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三十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决战东北欧

轰轰烈烈、尔虞我诈的大航海时代,各怀鬼胎的海上列强们忙于弱肉强食的同时,欧洲大陆的腹地也在忙着进行战后分赃。

北欧小霸

我们前文讲伊凡雷帝的时候(1),已经提到了利沃尼亚战争。

利沃尼亚战争,相当于是传统东欧霸权波兰立陶宛,新兴势力沙皇俄国,以及来自北欧的不速之客瑞典王国,三家争夺利沃尼亚的一场恶斗。恶斗的结果,公元1583年,伊凡雷帝的沙皇俄国暂时退却。

这场战争的最终赢家,其实是瑞典。

我们知道,瑞典于公元1523年从卡尔马联盟脱离出来,开始四面出击向周边拓展,期间经历了同丹麦和波兰立陶宛的零星战争,逐渐成为波罗的海地区的新兴强权。瑞典的崛起当然也伴随着丹麦的逐渐衰落,中世纪曾经在北欧独领风骚的丹麦,在瑞典的映衬之下不断凸显自己的颓废。

当然,丹麦人并不甘心自己的霸主地位旁落。公元1563年的第一次北方战争(2),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当时丹麦联合南方的德意志城邦吕贝克以及波兰、立陶宛,呈钳形攻势群殴瑞典王国。但是最终,战争打到了1570年,却以瑞典人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之后,丹麦人才正式归于落寞。而也正是在第一次北方战争期间,波兰与立陶宛抱团取暖,卢布林联合之后形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

接下来,就是“利沃尼亚战争”。

公元1583年的胜利,让瑞典人找到了称雄欧陆的自信。于是,瑞典人较早进行了军制改革以及军事科技革新。最终,改革的成果被充分体现在了三十年战争之中。三十年战争,给瑞典人带来了滚滚红利,他们的军队长驱直入,进入了德意志腹地,并且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果。公元1625年,战争高潮期,瑞典人乘势兼并了利沃尼亚。

公元1648年,三十年战争战后分赃,瑞典人拿到了波罗的海南岸的西波美拉尼亚等地区,并且实质占领了丹麦的许多地盘。至此,瑞典人在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达到极盛,并且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重要砝码之一。

不仅如此,当瑞典人的国力已经足以支撑他们对外输出战争的时候,他们也像大航海时代的诸多列强一样,扬帆出海去争夺海上利益。鼎盛时期的瑞典,也仿效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一样,成立了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机构,并且积极地参与到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利益的争夺中去。只不过,由于国力所限,瑞典人在大航海时代的若干开拓并不成功,充其量算是刷了一下存在感而已。

而且要知道,瑞典人的称霸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

三十年战争之后不久,瑞典就遇到了一个他们称霸事业的终结者——俄国。

波俄战争

话说伊凡雷帝去世之后,公元1598年,沙皇俄国的江山在他的儿子费尔多(FyodorIIvanovich)这一代绝嗣。与此同时,绵延七百多年的留里克王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

留里克王朝这一绝嗣不要紧,沙皇俄国迅速出现了一个王位危机。原本习惯了来自留里克家族的掌权人,不管是实际掌权还是傀儡政权,好歹一个正统的留里克王朝能够在形式上做所有人的共主。但留里克王朝绝嗣,这个共主的位子出现了真空,沙皇俄国陷入了一段空前的政治大混乱,因此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混乱时期(TimeofTroubles)。

伊凡雷帝的江山到了费尔多这一代绝嗣,其实也算是咎由自取。他生前苦心培养的事业接班人,长子伊凡被他亲手杀死,费尔多的即位只能说是无奈之举。后来的费尔多不仅身体不好,而且智力有缺陷,这位智力低下的沙皇活了四十多岁,也没有生出一男半女。而且在此过程中,国家最高权力也落到了大贵族们手中。比如费尔多的大舅子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BorisFyodorovichGodunov)。

戈东诺夫是破落的鞑靼贵族出身,早年曾经服侍过伊凡雷帝,因此而慢慢获取了一点沙皇俄国上层的政治资源。他的最终发迹,源自他的妹妹伊琳娜(IrinaFeodorovnaGodunova)嫁给了智力低下的沙皇费尔多。

费尔多一死,群龙无首,戈东诺夫随即捡了个大便宜,被推举为沙皇。

戈东诺夫应该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沙皇,而且在他在位期间,俄国人持续向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拓展土地,延续了自伊凡雷帝以来的基本国策。然而,戈东诺夫的鞑靼贵族出身,时时让俄国人感到如鲠在喉。并且在戈东诺夫统治的最后那段日子里,沙皇俄国又出现了三年大饥荒,这件事情沉重打击了戈东诺夫的统治基础。

更加糟糕的是,公元1604年沙皇俄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流言——伊凡雷帝的小儿子季米特里(DmitriIvanovich)还活着。而只要是他还活着,留里克家族就还有一息尚存,沙皇俄国贵族们分分钟就可以拥立季米特里复辟。

