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创新成就海信

第四十四章 创新成就海信

周厚健语录:

1.技术是桶底,创新是生命。

2.质量不能使企业一荣俱荣,却可以使企业一损俱损。

3.海信的事业是全体海信人的,海信集团属于海信全体员工!

4.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竞争是“竞走”,不是乱跑,竞走是有规则的,违规就要被罚出场外。恐怕没人希望被排除在全球经济圈之外。

5.海信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不像传统的国企。海信实现国企资产大幅度增值最重要的一点经验就是把经营者错位到所有者的位置上来思考国企改革与发展。

6.小企业靠人,大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文化是无法复制的,也只有文化才创造出永远的差异性。

7.我们是做家电的,在这个行业浸染久了,不看商标我们就能认出是谁的产品,不换名片凭交谈就能知道是谁的人。这就是文化这个基因的作用。企业文化就像一种人品,人品一旦出现问题,企业肯定会遭殃,员工也就倒霉了。

8.任何收购都有胜败两种可能,不是已经有数据指出中国企业的并购有70%以失败告终吗?我的个人体验是,不能把收购失败归咎于双方的文化冲突,这是管理不到位的借口。

周厚健简介:

周厚健,海信集团董事长。山东牟平人,1957年8月出生,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电子系,1992年1月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1994年8月任青岛海信电器公司总经理,1995年2月接任青岛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青岛海信集团公司总裁,青岛市电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1999年3月任海信集团总裁,2000年3月海信集团实行决策层与经营层分离后,出任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青岛市、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原电子工业部优秀企业家并被授予“金牛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荣获“环球杯”世界青年企业家大奖赛“经营才能特别奖”(中国唯一获此殊荣者),2000年度被评为CCTV“2000经济年度风云人物”。2002年荣获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者称号。

在周厚健的领导下,海信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为发展战略,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构架起了“家电、通信、信息”3C主导产业,涉足电视、空调、计算机、移动电话、冰箱、软件开发、网络设备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成为国内大型的专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2002年海信集团以193亿元的销售收入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第六位。海信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家一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承担十多项国家级项目。目前,海信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子公司,产品远销到欧洲、非洲、东南亚、南美、北美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日本、巴西、美国、印尼、中东、澳洲、香港、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贸易分公司或办事处,在南非建立了生产基地,实行本土化经营。

★第一节:海信的创新精神

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从事企业经营是周厚健和海信的成功之道。

什么是创新行为?

彼得·杜拉克说:“企业家推陈出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行为。”

我们都相信是创新和创新精神改变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民族需要创新,企业需要创新,周厚健说:■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是没有出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战略。■海信人所具有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多年来,海信集团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孵化新产品、新产业为推进器的发展战略。最近两年来,海信每年获得的专利都超过了100项。

在海信有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中佘志勇就是其中的一名技术创新的人员。海信在在DB一318S和DB一518C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开发过程中,佘志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跨国公司中,它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但由于当时开发周期短,研发人员不足,佘志勇就独自承担了所有软件和主要硬件设计开发工作。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地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这两款产品通过了青岛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证明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5月15日的《海信时代》以《数字科技的攻坚兵》为题讲述了海信技术中心科技标兵佘智勇的故事,说:■人群中的他,实在不是一个可以牵扯你视线的人:短短的小平头,多年不变清瘦的国字形脸,英挺的鼻梁上一年四季都驮着一副厚重的眼镜,总是炯炯如炬的眼睛也许是你留意他的惟一可能。瘦瘦高高的邻家大男孩形象让你觉得他是如此的平凡,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技术中心数字电视所的副所长佘智勇,一个以所为家的工作狂。■在海信集团临时追加的DB-2001HDC电视机顶盒开发中,佘志勇又承担了前端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的开发工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仅通过一次PCB板设计,就完成了需要几轮开发的设计要求,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保证了青岛有线电视台的HDTV电视试播工作。

在一次研讨会上海信集团的董事长语重心长地说道:“纵观海信30年的发展历史,我深刻地体会到,处在我们这样的行业,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本,也是走出国门最基本的条件。”

