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三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拿破仑

18世纪下半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政治、军事、宗教统统以民族主义之名互相冲击,列强们如果不能占到便宜,也想办法不让别人占便宜。如此大国平衡术的背后,是生灵涂炭,血肉横飞。而与此同时,从普通老百姓开始的自下而上的各种思潮,各种信仰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欧洲大地滋生,伴随的则又是经济、科技、文化的日新月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拉扯之下,欧洲中世纪以来根深蒂固的宗教特权,君主专制,贵族政治,终于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这种矛盾集中的焦点,就在当时的法国。

启蒙运动

按道理说,18世纪的法国人是最有理由骄傲的。

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国力达到巅峰的同时,法国的君主专制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宫廷,包括繁复的宫廷建筑、饮食、礼仪、服饰、规章甚至到了言谈举止,文学修辞层面。因此,法语也成了各国宫廷通用语。

我们知道,中世纪欧洲各国宫廷以及基督教士统统用拉丁文作为“欧洲普通话”互相交流,当时的各国公主准备远嫁到异国他乡之前,一定要提前学好拉丁语,用来跟未来外国夫婿交流。然而,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古典拉丁语就已经成了一种死语言,没有生活中的不断丰富优化,这种语言就很难不断地进行自我升级。比如当年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他在嫁给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之后,两个人就曾经试图用各自所学的拉丁语进行交流,但非常不凑巧的是,两个人的拉丁语居然互相听不懂。

而法语作为罗曼语的一种,它的前身其实就是当年罗马帝国境内的通俗拉丁语。这种语言不仅是接近拉丁语,而且由于它是一种活着的语言,是法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语言,因此也具备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法国人以国家主导,统一了法国各地方言,推出了规范化的法语书写,发音与语法,使得法语成为当时欧洲最精确最明晰的一种语言。而更不用说,自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这些人不断为法语增加艺术感染力。

所以,公元17—18世纪的欧洲宫廷以及上流社会,统统以会说法语为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化上折服欧洲的法国,自路易十四之后,国力开始慢慢衰竭,尤其是七年战争惨败于英国一方,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使得法国本土经济也遭到重创。即便如此,法国人也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依然勒紧了裤腰带支持美国人打独立战争。战争太过烧钱,财政入不敷出怎么办,法国人居然厚着脸皮找西班牙波旁王朝,让西班牙做线人去借英国人的钱。

与此同时,自路易十四之后,胡格诺派在法国基本被清理干净,天主教依然是法国的正统宗教。而天主教在新教国家已经收不到的“什一税”,在法国这样的天主教国家还在堂而皇之地收着。天主教的极端保守,配合自路易十四以来的绝对君主专制,让法国形成了一个来自王室、贵族、教士联合政治高压的社会体系。这样的社会体系,不仅仅控制了法国本土,还现身说法地影响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甚至这样的社会形态还被复制到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当时法国在北美的天主教会,居然会比法国本土更加极端,更加保守。所以我们前文才会讲到,法国的北美殖民地,从根子上就干不过英国。

政治高压的局面之下,法国万世一系的自卡佩王朝到波旁王朝的龙子龙孙们又不断增加。据当时的数据统计显示,教士与贵族两个特权阶层,数量上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之多。而且关键是,不同于英国自伊丽莎白以来比较宽容的政治与宗教政策,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可以跻身到“新贵族”的行列,同样老贵族也可以投资某项产业,成为新兴资产阶级。而这些,在法国则不行,法国的有钱人分三种,前两种是教士和贵族,后一种是新兴资产阶级,但后一种和前两种一直是泾渭分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法国即便你经商赚钱,你有再多钱也没有用,在政治上你就是一个永世的穷光蛋。

如此一来,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也就混成了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人员。

然而,当时的社会比之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公元17—18世纪的欧洲,由英国发端,出现了一些反专制,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后世称之为“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后来从英国传播到了法国、德意志地区、沙皇俄国,还有荷兰等国家。