这样一来,戈东诺夫就成了最多余的那个人。

公元1605年,五十三岁的沙皇戈东诺夫暴毙。随后,他的儿子费尔多二世(FyodorIIBorisovichGodunov)即位。

与此同时,波兰立陶宛的部队大兵压境。

波兰人出兵的理由是,真正的季米特里在波兰人手上,他们这次就是拥立真正的龙子龙孙季米特里回国即位。

实际上,原本季米特里的故事不算一个悬案,因为早在公元1591年这一年,沙皇俄国宫廷内外就已经得知了季米特里遇刺的消息。当时的小季米特里只有九岁,但这件事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定案,没有人怀疑季米特里已经不在人世。而且季米特里即便还活着,他也是伊凡雷帝的第五房媳妇所生。早在伊凡雷帝在世的时候,俄国东正教牧首就已经宣布,东正教只承认伊凡雷帝前三个媳妇所生的孩子为嫡子,就算之后的媳妇再生儿子,那也是私生子。

然而,空前绝后的留里克王朝绝后事件,将所有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所有人都在怀念留里克王朝统治,所有人都在期盼伊凡雷帝能有一个后世子孙活在人世。于是季米特里遇刺事件沉渣泛起,沙皇俄国老百姓强迫自己相信了季米特里还活着的流言,并且还言之凿凿地宣称,当年刺杀小王子的罪魁祸首就是阴谋家戈东诺夫。

于是,当时的东欧霸权波兰立陶宛迅速反应,他们拥立了一个自称自己是流落民间的季米特里的人为沙皇,并随即举兵开进俄国。波兰部队闯入俄国领土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阻击,拥立沙皇的队伍居然就这么一路畅通地来到了莫斯科城下。于是,莫斯科城外的沙皇伪季米特里(FalseDmitryI),同莫斯科城内的沙皇费尔多二世,就这样隔空对峙起来。

当时的另外一位军事实权派舒伊斯基(Shuisky)敏锐地察觉到了人心向背。

舒伊斯基是当年戈东诺夫的政敌,后来在政治斗争中输给了戈东诺夫。因此,他曾经变本加厉地倒向戈东诺夫,以换取自己在沙皇俄国政坛上的立足点。此后,戈东诺夫授权他彻查小王子季米特里遇刺事件的真相。经过一顿貌似严谨的调查,舒伊斯基得出一个令戈东诺夫满意的调查结果——小王子季米特里是死于自杀。于是在沙皇戈东诺夫一朝,舒伊斯基攀上了政坛巅峰。

如今波兰人兵临城下,舒伊斯基好汉不吃眼前亏,在前期曾经率军击败波兰人的局面之下,他迅速根据沙皇俄国老百姓的真实心理,宣布伪季米特里才是真正的伊凡雷帝王室贵胄。就在莫斯科城下,舒伊斯基做了波兰人的带路党。而在城内,戈东诺夫的儿子费尔多二世则被处死。旋即,波兰人簇拥着伪季米特里进入莫斯科城。

此后,伪季米特里来到了伊凡雷帝灵前,一顿呼天抢地的哭号,赢得了俄国人的民心。并且,眼看能够拿到唾手可得的政治红利,千里迢迢赶来认亲的当年小季米特里的老妈妈,也很快给了伪季米特里一个名分。

公元1605年,伪季米特里称沙皇,也就是季米特里一世。

伪季米特里的上台,波兰人出力甚多,因此不可避免地,伪季米特里难免要投桃报李,在政治上向波兰人靠拢。

所以,伪季米特里不仅在政治上向波兰示好,还试图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做出平衡,鼓吹五百年前天主教和东正教是一家的宗教思想。不仅如此,伪季米特里还为自己找了一个来自波兰的新娘玛丽娜(MarinaMniszech)做王后。

一时之间,沙皇俄国国内人心浮动,又一次流言四起。

公元1606年,伪季米特里仅仅在位十一个月之后,舒伊斯基宣布伪季米特里是个冒牌货,并且发动了政变。最终伪季米特里被处死,尸体被暴尸三天。三天之后尸体被烧成了骨灰,骨灰又被搅拌进了火药装进了大炮,向着波兰的方向发射。

舒伊斯基随即上台,成为新沙皇瓦西里四世(VasiliIV)。

费尽心机拥立了一个傀儡,没想到仅仅在一年之后就被舒伊斯基摘了果子。

波兰人当然不爽。

于是在公元1607年,波兰人故伎重演,卷土重来。他们宣称在莫斯科被炮决的那个伪季米特里确实是个冒牌货,是伪伪季米特里。而真正的伪季米特里则已经安全地从莫斯科逃脱,来到了波兰。

说时迟那时快,波兰人又迅速拥戴了新的伪季米特里(FalseDmitryII)。

这位被拥立的老哥,我们不妨称之为“伪季米特里二世”。

比起前面那位伪季米特里一世,好歹欧洲历史大概能够讲清楚伪季米特里的真实身份。但轮到伪季米特里二世这里,索性连他的来龙去脉都说不清楚,完全是来路不明的一位野生沙皇。所以,这位伪季米特里二世,才是真正的“伪”到了极致,他的真实身份压根就不重要,像不像被炮决的伪季米特里也不重要。反正他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傀儡,只要把傀儡这个作用发挥到极致,也就完成了任务。