海信的销售额从最初的4亿一直攀升到430亿。有人会问,海信何以发展如此迅速?“只有一个因素就是海信一直立足于创新。”周厚健说。

对于创新,周厚健指出,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作为企业来讲,它要在市场上体现出竞争力,主要是表现在产品、价格和市场的占有率上。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产品,因为消费者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产品,选择你产品的质量和技术。

为了更进一步鼓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2002年11月,海信集团开始设立科技创新奖,最高奖金高达50万元,最低也有4万元。

夺得海信第一届的创新奖的是:海信通讯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杨文琳和她的小组。他们拿走了50万元。杨文琳和她的小组开发了C2101手机,这是国内第一款CDMA彩屏手机。

随着海信自主研发的第一款CDMA彩E手机C3698的上市,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领军者、海信通信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杨文琳一下子成了公众瞩目的“焦点”。

C3698在这款产品上,海信率先实现了手机照相功能、多媒体邮件功能等,打破了国外大公司在CDMA高端产品方面的垄断。“没有一个合作伙伴愿意把技术完全掏给你,要想完全掌握,唯有付出更多的汗水。”提起第一部手机C2101的研发过程,杨文琳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01年,海信集团在同日方合作的过程中,日本人坚决要求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海信任命杨文琳为海信通信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由她主持海信移动通信产品的开发工作。杨文琳与海信研发人员一起认真分析双方的研发现状,及时正确判断出了海信研发人员的研发实力,“表示决不照抄照搬日方的东西,要做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移动电话”。

据说,当时公司内外很多人认定“海信必定照搬日本技术”、“海信人必定服从日本工程师的指挥”,如果背离这个前提,几乎就是死路一条。杨文琳带领海信研发人员,策划开发最新的CDMA手机产品,在产品开发中积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到了后来,海信CDMA手机研发人员的技术实力使日本人逐渐转变了看法。

2001年,为了使海信通信公司获得国家CDMA定点生产许可,杨文琳在定点申报中提交了海信通信产业和产品发展规划,以及海信CDMA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未来发展报告。

她的解说“给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产业部及其他相关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高度评价”。最终,考察小组一致认为:“海信的自主研发实力、技术掌握程度和开发环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

那年8月,海信成功获得了国家CDMA手机定点生产许可。杨文琳主持设计的海信第一款CDMA手机C2101也成为中国联通CDMA网络测试使用的惟一基准手机和重点推荐产品。

C2101没有让海信人失望,它最终成为中国联通的重点推荐产品和CDMA网络测试基准手机,成为当年市场上赢得最多尊重的产品。

C2101的成功,使海信彻底丢掉了借助国外技术的“拐杖”。从C2101到C3698,在自主研发道路上,杨文琳和她的团队越走越远。尤其是C3698手机的批量上市,打破了高端手机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的格局。CDMA知识产权的拥有者、美国高通公司评价称——“已具备国际一流水准”。

在第一届科技创新奖公布的那一天,幸运者还有很多人,他们身上的创新精神,代表着海信的绝对速度,代表着海信恒久不变的法则。

作为青岛海信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文琳,之后一口气推出了C3700、C3699、C777、C787、C289等多款CDMA1X产品,从而实现了CDMA手机产品系统设计的全部自主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海信在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开发领域的技术实力。此次,共有“TD-SCDMA手机产业化”等课题获得青岛市首批“科技将才”专项计划资助。

在海信,在江西路11号,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好奇成为那些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海信的那句口号一一创新就是生活。

创新是海信的生命。海信的创新法则是—速度,绝对的速度。对速度的执著,对创新的偏爱造就了今天的海信。

海信人不断地创新。这就是周厚健之所以有今天伟业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海信的创新史