尤其在法国,当时的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出现了伏尔泰(Voltaire,Fran?ois-MarieArouet)、孟德斯鸠(BarondeLaBrèdeetdeMontesquieu)等治学严谨的启蒙派思想家,当然,当后期又出现了如狄德罗(DenisDiderot)、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等百科全书式的杂派哲学家。这些人所宣扬的是当时流行于欧洲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

启蒙运动在思想界的作用,相当于当年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一次延续。但我们要注意到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很多都还是以宗教为外衣来呈现,但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则是完全抛弃了对教会的依赖。因为文艺复兴而带来的自然科学演进,由自然科学演进而让宗教学说不攻自破,从而带来了新型资产阶级的思想进步,继之以科技革新,甚至工业革命。所有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最终来到17世纪出现思想启蒙运动,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更加要命的是,当年的文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刚刚崭露头角的资产阶级阶层,而思想启蒙运动则直接触及了社会各阶层的每一个人。各路思想家们轮番为老百姓们普及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triaspolitica)等基本认知常识,使得社会思潮空前开放。尤其是前者,天赋人权,直接挑战了当时封建君主专制所提出来的“君权神授”。

要知道,我们前文强调过很多次,欧洲的封建社会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那种极端的压迫,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在中国的所谓“封建社会”完全感受不到的。欧洲中世纪农业社会下的老百姓,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算是农民,而只能算是人身自由半依附于骑士贵族们的“农奴”。而沙皇俄国的那种近似于奴隶制度的“农奴”,只不过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一种极端表达形式而已。这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地理大发现之后,会有成群结队的欧洲老百姓涌向新大陆,因为在旧大陆已经受的够够的了。与其这样卑微地活着,还不如到海外玩命搏一把,搞不好就能改变自己命运呢?

启蒙运动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老百姓们后来才明白——“原来人人生而平等的”“原来贵族们也不是三头六臂的”“你看,隔壁英国人的君主立宪,也玩得不错”。于是,有了老百姓们的支持,那些捞不到新贵族头衔的新兴资产阶级们也空前活跃了起来。

归根结底,这样的日子,大家都受够了。

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788年的法国,又出现了各种自然灾害。再加上之前的经济萎靡,物价飞涨。

法国老百姓,已然是活不下去了。

法国大革命

跟荷兰独立战争有点类似,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本质也是因为钱。

公元1789年,缺钱花的路易十六(LouisXVI)宣布召开“三级会议”(Estates-General)。

路易十六是路易十五(LouisXV)的孙子,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孙,从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虽然已经是六代人的差距,但从时间上也无非过了半个多世纪。只是由于连年战争,民生凋敝,国库里面的银子越来越捉襟见肘了。其实并不是因为银子少到影响正常宫廷生活的地步了,而是因为路易十六娶回了一个出了名的败家媳妇——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ofAustria)。

玛丽公主,就是前文所讲的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的小女儿,从小锦衣玉食,奢侈无度。玛丽公主来到法国之后依然死性不改,搞得懦弱的路易十六只能是四下里筹钱以满足老婆的高规格生活品质。人们常说,一个好家庭,男人是搂钱的耙子,女人就必须是盛钱的匣子。但路易十六是个搂钱的耙子不假,但玛丽公主却是妥妥的一个花钱的无底洞。

说完玛丽公主,再说说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是法国君主制一种比较特殊的国王同下层人民进行沟通的渠道,这种沟通虽然依然是自上而下的,但好歹也体现了一点君主专制体系下的皇恩浩荡。中文语境中的三级会议顾名思义,是把人民分成三个等级,教士为第一级,贵族为第二级,其他人统统划入第三级。只不过在法国,很多时候三级会议并不经常召开,而只要是召开,通常都是国王对老百姓提要求了。

路易十六的想法,跟之前的历代君主没有太大区别,缺钱了就要征税,征税的对象主要是第三等级。为了体现国王之公平公正公开,三级会议一起来投票。然而,投票结果却让路易十六大跌眼镜。三级会议居然否决了他的征税计划。本来是做样子走过场的事情,结果因为程序正义的那点窠臼,挡住了国王的生财之道。国王震怒,不管投票结果,该加的税一分钱也跑不了。

