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世界的起源及形成

伊斯兰世界的起源及形成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是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首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以后在世界各地获得广泛传播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意为“顺从”,即顺从惟一真主“安拉”

的意志。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现在全世界大约有8亿人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各大洲,特别集中在西亚、中亚、北非、东南亚各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全国共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即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和保安族,共1,400余万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

伊斯兰教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信后世。

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现分述如下:

伊斯兰教的信仰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即所谓“清真言”)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里的真主,就是阿拉伯语的安拉。一个人只要承认这点,并用清楚的语言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名义上就可以称为穆斯林。在这一基本信条之下,又分为五项信仰:

1.信安拉。确信安拉是惟一的真主,反对多神和偶像崇拜。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不可见的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恩养者,清算日的掌权者,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始、无终、独一无二、永生、自存、无形象、无所在、无所不在、不生育、亦不被生。《古兰经》中列举了安拉的美名达99个之多,集中到一点,就是“信主独一”。在一个盛行多神拜物教的社会里,对安拉的这一概念,具有统一信仰的划时代的意义。

2.信天使。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创造万物,天使也是安拉创造的。安拉派遣天使管理天国,但他们并无神性,只是执行安拉的命令。《古兰经》认为,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者,天使也要向人祖下拜。人看不见天使。伊斯兰教在天使论中给哲卜利勒以最高的地位,据说是他把安拉的启示传达给穆罕默德。

3.信天经。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而降示的一部安拉的经典,也承认在穆罕默德以前历代先知所传的经典如《旧约》、《新约》等为“天经”,但认为它们有的已经失传,有的经过后人篡改而失真,只有《古兰经》是最后、最完善的一部天经,为穆斯林所遵行。

4.信先知。伊斯兰教认为在每个民族那里都会出现一个先知,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人们“报喜信,传警告”,但穆罕默德却被认为是一位最后的先知和安拉的使者,即“封印的圣人”。《古兰经》中所提到的先知,绝大多数是《旧约》和《新约》中记载的,这说明伊斯兰教是集闪族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哈尼夫思想、伊斯兰教等)之大成的宗教。

5.信后世。伊斯兰教的后世论,是《古兰经》中最生动的部分。第75章被称为《复生章》,认为世界将有一天,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的清算,所有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都将“复活”,集中起来,接受安拉的审判,决定赏罚,善人进“乐园”,恶人进“火狱”。后世的信仰,一直是历代先知的教训的主要部分,伊斯兰教把它列为信条之一。

有些学者把“信前定”列为信条之一,成为“六信”。

所谓“前定”,就是说,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情,不论善恶,都是出自真主的意志。“前定”是伊斯兰教的一条重要教义,但在是否列为第六信仰上,伊斯兰教学者中尚有争议。

伊斯兰教的五功

伊斯兰教实践包括“五功”,它是一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五功”的内容是:1.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是信仰的表白(即“作证”)。当众表白一次,名义上就是一个穆斯林。

2.礼拜。这是穆斯林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祈祷的宗教仪式,主要有:每日五次礼拜,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举行;每周一次的星期五聚礼(主麻拜);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会礼。

3.斋戒。每年在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斋戒一月,每天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莱麦丹月是《古兰经》开始下降和穆罕默德开始为圣的月份。

4.天课。这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课税。信徒的资财达到一定数量时,每年必须提出其中一部分散给贫苦的穆斯林。

天课原来是一种自由施舍,后来成为按信徒财产的不同种类以不同比率由国家征收的宗教税。近年来,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中,天课与国家税收分开,又变成一种宗教性的自由施舍。

5.朝觐。伊斯兰教规定,一个穆斯林,在身体健康、经济能力许可、旅途安全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朝觐一次。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是世界性的穆斯林大集会。

一些伊斯兰教者想在“五功”之外增加一项“圣战”

(为安拉之道而战),成为“六功”,但不为大多数学者同意。

伊斯兰教不仅是一个宗教,而且是一个思想体系,一个伊斯兰教作为主导因素的文化。“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教社会制度的特征。

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被称为“安拉的语言”而为穆罕默德所传述的《古兰经》;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哈迪斯(圣训)是《古兰经》的补充。教法(沙利亚)是后来伊斯兰教学者根据《古兰经》和圣训,并参考被征服地区的法律和风俗习惯,因时制宜而制定的穆斯林“行为的规则”