海信的前身是一个只有十几个职工、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小作坊。今天,周厚健所领导的海信涉足家电、通讯和信息领域,拥有海信电器、海信科龙两家上市公司,拥有海信、科龙、容声3个中国驰名商标,在国家统计局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排名中,海信已经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副总裁郭庆存说,“能耐得住寂寞是海信能坚持技术立企从而成功的根本原因”。以信芯的研发为例,研发团队历经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寂寞与枯燥,“5年看不到头的极度挑战”,然而,这支令人敬佩的研究团队,最终在一个小小的集成板上成功做成了200多万个电路,700多万个晶体管,研发成功了,并且很快批量生产了。“5年对一个人来讲是漫长的,信芯是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

自从海信的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1969年诞生以来,他们在创新上就成为一种不变的传统。翻开海信的创新史我们就能一目了然了:1976年9月,海信开发的国内第一台9英寸全塑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3年,中国第一台22寸彩电在海信诞生;1995年,海信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95年8月,海信研制的TC2929DSP大屏幕彩电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中国最先进的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第二年海信成立了技术中心北京分中心,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国家863项目掌上电脑的研制。那一年,海信开始介人计算机领域,以第一家立足于信息产业的家电制造商的姿态,成为家用PC战场上的一匹黑马。

1996年,海信电脑获ZD中国实验室全部奔腾Ⅱ产品测试综合测评第一名;1998年,海信攻克纯平电视的关键技术,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纯平彩电;2000年,海信成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001年8月,海信推出中国第一台彩屏CDMA手机;2004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海信集团获得“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成就奖”,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荣获“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杰出贡献奖”。

2005年6月,海信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从而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而无“中国芯”的历史。此举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的垄断地位,直接导致了同类进口芯片价格大幅度下降,芯片价格从13美元降到了5美元,从此每块芯片的进口成本节约了非常可观的8美元。

从2004年开始,海信集团着手筹备电视液晶模组项目。2007年9月,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建成,良品率达到99%。海信模组二期将于今年7月底前建成投产,明年还将继续建设两条生产线,年底产能将达到300万片。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批LED背光液晶电视也将由海信全面推向市场。

海信的技术创新,意味着中国彩电行业在上游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崩盘”的风险已经在逐步消退。

海信许多的年轻子公司是这样诞生的——每涉足一个产业,海信都先在中心设立一个研究所,进行超前研究超前孵化。经过两三年时间,等技术人才成熟后,裂变为新的公司。前期是技术中心的一个研究所,在有了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后,借用产业升级换代时机突进,迅速裂变为新公司。

空调公司的建立也同样如此。《福建日报》曾报道说:“海信早就弄了空调技术研究所在那儿默默地搞跟踪研究,一旦发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良机,迅即以研究所为主体创办企业,结果迅速占领了市场。”

1998年,周厚健又公开向同行叫板:要战咱们战技术,搞一场“技术擂台赛”。

周厚健说:“海信宁可服从长期利益而牺牲短期利益。产品的毛利分摊到广告上多了,分摊到开发和质量上的必然就少。这是不能容忍的……如果不掌握技术创新主动权,在大开放的市场上就只能拿到‘微利’;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在市场上拿到长期的‘厚利’,就必须舍得在技术创新上花大价钱。”在企业竞争上,他认为把人才和技术应放在首位,而不是把广告宣传、价格和服务作为首要的因素。

所以,海信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很大,使其以高科技含量品牌的形象在市场上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周厚健相信,海信与一般家电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坚持“非国际一流技术不引进,非国内一流产品不生产”。

★第三节:技术创新成就海信品牌宝剑锋自磨砺出,今天,海信的技术创新已经硕果累累。在海信,所有的人都相信,海信集团之所以创造了今天的奇迹,是“技术创新演绎了市场神话”。

周厚健认为,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是企业全球战略的核心。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正在改变中国企业的身份,中国企业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失去。“要是没有技术,海信就成功不了。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技术领导者”作为企业发展的定位,以技术创新为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科技与技术的高起点,走在国内行业技术革命的前沿,保持效益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人欣羡的成绩。

2000年2月底,海信两款“工薪变频空调”以低于市场同类产品1000元的价格隆重上市,海信对外宣称“技术革了价格的命”。“工薪变频空调”一下子成为了市场追捧的焦点,这两款空调的销售量也创下了淡季型号的最高纪录,仅2000年3月一个月的销售量就突破了6万套。