并且,远道而来的新娘玛丽娜,也为这位伪季米特里二世进行了验明正身的工作,证实了这位老公就是自己的心肝宝贝亲老公,随后就“继续”同居在了一起。此外,在上一次认亲大会中表现突出的当年小季米特里的妈妈,又一次认下了这位火线上岗的新儿子,为伪季米特里二世进行了官方加持。

于是,围绕伪季米特里二世的波兰进攻俄国工作组,正式挂牌成立。

公元1607年,波兰人再次发兵,向莫斯科进发。

跟上一次的进军莫斯科,看上去并没有太大区别,沙皇俄国军队军无斗志,层出不穷的新沙皇季米特里,搞晕了俄国老百姓的脑壳。而且瓦西里四世自己也算是得位不正,在他嘴里的季米特里,一会儿死了,一会儿活了,最后还是死了。这样出尔反尔也让沙皇俄国老百姓们看不起。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宁肯相信,被瓦西里四世说死的伪季米特里又活了。

这场仗,一打就是三年。

沙皇俄国方面,在打不过波兰人的情况下,俄国人向新兴的北欧小霸瑞典求援,瑞典人则狮子大开口。出兵可以,但俄国人必须割地赔款。即便如此,俄国人还是答应了瑞典人的非分要求。

波兰立陶宛方面,进攻不力的伪季米特里二世被波兰国王废黜,随后死去。在他之后,欧洲历史上还出现了所谓的伪季米特里三世、四世,但都不成气候。最终,这个欧洲版本的“朱三太子案件”,也就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公元1610年,波兰军队开进莫斯科,波兰王子弗瓦迪斯拉夫(VladislavI)自封为新沙皇。老沙皇瓦西里四世被俘,并且在两年之后被波兰人处死于华沙城近郊。

波兰人一下成了莫斯科的主人,烧杀淫掠的事情干了一箩筐。沙皇俄国老百姓终于发现,自己在伪季米特里这件事情上被骗的晕头转向。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公元1612年,沙皇俄国贵族发动兵变,赶走了波兰人和波兰沙皇。

公元1613年,沙皇俄国缙绅会议(zemskysobor),拥立十六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MichaelI)为新沙皇。从此,沙皇俄国历史进入罗曼诺夫王朝(HouseofRomanov)时代。

以罗曼诺夫王朝为核心,俄国人和波兰人的恩怨情仇又延续到了公元1618年。这一年,双方缔结和平协议,这场两国之间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才算正式落下帷幕。

从1605年到1618年的这场大战,被称为“波俄战争”(Polish-MuscoviteWar)。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初期,不管是对瑞典还是波兰立陶宛,总起来说算是互有攻守。

随后发生的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沙皇俄国虽然站在了反哈布斯堡王朝一边,但总起来说算是隔岸观火。体现自己参与感的口头支援,远大于像瑞典这种贴身肉搏式的直接参与战团,即便和波兰之间也只是象征性地打了几仗。战争结果不痛不痒,也没有太大进展。当年被鼎盛时期的波兰立陶宛所攻占的俄罗斯重镇斯摩棱斯克(Smolensk),依然还掌握在波兰手中。

三十年战争对俄国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站队押宝的正确性。跟英国人一样,三十年战争俄国人虽然没有直接获利,但是他们的直接竞争对手波兰立陶宛却在战争中输得一塌糊涂。而且因为远离战争核心区,英国人快步实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内部整合,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并且在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上获利颇丰,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殖民帝国的雏形;而俄国人是相似的,西边的战事跟沙皇俄国远隔关山,而且瑞典人、波兰人深入战局不能自拔。俄国人索性甩开膀子继续向西伯利亚进发,在远东陆地拓展中,闷声发大财。

上帝是眷顾俄罗斯人的,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土地谈不上肥沃,但遍地都是森林湖泊,地下处处都是矿产宝藏。而且自从伊凡雷帝时代翻越乌拉尔山东进西伯利亚以来,沙皇俄国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除了破落的鞑靼贵族,就是那些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本地土著,在他们面前,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火绳枪的俄国人,简直就是天神下凡。由于缺少抵抗,从公元16世纪下半叶一直到1639年,仅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沙皇俄国的扩张就已经到达了今天的鄂霍次克海(SeaofOkhotsk)。

鄂霍次克海,俨然已经是太平洋海域了。

俄国人在17世纪的远东扩张,在时间上和西欧人的大航海时代是重合的。因此在很多时候,欧洲史学家把沙皇俄国在远东的扩张,称为广义的地理大发现的一部分。

虽然我们知道,俄国人当时所看到的贝加尔湖,其实我们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先人苏武在那里牧羊。然而历史的残酷在于,胜利者拥有了现实中的春风得意,同时也拥有了精神层面的左右逢源。这事,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除了在远东的滚滚红利之外,在三十年战争中的站队正确,也让沙皇俄国赚得盆满钵满。战后所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失败一方被按在地上不得翻身。敢于起来反抗这个体系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也被路易十四背后的法国修理的人不人鬼不鬼。哈布斯堡家族轰然倒地,从此西欧乃至于整个海外殖民地,都成了英法斗争的角斗场。

