让我们的无心举动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我们总是在家抱怨社会、抱怨领导、抱怨自己的朋友。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对社会,对以后的领导,甚至对自己的朋友失望,从而对生活没有追求,没有期望,导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得过且过……说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还小,我说的他也听不懂。”是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还只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我们的话他们可能会听不懂。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记忆东西了(甚至是在胎儿期)。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梳理一下,一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哪些行为和语言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有时,我们回到家就会瘫倒在沙发上说:“上班真的是累死了,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啊……”

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样讲,会让孩子从心里觉得上班好可怕。从而不想长大,因为长大就要工作。从侧面来说,这就是害怕承担责任的表现。

还有一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就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我看到如今的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还轻率离婚,给孩子带来抹不去的痛苦。孩子会因他所听到的、看到的,失去了对婚姻的期待,甚至惧怕婚姻。因为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留下父母相亲相爱的记忆。

很不幸,我有一个朋友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朋友的女儿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朋友经常催促她说:“女儿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赶紧找个人嫁了吧!”女儿一听,就冲进厨房拿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说:“让我结婚,除非我死了。”

朋友被女儿的举动吓坏了,从今以后再也不敢跟女儿谈论这件事了。她满心焦急地问我:“我女儿怎么会这么排斥结婚呢?后来我找机会跟朋友的女儿聊了聊这件事。在与她聊天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导致她恐惧结婚的原因,就是因为朋友和她丈夫不和谐的婚姻关系。

原来,他们总是当着女儿的面吵架。有好几次,女儿还亲眼见到爸爸动手狠狠地打妈妈。每而次吵架或是打架后,妈妈都会跟她抱怨:“世界上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样的情景慢慢地在女儿心里扎根,她也开始默认了世界上没有好男人,男人都是不可信的。

朋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后悔地捶胸顿足。她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然给孩子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影响。后来,朋友为了打开女儿的“心结”,特意带着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由此可见,父母随意地发泄,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所以,为了我们亲爱的孩子,请各位“原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输了大人生近几年,兴起了一股婴幼儿学瑜伽、学哲学,甚至是学外语的热潮。然而,在这场热潮中,很多孩子由于过早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训练,产生了很多极其恶劣的副作用。而且,还有不少孩子,在受到父母极大的教学压力后,得了自闭症。

老人常说“早熟的种子不丰满”,现在大多数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过度施教。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仅会扼杀掉孩子的求知欲望,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潜能开发。

儿子在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幼儿园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便大肆地宣称“整改”——让每一个入园的孩子都变成优秀的孩子。而他们所谓的变得“优秀”的教育法就是,让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孩子形成“铁一般”的学习习惯:半个小时一节课,课程除了美术、音乐外,还包括识字、口算、英语口语等;一周上六天课,周六是特长辅导班……

这样一来,孩子们除了吃饭和午睡时间外,几乎全部时间都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所以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打瞌睡,甚至有的孩子在吃饭时就趴在桌上睡着了。

在了解清楚这家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之后,我和丈夫毅然决定让儿子转学。

因为我们无法忍受这么小的孩子,就要面临如此巨大的学习压力,这是违背孩子成长天性的。

在我反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同时,很多父母却将揠苗助长式教育奉为教育的宝典。

我的外甥津津是一个小学4年级的学生。表姐夫妇希望津津可以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便给他同时报了5个辅导班。除了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以外,每个周末,表姐还要陪着津津四处“赶场”,回来后还要监督他完成作业,很多时候都要写到夜里十一二点钟。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补课任务,让津津疲惫不堪。一说起补课,津津就头疼,吵着说自己讨厌学习、讨厌补课!

表姐无奈地向我抱怨:“我就这一个宝贝儿子,我也不想让他这么累。可是现在大家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让孩子上辅导班。如果我不这么做,又怕耽误孩子的前途,孩子以后会怨我!”