国王耍无赖,饥肠辘辘的人民也不答应了。

于是,法国大革命(FrenchRevolution)就这样爆发了。

公元1789年6月,三级会议中的第三等级自行宣布成立国民议会(NationalAssembly);同年7月,国民议会宣布改名为制宪议会(NationalConstituentAssembly),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

老百姓们自立门户,准备和君主王权硬干了。

路易十六虽然性格软弱,但他不是个泥塑的,更何况还是在欧洲君主专制的样板国家法国。于是路易十六在高级公务员队伍中肃清制宪派的代言人,并私下调集军队,准备武装解散制宪会议。

国王的小算盘,激怒了法国人民,形势急转直下。

制宪议会齐集凡尔赛宫(Versailles)开会,但开来开去拿不出个好办法,这边已经谣言四起。说国王的勤王部队,多半都是外国雇佣军,他们一来,巴黎必然是血流成河。

人心就像野草一样,当干枯与绝望的时候,只要一点火星,就可以熊熊燃烧。更不用说,数量如此之多的巴黎平民。于是,一场席卷巴黎的大骚乱开始了。当然,在这其中,最开始是平民参与,后来连城市卫队也加入其中。

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当人心被鼓动起来,社会又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性的阴暗面都可能被激发。所谓“法不责众”,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成立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那么最大的“月黑风高”是什么?

就是无政府状态。

整个巴黎都变成了暴徒与叛乱分子们的天堂,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初起事的初衷是什么,无头苍蝇一样的人群,将城市中心变成一个大派对。狂欢而又狂躁的人们,四处寻找着可以发泄的对象。

混乱、暴力、抢劫、盗窃……

1789年7月14日,狂暴的人流最终汇到了巴士底狱(Bastille)。

巴士底狱原本是一座城堡,始建于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是用以拱卫京师巴黎的一个坚固堡垒。只不过,后来法国人口激增到了两千万,巴黎市区面积也一直向外扩大,巴士底狱成了巴黎市区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法国国王下令,将巴士底狱改造成了一座监狱。由于这座监狱的气势恢宏,它也慢慢成了王权与镇压的图腾。我们前文提到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经在这里服刑。

正因为如此,巴士底狱被视为路易十六王室权威的象征,被认为关押着很多如伏尔泰一样的受苦受难的人们。当然,巴黎群情激愤的群众齐聚巴士底狱,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里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武器库。最终,巴士底狱被群众所攻陷,打开牢门才发现,里面居然只有区区七名囚犯。七名囚犯中,四名是伪造犯,两名是犯了流氓罪的贵族,还有一名是杀人嫌疑犯。即便如此,看守监狱的监狱长伯纳德(GovernorMarquisBernard-RenédeLaunay)还是遭殃了,他被殴打致死,死后头颅还被暴民们插上了长矛。

从巴士底狱拿到武器,于是暴民也就不是暴民了,就变成了起义军。而且如果这群起义军能够拿下政权,此前的所有暴行也就不是暴行了,而是革命群众的革命事迹。如此的革命事迹,很快呈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法国,类似攻陷巴士底狱一样的革命豪情,开始遍布于法国的城市与乡村。大量的贵族们被揪斗,还有一些贵族们则逃亡国外。

当然,当天下大乱,老百姓都被发动起来的时候,遍地都是革命群众的时候,制宪议会的那些智囊们,就比在凡尔赛宫冥思苦想的时候头脑要灵光多了。群众的愤怒就像洪水,但他们缺乏有效引导,一旦这样的力量能够为我所用,谁都可以创造奇迹。更何况,武装之后的群众,很快成立了国民自卫军(NationalGuard)。各路智囊们的腰杆子更硬了。

法国大革命接下来的发展,就是各路智囊引导甚至诱导人民的一部交响曲。

首先,智囊们要给革命群众的革命事业定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逻辑上。

1789年8月,《人权宣言》(DeclarationoftheRightsofManandoftheCitizen)颁布。在《人权宣言》中,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被详细阐述。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的观点,在世界历史上被第一次提出,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比起一百年前英国光荣革命之后的那个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毫无疑问《人权宣言》才是划时代,才是更加符合人本精神的。