所以在东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波兰立陶宛一蹶不振,沙皇俄国重新找到了收复故土的好机会。

公元1654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仅仅六年,米哈伊尔的接班人,也是他的长子阿列克谢(AlekseyMikhailovich),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俄波战争”(Russo-PolishWar)。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存在,给了法国人或俄国人仗势欺人的好机会,如果不能趁机痛打落水狗,那就不是合格的欧洲列强了。

战争以哥萨克人反抗波兰统治为导火索,最终哥萨克人与波兰人两败俱伤,俄罗斯人冲入战场,坐收渔翁之利。俄波战争后来打了十三年,一直到1667年,俄波双方签订协议停战。

战争不仅让沙皇俄国拿回了当年丢给波兰人的斯摩棱斯克,俄国人还从波兰人的手中拿到了部分的乌克兰,部分的白俄罗斯。主动挑事的哥萨克人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波兰也吃了个哑巴亏。

从此之后,沙皇俄国对波兰立陶宛全面压制态势已经展开。

阿列克谢之后,让罗曼诺夫王朝达到巅峰的人,是阿列克谢的小儿子彼得一世(PeterI)。

彼得一世对于罗曼诺夫王朝以及后世沙皇俄国的最大贡献,是他在沙皇俄国几乎所有领域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的改革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最大最深远的一次改革,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推行的过程中,彼得一世为了排除那些阻挡改革的障碍,采取了十分极端残忍的手段。然而最终,这些改革却为现代俄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彼得一世在年龄上,比法国路易十四和中国康熙帝要小一些,但三个人的执政经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三人的执政生涯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重合度。尤其是彼得一世,他在位期间俄国人曾经深入到了中国的外东北,并且同康熙帝治下的中国清朝爆发了“雅克萨之战”。并最终在公元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只不过,公元1689年的彼得一世,时年只有十七岁。自公元1682年十岁那年登基,《尼布楚条约》签订时,彼得一世才刚刚亲政。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沙皇俄国在东方除了到达中国外东北,还继续一路向东,占领了今天的堪察加半岛(Kamchatkapeninsula)与千岛群岛(KurilIslands)。

而实际上,彼得一世对沙皇俄国的最大贡献在于西部战线。

为击败当时的北欧小霸瑞典,并且一举夺得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公元1700年,年方二十八岁的彼得一世参与了针对瑞典王国的大北方战争(GreatNorthernWar)。又因为这场战争是自第一次北方战争之后的第三次东北欧大混战,因此也被称为“第三次北方战争”(ThirdNorthernWar)。

大北方战争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参与混战的三个主要国家,瑞典势头正猛,波兰立陶宛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沙皇俄国虽然已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养精蓄锐了太久,但在综合国力上,却并没有和瑞典,波兰拉开差距。只不过,此时此刻血气方刚的彼得一世正值盛年,他有充分的体力精力还有背后强大的沙皇俄国国力做保证。

大北方战争从1700年打到了1721年,期间,东北欧地区和周边相关国家纷纷选边站。比如奥斯曼帝国就站在了瑞典一边,此外还有荷兰等国家;而沙皇俄国的身边,则聚集了瑞典的死对头丹麦,德意志诸邦中老牌的萨克森,新兴的普鲁士等等。两者的盟友性质,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别,那就是瑞典的盟友都是远道的,而俄国人的盟友都是瑞典周边的。这件事情,也在后来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国。

前文说到此前英国人经过了光荣革命,威廉三世成功地登上了英国国王宝座,然而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死后无嗣,英国人只能选择了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二世的另外一个女儿,也就是威廉三世的小姨子安妮(AnneofGreatBritain)做了女王。当然,安妮女王上位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她是新教的坚定支持者。安妮女王在位期间,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合并成为一个议会一个王国,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不列颠”(GreatBritain)。那么这个大不列颠到了公元1801年的时候同爱尔兰再次合并,英伦三岛组成了一个新的国家——“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Ireland)。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放下不提。

安妮女王在位期间,也恰逢大北方战争。

最开始的英国看上去完全置身事外,但是到了1714年,事情却突然发生了一个急转弯。这一年安妮女王驾崩,斯图亚特王朝绝嗣,为了确保大不列颠在信仰上继续保持新教为国教的基本国策。安妮女王以及大不列颠议会经过慎重考虑,抛弃了诸多符合条件的斯图亚特家族成员,转而选择了排名继承权第五十二位的斯图亚特家族一位公主的婆家,德意志汉诺威家族(HouseofHanover)的乔治一世(GeorgeI)为英国国王。