正是由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心理,才会让父母盲目地给孩子灌输与其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但是,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打破的规律存在,就像毛毛虫只有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的努力才能破茧成蝶,飞向天空;种子需要冲出泥土的包裹才能遇见新生。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当我们对孩子实施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时,就已经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发育的基本规律。

其实,“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因为如果将人生比做成一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上跟最后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存实力。不能因为父母的盲目从众心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输了大人生。

适当的愤怒是可以谅解的,但处理方式更为重要当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孩子的不懂事难免会惹怒我们。对此,我发现很多父母的处理方式是——对孩子发火。但是发完火之后呢?孩子有没有改正?或者有没有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即便我们身为父母,我们也有情绪,有时孩子做错了事,生气发火也是能理解的。但是,除了生气发火,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当你觉得自己忍不住要发火的时候,不妨在心里问自己3个问题:第一,真的有必要发脾气吗?

第二,发脾气能起到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吗?

第三,发脾气会不会引起新的矛盾?

在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到了天黑的时候,他还没回家,我急得团团转。从他上小学的第一天,我就告诫过他,放学了就要赶紧回家,家里的人会等着他吃饭,如果不按时回家,我们都会很担心的。

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我实在等不住了,便决定出门去找他。顺着家去学校的路,我一路找,结果在一条小河的河堤上,看见儿子和他的同学趴在地上玩弹珠玩得正开心。

我强压住怒火向他们走过去,儿子看见我,立马就站起来了,不知所措地望着我。我看着他害怕的神情,缓和了一下语气对他说道:“走吧,跟妈妈回家吃饭。”

儿子一路都不敢吭声,回到家后马上对我说:“妈妈,我错了,不该天黑了还不回家,让你担心了,我保证再也不会有下次了。”

看着儿子积极的认错态度,我点了点头。这件事中,我没有对儿子发火,可是依然达到了教育他的目的。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发火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并不见得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如果父母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让孩子吸取教训。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我也不想发火,可是有时候孩子实在皮得让我忍不了。”

那么当孩子惹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根据我的经验,推荐以下3种做法。

方法一:深呼吸调整,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

方法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时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方法三: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他这么做会有什么样不好的后果,让他意识到自己犯错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耐心劝导,避免责备咒骂。

孩子总是会淘气的,当孩子惹我们生气的时候,请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才能和孩子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最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甚至推给孩子,唯独不会反省自己。这就像我们的眼睛总是向外看,手电筒总是往外照,这是一个思维的盲点。不弥补这个盲点,教育孩子就是空谈。在我教养儿子的这么多年里,我深信这样一个道理——父母越优秀,孩子越出色。父母的格局决定着孩子的结局。

朋友的儿子小风刚满15岁,是一个初中2年级的学生。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翘课逃学更是家常便饭,无论朋友怎么打骂都没有用。

有一次,朋友因为小风逃课去上网而狠狠地打骂了他,小风冲动之下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小风离家一天一夜后就自己回来了,但是经过此事,朋友对小风的管教问题深感无奈。每次说起小风,她都是叹息和抱怨。

我很了解朋友家里的状况,我认为小风变成这个样子与朋友夫妇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朋友夫妇在教育小风时没什么耐心,轻则恶言相向,动辄打骂。夫妻俩平时很少和小风沟通,跟小风说话的语气也都是命令的口吻。尤其是小风的爸爸,是家里的权威,要求小风必须无条件地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渐渐地,小风与父母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其实,小风在上小学时是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可是上了初中后突然开始变得叛逆。为此,小风的班主任老师也很着急,曾就此事将朋友夫妇请到学校进行沟通,希望能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监管下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可是朋友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之所以逃课是学校管理不到位,是老师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两人到了学校以后不仅没有好好反思自己,反而把老师指责了一通。

作为朋友,我曾好心地提醒朋友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她却很不高兴地对我说:“我不需要改,我就是这么长大的。你家孩子听话不用你操心,可是我家孩子不一样啊,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不打不成材!”