那一年8月,海信又推出号称“引导画质革命”的胶片彩电和“体现人们现代生活时尚”的休闲彩电,两千多台胶片彩电和五千多台休闲彩电在一周之内被抢购一空。那一年,海信的环保纯平彩电、智能去磁彩电、升级彩电系列产品等在2000年市场上也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就这样,海信用技术不断演绎了市场神话。

2008年7月,海信完全自主研发全球最薄的42寸LED液晶电视TLM42T08GP批量上市;2008年12月,国内首批55寸大屏液晶上市……三十年的不懈的创新,成就了海信的品牌价值。2005年,海信电视市场占有率由2003年的第五位一跃升至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至今。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成就了海信国产彩电王牌的地位。海信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不断创新满足了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保持了企业的活力。所以,海信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之间最高层次的竞争。多年来,海信一直坚持在产品技术层次和满足市场需求上做到最好,并致力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海信的技术创新追求速度,速度,绝对的速度就是“海信法则”,为加速技术向市场转化的过程并灵敏地把握市场切入时机,海信技术中心成立了市场部。市场部的人员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部分是资深的技术人员,还有一部分是技术经济、市场营销、市场分析、投资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保证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的动态对接。

的确,海信有不少产品领先于市场,他们首款自主研发的音视频处理芯片、国内首条液晶屏模组生产线、业内首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内首批LED液晶电视、首批55寸超大液晶电视等。推出的环保彩电、纯平电视、胶片电视、“金蜗牛”变频空调、海贝电脑等产品都被认为是“高技术含量产品”。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海信人三十年的不懈努力。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产品都是它的生存之本,而产品的生存之本则是创新。在平板电视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价格在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中已经不具备决定性的影响,真正吸引消费者的往往是产品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特色。

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叫好又叫座”,许多企业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真正的要做到并非容易,没有背后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没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创新就是一句空谈。

从CRT到平板时代,国内彩电企业经历着痛苦的蜕变。由于平板电视从芯片到屏幕、模组,外资企业紧握产业上游资源,国内企业在技术核心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论为外资品牌的装配车间。由于缺乏对上游资源的掌控,成本控制成一纸空谈,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在外资企业技术成熟的条件下进行独立自主的技术研发,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但徒劳无功,反而会加速国内企业的衰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海信人坚信技术创新能够带领企业走出困境,为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海信科龙日前发布的三季报:今年1-9月,公司净利润为1.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4.57%。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海信科龙出口业务连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来自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冰箱出口总量同比下滑10.26%,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而海信科龙冰箱出口却实现了17.28%的增长,出口量达到144.4万台,稳居行业第一位。

据了解,海信科龙2009年不断推出领先同行的新品:3月份,海信御享360°全直流变频空调全面上市,平均每小时省电0.76度,一年可省电859度;5月份,容声冰箱推出第五代节能明星产品,日耗电仅0.25度,为全球最低纪录。此外,全球同步推出的海信多门变频冰箱、科龙直流变频双高效空调等产品,也以遥遥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世界一流的工艺设计水平,受到市场热烈欢迎。最近推出的海信双模空调,由于全球首创“双模”运转功能,比普通直流变频空调更省电20%,被权威专家认为是空调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业内引起震动。

技术领先的目的是市场领先,但对于一个曾经的传统家电企业来说,要实现技术领先必须保持较高的投入,而且必须确保技术回报和市场回报。在这两个方面周厚健阐述了自己的理解:“海信一定要保证在把钱换成技术后能用这个技术换来更多的钱。”并将之确定为海信特有的技术孵化产业模式的精髓。

不论在传统产业还是在新兴产业,海信无疑都是成功的实践者。海信之所以成功,与他们的所倡导的“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技术的创新成就了海信的品牌,成就了海信今天的成功。

海信有个目标,到2010年,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球互联网终端与方案制造、提供与销售服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老板沉思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国老板沉思录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创新成就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