英国告别斯图亚特王朝,正式进入汉诺威王朝。

汉诺威家族,恰好身处大北方战争一线。如此一来,英国人也就无法在这场战争中袖手旁观了。然而,狡猾的英国人依然像之前的历次战争一样,选择在大北方战争中两面押宝。一开始站队沙皇俄国,此后又站队瑞典王国。

比英国更加首鼠两端的是波兰立陶宛。

波兰立陶宛,这个国家前期同瑞典为敌,结果被瑞典一通暴打之后,于1704年站在了瑞典一边休战。然而过了几年之后,公元1709年,波兰立陶宛重新加入了沙皇俄国一边进攻瑞典。

大北方战争的最终胜利者,就是彼得一世。

通过这场大战,俄罗斯人虽然把芬兰还给了瑞典。但整个利沃尼亚及其周边地区都归了沙皇俄国。从此之后,沙皇俄国终于获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且为了防止煮熟的鸭子再次飞走,彼得一世索性在涅瓦河河口新建了一座城市——圣彼得堡(SaintPetersburg)。并且就在战争期间,彼得一世将沙皇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用“天子守国门”的方式保证圣彼得堡的绝对安全。

此战之后,瑞典雄风不再,沙皇俄国成为东北欧地区第一强国。

大北方战争战后第四年,也就是公元1725年,彼得一世驾崩。

彼得一世的一生,对此后的沙皇俄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他在位期间,东线受阻于康熙皇帝,南线也并没有拿下黑海出海口。但他的改革,还有他耗尽二十一年时间抢来的波罗的海入海口,都为他身后的沙皇俄国打上了深深的彼得一世烙印。彼得一世死后的欧版谥号是“大帝”(PetertheGreat),也算是实至名归的。

而实际上,彼得一世在生前改沙皇俄国(TsardomofRussia)的国号为“俄罗斯帝国”(3),非严格意义上讲,他也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大帝”。

普鲁士崛起

在公元十八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无论是前文所提到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第三次欧战七年战争,还是本小节提到的大北方战争,一个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战争之中,他就是普鲁士。

普鲁士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前文已经详细提起过(第六章第一节波兰立陶宛)。

当年波兰人的高光时刻,公元15世纪的条顿战争以及十三年战争,两战而彻底击败条顿骑士团。从此之后,条顿骑士团在波罗的海北岸的地盘被一分为二,西边是西普鲁士,他成了波兰的一个省;而东边则是东普鲁士,他成了波兰王国内部的一个封建邦国。

而到了公元16世纪初,条顿骑士团团长阿尔布雷希特不甘心臣服于波兰王国,随即“波兰-条顿战争”爆发。然而,这场战争条顿骑士团再败于波兰王国。心情压抑的阿尔布雷希特回到德国本土,皈依了新教。随后不久,阿尔布雷希特带着那颗已经被马丁·路德的新教开光的脑袋,重新返回了东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

阿尔布雷希特出身于霍亨索伦家族(HouseofHohenzollern),这个霍亨索伦家族早年曾经效忠于霍亨斯陶芬家族,尤其是红胡子腓特烈时代。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绝嗣之后,霍亨索伦家族又对哈布斯堡家族忠心耿耿,正因为如此,中世纪的霍亨索伦家族虽然不温不火,但一直混得不错。到了15世纪早期的时候,霍亨索伦家族终于发迹。掏了一点政治献金,拿下了绝嗣的勃兰登堡侯国(MargraveofBrandenburg),成功跻身于勃兰登堡选帝侯行列。

所以,阿尔布雷希特并不是一般的条顿骑士团团长,在他的背后是十分深厚的霍亨索伦家族背景,以及勃兰登堡侯国的贵族传承。对于阿尔布雷希特来讲,他很容易将条顿骑士团的现实窘境,同当时欧洲诸强的快速发展变化对比起来。在他的脑海之中,条顿骑士团这种听命于教皇国的中世纪宗教军事组织,在中世纪末期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比如骑士团团长不可世袭,又比如骑士团成员作为虔诚的教士不准结婚。如此的陈词滥调,放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抬头的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显得十分迂腐而落后。

因此,阿尔布雷希特最终做了一个决定。

公元1525年,在阿尔布雷希特的主导之下,在宗主国波兰王国的官方认证之后,宗教立国的条顿骑士团正式宣布世俗化,普鲁士公国(DuchyofPrussia)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普鲁士公国,虽然号称普鲁士,但领土上仅仅包括当年的东普鲁士,而西普鲁士依然是波兰的一个省。普鲁士公国虽然讲德语,但它并不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而是属于波兰王国治下的封地。新挂牌成立的普鲁士公国,以新教为国教,定都柯尼斯堡(K?nigsberg),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完成条顿骑士团世俗化的阿尔布雷希特,确实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尤其是身为信仰新教的德语诸邦之一,阿尔布雷希特十分积极地参与到德意志王国内部事务中去。比如新成立的普鲁士公国,主动加入了一个新教邦国联盟——托尔高联盟(LeagueofTorgau)。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联盟后来进化成了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并且在同查理五世的斗争中大出风头。