《人权宣言》最大的对立面,毫无疑问就是法王路易十六,但路易十六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内,极尽可能地配合制宪议会的要求,签署了大量文件。然而,革命时期的无序与混乱,让王室与贵族们蒙受了巨大的羞辱。在没收贵族特权与教会土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暴力事件。换个角度来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革命的洪流之下,“温良恭俭让”这些字眼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与此同时,革命智囊们的派别也在发生分化,甚至是山头林立。首先来讲,立宪派智囊和共和派智囊们之间就势同水火。立宪派中的代表斐扬派(Feuillants),共和派中的代表有吉伦特派(Girondist),雅各宾派(Jacobins)。但同样是共和派,偏右的吉伦特派与激进的雅各宾派又是互相看不上。而如果再细分的话,雅各宾派内部则又是各种路线无法达成一致。分成丹敦派(Danton)、埃贝尔派(Hébert)等。

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矛盾核心就是路易十六。

1791年6月,惊慌失措的路易十六携全家出逃,但未遂。

国王的出逃让局势更紧张,能够指挥部队的立宪派,甚至对共和派智囊们动起了刀枪,革命团队内部出现流血冲突。

各种争议声中,1791年9月,制宪议会宣布通过了一部号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宪法。制宪议会的目的已经达到,从此退出江湖,代之以立法议会(LegislativeAssembly)。

1791年10月,路易十六成为君主立宪制体系下的虚君。

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的一些激进做法震动了欧洲各国王室,尤其是来自玛丽皇后的老家奥地利。奥地利和普鲁士这对老冤家居然因此而联手,准备共同对付离经叛道的法国。

面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兵压境,无法在保卫法国、一致对外这件事情上痛下决心的斐扬派,最终被主战的吉伦特派出了风头。在吉伦特派的带领下,法军一度在战场上取得大胜。只不过在此期间,玛丽王后不断为自己的娘家奥地利提供情报。

1792年6月,普奥联军攻入法国。

同年7月,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Fran?oisMarieIsidoredeRobespierre)等人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出面维持秩序。同年8月,路易十六及其家人被逮捕,国民公会(NationalConvention)取代立法议会,吉伦特派上台掌权。

1792年9月22日,法国宣布放弃君主制,成立共和国,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FrenchFirstRepublic)。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公会还制定了一部法国共和历(FrenchRepublicanCalendar),用以取代罗马教廷制定的格里高利历法(ChristianGregoriancalendar,现行公历)。并且约定公元1792年为共和元年(year1oftheRepublic)。共和历的十二个月,被用十分诗意的方式命名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获月(或收月)、热月、果月(Vendémiaire,Brumaire,Frimaire,Niv?se,Pluvi?se,Vent?se,Germinal,Floréal,Prairial,Messidor,Thermidor,Fructidor)。

共和历的雨月,1793年1月。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玛丽王后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送上了位于今天巴黎协和广场(PlacedelaConcorde)的断头台(guillotine),执行死刑。

协和广场这个名字是多年之后才改的。最早这座广场是路易十六的爷爷路易十五所建,因此被称为“路易十五广场”,而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又被更名为“法国革命广场”。

可悲的是,路易十六之前的断头台是平刃的,因此会给死刑的执行带来困难与犯人的痛苦。正是路易十六当年在位的时候,才将断头台由平刃改为斜刃,没有想到这个小创造发明,最终用在了自己和媳妇身上;更加可悲的是,路易十六的大女儿玛丽公主(Marie-ThérèseCharlotteofFrance),被特意安排欣赏了自己父母的“断头大会”,在此之前,这位出生于法国深宫的金枝玉叶,已经被巴黎男性暴民们反复折磨和蹂躏了很多次;比这些更加可悲的是,路易十六唯一的儿子,时年只有八岁的路易十七(LouisXVII),被屈打成招指认自己的老妈玛丽王后和自己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两年之后,这位年仅十岁的小萝卜头就惨死于狱中。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当然,革命所带来的恐怖还不算完。