我想,朋友还没有搞清楚,正是由于她的管教方式不当,才造成了与孩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疏离。“问题父母”养育“问题孩子”,一点也不奇怪。

凭我多年教养孩子的经验得出结论,出现“问题孩子”的家庭不外乎以下两类。

第一类,父母缺乏责任心,又不懂得教育方式。

这类家长往往没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散养”的教养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缺乏科学的引导,很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

第二类,有责任心,但缺乏合理教养方式的父母。

这类父母有强烈的责任心,有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强烈愿望,但是却完全不懂合理的教养方式。他们经常自以为是地干涉孩子,做一些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

孩子在父母的“高压管教下”,很容易产生叛逆的情绪。

我的朋友就属于第二类家长。后来,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的小风,索性辍学天天泡在网吧中。直到这时,朋友终于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真的错了。

在我的推荐下,她参加了一个亲子关系课程的学习,重新学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妈妈。教育专家告诉朋友:“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父母,是父母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符合人类天性的理解和关怀,是父母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专家还说:“要想改变孩子,父母自己必须先做出改变,这是家庭教育的一条铁律。”

朋友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开始改变自己。以前她为了限制孩子上网看电视,会关掉Wi-Fi,藏起遥控器,甚至制造停电和故障。现在想想自己从前的举动,朋友觉得愚蠢透顶,荒唐可笑。正是因为自己错误的方法,让孩子和自己都走入了死胡同。

朋友决定敞开心扉和小风进行一次谈话,她对小风说:“过去由于妈妈、爸爸错误的教育方式给你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伤害,妈妈向你道歉。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以前爸爸妈妈管你管得太多,今天开始我们会把属于你的自由还给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如果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爸爸妈妈会想办法帮助你。”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小风对爸爸妈妈越来越信任,一家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由于朋友不再严格限制小风上网,小风对上网玩游戏反而没有之前那样沉迷了。看到周围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学习,小风有些后悔自己当时冲动辍学的决定了。

小风表明了自己想回学校学习的想法,但是怕功课跟不上。朋友和小风商量后决定,过完年再复学,趁着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把之前落下的学业补起来。朋友为小风报了补习班,但是不再像从前一样每天唠叨小风学习,小风为自己制订了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提升了。

后来,小风顺利复学了。在复学后,小风彻底改掉了爱去网吧的坏毛病,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他竟然考到了班级的前十名,老师和父母都为他的改变而感到高兴。

有的家长担心,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任性、无纪律?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把自由和规则看成了互相冲突、对立的关系。

其实,自由和规则是一体的,自由是规则的内容,规则是自由的边界,两者相辅相成。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不是对孩子放手不管,而是根据孩子的意愿,顺应孩子的天性,并对其加以合理引导,从而让孩子更加愉快、健康、自由地成长。

爱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久之前,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有一个小男孩,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每天去上学时,他都兴高采烈的,恨不得马上就能到学校。

突然有一天,这个小男孩变得不再喜欢去上学。每天早晨,他都千方百计地拖延出门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妈妈还耐心地催促他,让他快点去学校。到了后来,妈妈也失去了耐心,见他不肯去上学,就非常恼怒地说:“你这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再不去上学,我就给老师打电话,叫她批评你!”小男孩见妈妈发脾气了,只得背上书包极不情愿地走出家门。

妈妈发现孩子除了不爱上学以外,性情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他爱说爱笑,最近却变得很沉默。一放学就躲在自己的房间不肯出来。尽管发现了这些异样,但是并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她以为或许儿子只是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而已,过几天就会好起来。

又过了几天,小男孩不仅没有好起来,而且变得更加糟糕了。他的眼睛完全失去了神采,变得直愣愣的,而且一点饭都吃不下去,每天只是瞅着天花板发呆。

这下小男孩的父母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唯恐他得了什么恶性疾病。结果到了医院,医生看到小男孩的状态后便对孩子的父母说,孩子得的是“心病”。

后来,小男孩的父母带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在医生的询问下,终于弄清了小男孩“生病”的原因。原来,在学校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欺负他,每天放学都在路上围殴他,并且警告他不要告诉家长。因为害怕,男孩不敢去上学,但是孩子的父母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责骂他不爱学习。在双重的压力之下,他变得郁郁寡欢起来。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脆弱且敏感的心,极度渴望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懂得,如果我们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和倾听的时候,不能给予孩子心灵的慰藉,那么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因此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疏导。只有学会心理换位,在体察与理解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孩子内在的心声,他们才不会抵触与父母的真诚沟通,而把自己的心里话与成长心得分享给父母听。

爱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沟通。给予孩子心灵的关怀远比给予孩子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唯有如此,父母才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