然而,大出风头的是别人,跟普鲁士公国没有太大关系。

一方面,实力有限;另一方面,地处偏远。

身怀雄心壮志的普鲁士公国,一直到阿尔布雷希特去世多年之后,才在政治地位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阿尔布雷希特死后,他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AlbertFrederick)继承了普鲁士公国的公爵之位。然而遗憾的是,这位老哥由于遗传方面的一些原因,不到二十岁就出现了精神病的症状。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于公元1618年这一年去世,他死后没有子嗣,普鲁士公国的公爵之位就传给了他本人的女婿约翰·西吉斯蒙德(JohnSigismund)。

很多人在想,当年的条顿骑士团团长阿尔布雷希特白忙活了半天,结果为外人做了嫁衣。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位约翰·西吉斯蒙德其实也是霍亨索伦家族的成员。而且人家不是普通的家族成员,而是手中还握有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大权(ElectorofBrandenburg)。按照辈分来说的话,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相当于跟约翰·西吉斯蒙德的曾祖父平辈的。换言之,约翰·西吉斯蒙德等于是娶了自己的姑奶奶,这才做了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的女婿。

翁婿二人,都是根正苗红的霍亨索伦家族男性成员,主枝绝嗣,并没有便宜了外人。

于是,约翰·西吉斯蒙德治下的勃兰登堡侯国与普鲁士公国索性就合二为一,合并后的邦国被称之为“勃兰登堡-普鲁士”(Brandenburg-Prussia)。

看上去,合并之后的勃兰登堡-普鲁士,还是十分强大的。

然而,当我们看到1618年这个时间线,就应该能够想起来这一年正是三十年战争开打的时候。

不仅如此,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而言,勃兰登堡是妥妥的主战场。

于是,几十年的战争下来,勃兰登堡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好在,霍亨索伦家族出了一位扭转乾坤的人物,这个人叫作腓特烈·威廉(FrederickWilliam)。

腓特烈·威廉早年生活在荷兰,因此他十分羡慕当时的荷兰。于是,以荷兰为目标,腓特烈·威廉对勃兰登堡-普鲁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改革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就是谁在当时的欧洲最强大,他就学习谁。于是,当时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在经济上师从荷兰,军事上学习瑞典,教育上向法国取经,宗教上收容来自法国的胡格诺派移民。

重大的变革,主要来自政治层面。

当时的普鲁士,出现了一个贵族地主阶层,叫作容克贵族。容克的本义是小主人的意思,原来指没有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来这个词越叫越响,渐渐成为对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的泛指。公元16世纪,普鲁士政府规定容克贵族们可以把在战争中获取的土地,向政府申请该土地的所有权,如此一来,普鲁士的军事同封建化相结合,也就出现了容克地主。

因此当我们提到容克这个单词的时候,能够联想出来的其他词汇包括——封建主义、军国主义、极端保守主义等。

当普鲁士的权杖交到腓特烈·威廉手中的时候,公元1653年,腓特烈·威廉对容克地主给予了更多的特权,包括征税,担任军官,役使农民等等。当然在此基础上,容克地主需要承担一定的军事税。这些上交的军事税,则被威廉用来供养一支数量在两万人左右的常备军。常备军的军官,也是由容克贵族担任,两万人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受到的培训和教育却是第一流的。换言之,就当时的普鲁士常备军而言,其受教育水平是冠绝欧洲的。

腓特烈·威廉的改革,给勃兰登堡-普鲁士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此后的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发展几乎是一日千里。

此后的半个世纪,就是普鲁士人狂刷存在感的半个世纪。

首先是三十年战争之后,借助群体的力量打倒了西班牙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波兰立陶宛也从此一病不起。趁你病要你命的欧洲列强们,小步快跑地又在各地展开了反攻倒算行动,目的就是夯实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胜利成果,不让你有翻身的机会。

同时期的法西战争,俄波战争其实都算。

作为新晋小强,勃兰登堡-普鲁士当然也不例外。

公元1655年,携三十年战争大胜之余威,瑞典率先进攻波兰立陶宛,掀起了第二次北方战争(4)的序幕。而就在随后,各路投机者纷至沓来,不管是相关还是不相关的国家都纷纷站队开战。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其中不明就里地到处开战,有时候站在波兰一边,有时又站在瑞典一边。

第二次北方战争混战了五年,期间在公元1657年,波兰王国被逼签下《韦劳条约》(TreatyofWehlau),承认了普鲁士从波兰王国的独立。后来到了公元1660年战争结束,各方签订《奥利瓦条约》(TreatyofOliva),又重申了普鲁士公国的独立。

至此,勃兰登堡-普鲁士终于成为彻底的独立邦国。

这还不算完。

没过几年,法荷战争爆发,法国人向荷兰宣战的同时,勃兰登堡普鲁士也觉得有机可乘,随即也表明了希望进军荷兰的愿望,并且随后同法国人签署盟约。但是,普鲁士人狡诈残忍多变的性格又一次发作。普鲁士人很快就背叛了同法国的盟约,转而加入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方,联手打击当时的北欧小霸瑞典。于是,法荷战争如火如荼的同时,其附属战争瑞典-勃兰登堡战争(Swedish-BrandenburgWar)也宣布开打。