革命所带来的狂热不仅席卷了法国国内,也影响了吉伦特派所掌控的共和国军队。1792年底,法国军方在正式向普鲁士、奥地利宣战之后,又于同年11月向英国与荷兰宣战。

1793年2月,欧洲几乎所有主流国家包括奥地利、普鲁士、英国、荷兰、葡萄牙、撒丁王国、西班牙波旁王朝、那不勒斯波旁王朝等等,一起成立联盟向法国宣战,第一次反法同盟(FirstCoalition)宣告成立。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反法同盟连续成立了七次,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被称为“反法联盟战争”(CoalitionWars)。

又是一次兵临城下,法国人民又一次被发动起来,雅各宾派夺权上台。

公元1793年7月,雅各宾派的马拉遇刺(Jean-PaulMarat),革命斗争开始更加复杂化和血腥化,于是吉伦特派被驱逐,雅各宾派开始专政。

罗伯斯庇尔掌握了政权,在他的专政之下,多达一万六千多人被送上了断头台,其中包括了贵族,也包括了立宪派、共和派,甚至包括了同为雅各宾派政见不同的革命同志。在此期间,断头台之外其他非正常死亡的各种死刑犯,达到了四万人之多。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恐怖统治时期”(ReignofTerror)。雅各宾派斗争的最高潮,1794年,丹敦和埃贝尔也先后被漫山遍野的革命热情所吞噬。

罗伯斯庇尔的恐怖行径,终于招来了革命群众的再次夺权。

1794年7月,法国共和历热月,雅各宾派中的右派发动政变,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三十六岁的罗伯斯庇尔随后也被送上了断头台,史称“热月政变”(TheThermidorianReaction)。

1794年7月的这场热月政变之后,热月党人上台执政。但热月党并不算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政党组织,也没有非常统一的革命纲领。这个党派维护共和,但革命热情相对冷静,对社会现状持温和态度。

热月党上台之后,腥风血雨,尸横遍野的法国社会局势得到暂时稳定,法国老百姓也厌倦了各路受到高等教育,一口之乎者也的野心家们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持续五年的革命群众集体狂躁,告一段落。

法国大革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荷兰的革命更像是一场宗教战争,英国的革命更像是一场宫廷政变,美国的革命更像是一次为利益而战的殖民地独立战争。在这些所谓革命之中,只有法国大革命更加纯粹。多年之后,人们再次谈起法国大革命,几乎每一个派别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资本家们说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共产学说讲雅各宾派才是阶级斗争的鼻祖,而思想家们则盛赞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博爱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真谛。

历史任人评说,也任人打扮。

拨开重重迷雾,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一个真实的法国大革命,比那些所有的带着立场的英雄传说,都更加重要。只是在这重重迷雾的背后,我们依然猜不到,法国人以如此方式推动欧洲历史演进,这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拿破仑战争

国内政局趋稳,但经济上的压力依然存在。不过好在法国人的革命热情被及时转移到了对反法联盟的战争中去了。

1794年,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下属的尼德兰地区(1)被法国兼并。紧接着,法国人一路向北,充分调动了荷兰下层老百姓的革命激情。1795年,法国人推翻荷兰现政府,建立了法国当时在欧洲的第一个附庸国——巴达维亚共和国(BatavianRepublic)。天性浪漫的法国人,在为荷兰新国家选择名字的时候显然也是煞费苦心。这个巴达维(Batavi)源自荷兰上古日耳曼部落名称,既尊重了荷兰老百姓的心理感受,又给了他们英雄主义的慰藉。

事实上,巴达维亚共和国的建立,对已经沦为欧洲二流的荷兰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用法国人的铁犁,重新涤荡了荷兰各阶层。法国人放手发动群众,赢得了当时最广泛意义上的荷兰人的支持。

巴达维亚共和国,为法国人后来持续对外输出革命(ExportingtheRevolution)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从巴达维亚共和国开始,法国人在此后逐渐蚕食周边瑞士与意大利的国土,建立起了一系列附庸国。为了免于流俗,法国的文人骚客们又开动脑筋,为这些附庸国们起了一个统一的充满脂粉气的名字——姊妹共和国(sisterrepublic)。

回头再看法国国内,群众革命告一段落,军事政变又接踵而至。

1795年10月,法国共和历葡月。

国民公会中的希望能够恢复君主制的保王党人(royalist)发动政变,对热月党政权采取暴力进攻,史称“葡月暴动”(13Vendémiaire)。而法国军人则一边倒地支持热月党,军方当时派出了年仅二十六岁的炮兵指挥拿破仑(NapoleonBonaparte)。拿破仑抬出了大炮对准保王党人,毫不留情地轰击之下,保王党人一千四百多人被轰死,葡月暴动彻底失败。

保王党人被轰走了,国民公会随即解散,督政府(TheDirectory)成立。

督政府的成立,也标志着革命的领导权,彻底由激进派交到温和派手中。

督政府已然成立,保王党的葡月暴动告一段落,那么在这次暴动镇压中涌现出的青年突击手拿破仑,又是何方神圣呢?

拿破仑并不是法国人,而是科西嘉人(Corsica)。

拿破仑祖上来自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后来移民到科西嘉。他出生于公元1769年,而在之前的很多年中,科西嘉岛先是属于四大海上共和国之一的比萨共和国,后来又隶属于热那亚共和国。那么在热那亚的统治之下,科西嘉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热那亚人眼看搞不定这帮子科西嘉分裂主义势力,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把科西嘉岛卖给了法国人。于是在公元1768年,法国人正式接管了科西嘉,这一年仅仅是在拿破仑出生的前一年。

因此,在拿破仑的青少年时代,独立还是科西嘉社会的主旋律。

拿破仑的家庭算是小康水准,因此他得以在年仅九岁的时候就来到了法国本土进入一所宗教学校学习,同年他就拿到了奖学金从而得以转校到布里埃纳军校(militaryacademyatBrienne-le-Chateau)。紧接着在十五岁这年,拿破仑被法国巴黎军官学校(theécoleMilitaireinParis)录取,主攻炮兵学。

虽然天资很好,学习成绩优异,但拿破仑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他的母语并非法语,而是意大利语与科西嘉语。由于接触法语时间较晚,因此他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说一口欧洲中世纪优雅而高贵的流利法语。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让儿时的拿破仑受尽了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成长环境,非常大地影响了拿破仑成年之后的种种人生选择。

他的第一个选择,就是趁法国大革命的机会,回乡继续闹独立。

然而,当时的法国全国都处于大革命的狂热气氛之中,小小的科西嘉岛自然也被波及,而且除了传统的保王党与共和派之中,还有地方特色鲜明的独立分子。拿破仑在当时也是狂热的独立分子之一,但是他在政治上倾向于雅各宾派。而在思想深处则十分赞成伏尔泰的一些思想学说。整个岛上政治氛围乱哄哄,而且在科独分子的政治高压之下,拿破仑无法与科独的最高首脑达成政见上的一致。为了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793年,拿破仑全家举家逃往法国本土。

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因为1793年这一年太关键了。

这一年的年初路易十六被处死,反法同盟群殴法国,到了年中就是马拉之死,雅各宾派专政。也是在同一年,拿破仑在对战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土伦战役”(SiegeofToulon)中表现出色,被擢升为准将(brigadiergeneral)。

紧接着,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镇压葡月暴动,拿破仑又是抢了头功。于是在政变之后,拿破仑被破格提拔为内务指挥官(CommanderoftheInterior)以及意大利的军事指挥权(commandoftheArmyofItaly)。

我们不得不说,历史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拿破仑。雅各宾派专政之后,热月党人负责之下的督政府庸庸碌碌,内政外交一塌糊涂,经济上也未见起色,法国老百姓厌倦了各种被政客操纵的群众运动,也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军人上位,强人政治,成为那个时代的呼唤。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当时的拿破仑,他未必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但在军事上堪称奇才。尤其是对炮兵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此后的历史进程,几乎都在一步步地跟随拿破仑的战术推演稳步前进。