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参战,并没有改变路易十四一举成为欧洲霸主的结局。当然,也没有让勃兰登堡-普鲁士捞的更多的实惠。但实际上,就在公元1675年这一年,普鲁士常备军重创瑞典军队,名震欧洲。欧洲大陆最精锐陆军的称号,其实从这一刻起,已经归属了普鲁士人。

又过了几年,我们前文所讲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反击奥斯曼入侵(5),勃兰登堡-普鲁士派出了八千子弟参战,在布达佩斯围城战中,普鲁士军队表现英勇,获得老牌列强们的交口称赞。并且我们知道,在几乎与此同时的大同盟战争中的另外一条战线上,普鲁士加入奥格斯堡同盟,用以反抗路易十四的称霸计划。

时光终于来到了18世纪。

此时此刻的勃兰登堡-普鲁士,俨然已经今非昔比。

通过17世纪下半叶的疯狂四面出击,普鲁士常备军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列强们对勃兰登堡-普鲁士的高看一眼。

公元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爆发,列强又处于大战的边缘。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神罗皇帝,号召德意志诸邦共同抵制法国人。只是对勃兰登堡-普鲁士来讲,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但身份却异常尴尬——你说他是境外势力吧,他也说德语;你说他是德意志诸邦之一吧,他却是波兰境内的一块飞地。

神罗皇帝要求出兵,普鲁士人是出还是不出呢?

于是,勃兰登堡-普鲁士一面答应再派八千子弟出征,一面开始坐地起价,要求神罗皇帝赐予普鲁士人王国的荣誉称号。

公元1701年,神罗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I,费迪南一世的玄孙)无奈只好接受了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政治讹诈,御赐勃兰登堡-普鲁士为王国。如此一来,勃兰登堡侯爵腓特烈三世(FrederickⅢ),也就摇身一变,兼任了普鲁士王国的国王腓特烈一世(FrederickI)。

换个角度,从1701年开始,勃兰登堡-普鲁士这个名字被一分为二。西边依然是勃兰登堡侯国,而东边的普鲁士也就正式成为了普鲁士王国(KingdomofPrussia)。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时的勃兰登堡-普鲁士依然是一个共主邦联的形式存在。但在实质上,其最高统治者已经拥有了一个国王的头衔。拿到国王头衔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君主们,心中有了更多的底气。从此,德意志诸邦的带头大哥,除了一个奥地利,又跑出来一个勃兰登堡-普鲁士。奥地利人信奉天主教,手中有皇帝头衔;普鲁士人信奉新教,手中有国王头衔。至于德意志小邦们何去何从,那就各自心中有数了。

自从拿到国王头衔之后,勃兰登堡-普鲁士也就一发而不可收。

腓特烈一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WilliamI)不断厉兵秣马,扩军备战,将一个小小普鲁士的常备军人数增加到了八万人之多。正因为如此,这位普鲁士国王被欧版谥号誉为“军曹王”(SoldierKing)。

在此期间,普鲁士人同时在东西战线上参与了两场大战——东线的大北方战争,西线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东线普鲁士站队沙皇俄国,西线普鲁士站队反法同盟,两次站队,不仅赚钱,还赚了吆喝。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大北方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公元1733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爆发。紧接着就是公元174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8世纪上半叶的历次战争,都没有少了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影子。而且在历次的战争之中,欧洲列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西欧的英法成了天敌,东欧的普奥也势不两立。由于民族主义的兴起,宗教和血缘引发的战争,越来越朝着民族战争的方向发展。于是,此后的战争几乎成了英法和普奥之间的交叉找朋友随机组合,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讲的“1756外交革命”。

之后就是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结束后,腓特烈二世(6)麾下的勃兰登堡-普鲁士,俨然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一流强国。七年战争算是诸强参与度非常高的一次全欧大混战,也是我们本文所说的“三次欧战”。

七年战争算是一次欧洲的整合之战,经过七年战争的洗牌,欧洲新五强呼之欲出——西欧老牌的英法,东欧老牌的奥地利,外加新崛起的勃兰登堡-普鲁士,沙皇俄国。

瓜分波兰

18世纪下半叶,英法在海上打得热闹,而且还跑出来一个美国独立战争的幺蛾子。与此同时在东欧,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自从三十年战争结束以来,波兰立陶宛尝到了站队失败的彻骨之寒。

几百年来,波兰人一直都自视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之外的东欧排名第二的扛把子。甚至在很多时候,波兰立陶宛甚至觉得自己是天主教世界的捍卫者,是罗马教廷在东欧最忠实的代言人。遥想在15世纪和16世纪,当时波兰人吊打条顿骑士团,甚至到了17世纪,波兰人还可以狂屠莫斯科。没有想到世易时移,三十年战争站队失败,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了。