1796年,拿破仑到达北意大利,并取得辉煌战绩。第二年,第一次反法同盟被瓦解。

1798年,拿破仑奉命率军进攻埃及,并拿下了亚历山大港。随后,拿破仑又出兵叙利亚。在这片新月沃地上,牵制当地的英国军队。只不过,就在同一年,第二次反法同盟组建,这一次的群殴团队,阵容更加豪华,沙皇俄国也参与其中。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眼看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的法国中央政府,呼吁军人马上接手当时的政局。

1799年11月,法国共和历雾月,拿破仑秘密潜回法国本土,并发动政变。

雾月政变(Coupof18Brumaire)之后,拿破仑上台。他被推举为“第一执政”(firstconsul),执政府(TheConsulate)代替了督政府,成为法国最高权力机构。执政府名义上奉行共和,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军人独裁政府。

执政之后的拿破仑精神抖擞,他亲自率军,仿效当年的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本土。在他的一手扶持之下,众多姊妹共和国被建立起来。

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被瓦解。

1803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开打,但就在战争的漫天硝烟之中,拿破仑在1804年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并且随即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NotreDame)举行了皇帝加冕仪式,罗马教皇庇护七世(PopePiusVII)被迫为拿破仑行加冕礼。1805年,拿破仑再接再厉,又在米兰被罗马教廷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只不过,乐极生悲的是,1805年的同一年,在英法特拉法尔加海战(BattleofTrafalgar)中,法国联合舰队全军覆没,从此之后拿破仑也再也无力在海洋上同英国人争夺霸权。

虽然欧洲称霸,海陆两个方向上海路已然是被英国人封死。法国人已经出现了疲态,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点,加冕这样的冲喜当然是有效的,尤其在这位藐视一切权威的,军事指挥艺术的天才拿破仑眼中。

1806年,第三次反法同盟被瓦解。

冲喜带来的快乐感觉一直余音绕梁,在法兰西帝国这个唬死人的大幌子庇护之下,拿破仑又在1807年和1809年连续两次粉碎反法同盟的反扑。

巅峰时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出现在1811年,当时拿破仑麾下的帝国,俨然已经拥有了一统欧洲之势。欧洲大陆上能够与法国人争雄的,只剩下了沙皇俄国。假以时日,似乎跨海扫平英国对法国人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先东还是先西,这个问题同样摆在了拿破仑的面前。

1812年,拿破仑最终选择了先一望无际的俄罗斯大平原进发。

只不过,拿破仑的部队完败,沙皇俄国则取得惨胜。

此一战后,实际上拿破仑的一统欧洲的大梦,差不多也醒了大半了。

从军事上来讲,拿破仑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但他并非一位能够看清历史大势的政治家。欧洲当时的政局是平衡式外交,任何一个想称霸欧洲的政权,得到的只有列强群起而攻之的下场。不可否认拿破仑的个人能力,但在政治上,拿破仑更多的是躺在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上。法国十年巨变,君主与贵族们被涤荡干净,革命打扫完了屋子让拿破仑来请客,不料却搞得更加杯盘狼藉;拿破仑前期军事上的成功,也更多仰仗了法国大革命锻炼出的身经百战的老兵。而且,这些老兵身上,都还带着那种来自人性解放的革命狂热。当老兵中间的精华消耗殆尽,只剩下新兵蛋子上阵,凭借法国一国之力,不可能同时对战欧洲的英俄普奥四强。

更何况,英国人的海军肆虐海疆,早已逼得法国人闭门锁洲了。

事到如今,拿破仑这位骨子里不服输的天降奇才,依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

1813年,“莱比锡战役”(BattleofLeipzig),拿破仑完败。第六次反法同盟,取得决定性的一战。

1814年,同盟军占领巴黎,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

同年,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LouisXVIII)赶回巴黎,波旁王朝复辟。

战后,拿破仑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Elba)。

维也纳体系

按照正常意义上来讲,拿破仑的故事已经到此为止。

然而,这位理想主义化的战争狂人,居然在公元1815年杀了个回马枪。他带着七百名亲兵,悄悄地回到了法国本土,仅仅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还有拿破仑本尊到场,皇帝复辟,创建了一个百日王朝(HundredDays)。

结局,我们也都耳熟能详了。

其实,拿破仑从厄尔巴岛上的出逃,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次巧合。

第七次反法同盟建立,拿破仑再败于滑铁卢(BattleofWaterloo)。当我们打开一张地图,看厄尔巴岛的位置的之后。发现这座岛屿恰好位于科西嘉岛和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之间,西边是拿破仑的户籍所在地,东边则是拿破仑的祖籍所在地,两边无论哪一边,拿破仑都能够自如地用母语交流。而且厄尔巴岛面积居然达到了二百二十四平方公里,距离托斯卡纳海岸最近处只有二十公里。拿破仑被准许在岛上开铁矿,建道路,还被准许颁布法律,训练海军。而且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拿破仑在岛上还保留了皇帝称号。

这一次,反法同盟没有再跟拿破仑客气。

他被流放到了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SaintHelena),距离它最近的大陆,是非洲海岸。

这个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个岛,英军戒备森严。

1821年,拿破仑在这座岛上去世。

拿破仑战争,是又一次典型的欧洲大战,我们不妨称之为第四次欧战。

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诸强确立了维也纳体系(ConcertofEurope)。

维也纳体系,英国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依然是保持海上强权,保证英吉利海峡的绝对安全,确保欧洲大陆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终成果,也完全符合了英国人的利益。

1815年9月,以基督教基本教义为基础,以维护欧洲各国封建君主制存在和维护欧洲和平为动因,分别信仰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奥地利、普鲁士、沙皇俄国三家结盟,形成了所谓的“神圣同盟”(HolyAlliance)。然而,这个同盟是由沙皇俄国所倡议组建的,且以宗教为幌子,合作内容显得不合时宜且流于空泛。这些,并不完全符合英国人的利益。狡诈的英国人果断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1815年11月,联盟重谈,英、奥、普、俄结成四国同盟(QuadrupleAlliance)。

以四大强国的“四国同盟”为核心,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之中,拿破仑虽然惨败,但法国人并没有输掉底线,反而还保留了法国、西班牙、两西西里的波旁王朝;俄国人和普鲁士人虽然大获全胜,尤其俄国人还付出了血的代价,但英国人却在一直压制这两家新贵太过强大;荷兰人的好望角被强行划给了英国,而原属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尼德兰,则被硬生生划给了荷兰;对德意志、意大利,大家则意见一致,继续持续保持分裂。

大国决定小国命运,强国随意处置弱国,几个超级大国之间保持均势外交。

这就是维也纳体系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我们回头再看拿破仑。

很多人说,拿破仑很像是英国的克伦威尔,但克伦威尔并没有拿破仑的勇气称王称霸。拿破仑手中没有皇位,他可以凭空捏造皇位。没有教皇,他可以俘虏教皇。拿破仑的心中,只有他自己;也有很多人说,拿破仑很像是中国的项羽,但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在乎自己的名节。然而拿破仑几次三番出尔反尔,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不择手段。而且拿破仑虽然骄横,但他内心深处并不自信,他后来和奥地利公主通婚,分封自己的亲戚四处称王,无非是为了洗白自己的卑微出身。所以,相比之下,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贵族。

拿破仑更像是老天赐给法国人的一个礼物,在最合适的时间扮演了最合适的角色。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用法国人的浪漫和理想,谱写了一曲一统欧洲的悲歌。

拿破仑时代,法国人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

拿破仑之后,法国人从战斗精神上迅速垮掉,一直影响到今天。

拿破仑战争已经结束,但维也纳体系本身也存在很多弊端。维也纳体系只是一个暂时的动态平衡,俄普的崛起,即将带来欧洲历史的再一次改头换面。

(1)作者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