看周边,东边的沙皇俄国两眼充血,北方小霸瑞典虎视眈眈,勃兰登堡-普鲁士始终对波兰人卡在两邦国之间感到不爽,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也对波兰人的辽阔的领土觊觎已久。

更不用说,波兰人自己发明的那个作死的自由选王制度,造成各路外国人都想来过一把国王瘾。远的不说,刚刚提到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就是一次典型的外国贵族要来做波兰国王引发的乱战一通。此外,波兰议会流行自由否决制度,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决议就压根通不过。如此地浪费效率,波兰人的行政水平之差可想而知。

除了内部行政的问题,哥萨克人的问题也逐渐成了波兰人的心腹大患。

三十年战争之后,落井下石的沙皇俄国在1654年搞了个俄波战争,而就在第二年,瑞典军队直接冲进波兰,掀起了第二次北方战争。而到了1660年,勃兰登堡-普鲁士也硬逼着波兰人承认了普鲁士的独立地位。

虽然,波兰人也曾经回光返照,会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参加了天主教圣战,一举击退了大突厥战争中的奥斯曼军队。但进入18世纪的波兰立陶宛,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日暮途穷,油尽灯枯。

更何况,当年自己风光时候欠下的账,得罪的人,如今可都逃不掉。

波兰立陶宛,就像一只待宰的大肥羊。

列强们虽然外交革命之后不断重新组合,合纵连横玩得不亦乐乎。但那样的游戏只属于强者,对于弱者来说你根本就没有资格谈什么战略战术。况且波兰立陶宛一直以来都有一颗大国之心,不像荷兰跟了英国做跟班,也不像西班牙跟了法国一起经营波旁王朝。波兰第一是没人带,第二也不屑于看人脸色,几百年来的老大王国心态,让波兰人似乎麻醉了自己的心灵。

弱不可怕,可怕的是积贫积弱还不自知,还不主动寻求生路。

这样的话,几乎根本就不用通过战争,只需要列强之间打个招呼就搞定。

可悲的是,当时的波兰立陶宛,遇到的又恰恰是那个时代列强中间最强硬的几个政治强人——我们前文提到的,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胜出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玛丽娅·特蕾莎女王,七年战争涌现出的普鲁士不世出的英主腓特烈二世,此外还有闻名遐迩的沙皇俄国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II)。

尤其是后者,叶卡捷琳娜二世。

在中文语境中,她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theGreat),是彼得三世(PeterIII)的媳妇,彼得一世的外孙媳妇。这位出身于普鲁士破落贵族家庭的小女人,只身闯荡沙皇俄国宫廷,并最终奇迹般地掌握了最高权力。她在私生活上放纵不羁爱自由,无论婚前婚后守寡前守寡后,都拥有众多情夫;她在政治上开明专制,铁腕治国。远东方向上占领了楚科奇半岛(ChukchiPeninsula),跨越白令海峡(BeringStrait),并官宣阿拉斯加(Alaska)与阿留申群岛(AleutianIslands)为沙皇俄国领土;向南,她最终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为沙皇俄国获得了垂涎已久的黑海出海口。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沙皇俄国的领土达到极盛。

波兰立陶宛这个曾经名震东欧的大块头,最终被奥地利、勃兰登堡-普鲁士、沙皇俄国这欧洲三大列强所瓜分,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瓜分波兰(PartitionsofPoland)。

公元1772年,第一次瓜分;

公元1793年,第二次瓜分;

公元1795年,第三次瓜分。

三国之中,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分到了12.89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占到了分赃总额的17.57%,这个结果,些许安慰了一下奥地利人当年失去西里西亚工业区的痛楚;勃兰登堡-普鲁士分到了14.14万平方公里,占19.28%。从此之后,勃兰登堡与普鲁士之间再也不是互为飞地,而是在地理上连成了一片。也就是说,从1772年开始,普鲁士王国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东普鲁士一隅,勃兰登堡-普鲁士这个共主邦联,摇身一变成了真正的普鲁士王国;而沙皇俄国则一口吃了个饱,拿到了46.32万平方公里,63.15%的波兰领土尽在掌握。这一口吞下去,沙皇俄国的西部边陲直接深入到了欧洲腹地。

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三个国家齐心协力,充分发扬了墙倒众人推的精神,将波兰立陶宛这个立国二百多年的共主邦联,从地图上硬生生抹掉。

欧洲历史,进入了最赤裸裸地恃强凌弱的时代。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民族主义强人的出现,也绝对不意外。

(1)作者注:详见第六章第二节莫斯科公国。

(2)北方战争:NorthernSevenYears'War,也称为北方七年战争。

(3)作者注:RussianEmpire,后文我们依然沿用沙皇俄国的叫法。

(4)第二次北方战争:SecondNorthernWar,结合上文,这场北方战争在时间上处于第一次北方战争与第三次北方战争之间。

(5)作者注:GreatTurkishWar,大突厥战争。

(6)腓特烈二世:FrederickII,腓特烈一世的孙子,军曹王的儿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