或“法典”。研究教法的学问叫做教法学(斐格赫)。因对教法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如哈乃斐派、马力克派、沙斐仪派与罕百里派。中国穆斯林在教法上遵行哈乃斐派的主张。伊斯兰教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例如饮食、婚姻、丧葬、宰牲等,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民族、宗教和社会根源。伊斯兰教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未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牲禽等,还有禁酒,在《古兰经》中都有明文规定,在当时是对古阿拉伯人饮食禁忌上的一大改革。穆斯林严格遵守《古兰经》上的这些规定。但“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

伊斯兰教主要有三大节日:开斋节(教历十月一日)、古尔邦节(教历十二月十日)和圣纪(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教历三月十二日)。伊斯兰教有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伊斯兰教有两个主要教派:逊尼派(多数派)和什叶派(少数派)。什叶派也有自己的圣地和节日。

什叶派的圣地有纳贾夫、卡尔巴拉(以上在伊拉克),库姆和马什哈德(以上在伊朗)。什叶派的节日有阿舒拉节(教历一月十日)等。

创立与发展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创立之后,就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对世界仍发挥着作用。这一宗教于公元7世纪时产生在阿拉伯半岛,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渴望得到解救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因此,这里的居民在肤色上也兼有三个人种的特征。几乎被沙漠和草原所笼盖的阿拉伯半岛特别适合于游牧,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在古代农耕业不发达时期,一直比其他地区先进。

在世界各地普遍进入定居的农耕时期以后,阿拉伯地区的优势地位便开始消失。到公元5至6世纪之后,世界上许多地区早已进入文明时代三四千年了,然而阿拉伯地区,尤其是贝都因人居住的地方,却仍然未能摆脱原始的落后状态。经济、文化停滞不前,部落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人们经常为争夺牧场和水草而展开血腥的厮杀。

但是,靠近红海的汉志地区的情况却比较特殊。这里虽是不毛之地,但却是从南部沟通欧亚的商业要道。东方的商品从印度洋运到也门,然后再由阿拉伯商人用骆驼驮着北上,通过汉志地区到达地中海,再从那里转送到欧洲各地。

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为汉志地区带来了繁荣,其中麦加和麦地那城最为出名。

麦加城位于整个阿拉伯地区南北交通的中枢,那些长途跋涉的商人通常都要在这里歇脚。因为这里有一口诱人的清泉井,这在视水如油的阿拉伯人眼中是很不寻常的,这里还有一块巨大的不知什么时候从天上落下来的黑色陨石,阿拉伯人将它看成是一个圣物。为了供奉这块圣石,还建了一座庙,名字叫克尔白神庙。远近的阿拉伯人常常成群结队地专程到此拜祭。同时,他们往往还随身带来一些货物互相交换。久而久之,一个大规模的交易市场就在麦加形成了。

公元6世纪,为了争夺也门、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了战争,这就使原来经过汉志的商路被切断了,麦加城由此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公元572年,波斯人占领也门以后,没有恢复原来的商路,而是把运到这里的商品改道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然后再运抵地中海。商路断了,财路同样也就断了,麦加人的收入因此急剧减少,变得越来越穷。为了争夺财富,阿拉伯人各个部落之间加紧了互相的掠夺,战争由此更加频繁。

此时汉志地区的大多数阿拉伯人都感到十分痛苦,但是又没有人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绝望中,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希望神能解救他们出苦海。伊斯兰教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安拉的使者

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扬”)生于公元570年的麦加。他的父亲出身于哈希姆家族,以前是强盛的古莱西部落的望族,所以穆罕默德是这支贵族旁系的后裔。穆罕默德的父亲在穆罕默德出生前就去世了,穆罕默德的母亲也在他六岁时死去,在穆罕默德六岁至八岁时由他的祖父(克尔白神庙的管理人)抚养,八岁时祖父去世,由伯父收养。

穆罕默德的童年很苦,从小就得自谋生路。他当过放牧人,是一个半文盲,年青时他诚实可靠,相貌俊秀,在随伯父经商的时候,到过巴勒斯坦、叙利亚和许多地区。通过游历,穆罕默德增长了见识,对阿拉伯人民的各种痛苦也有了很深的了解。他又研究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知道了许多神话传说,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另外,他还学会了观测天气、预测风沙和治病的本领。这一切都为他以后创立伊斯兰教打下了基础。

但是穆罕默德太穷了,他的抱负没有金钱和地位的保证,是无法得到施展的。于是在二十五岁时,穆罕默德和一个年龄比他大得多,名叫赫蒂彻的麦加富商的遗孀结了婚。

从此,他在经济上一下子有了保障,开始进入上层社会。

在麦加城外,有一座幽静的小山,当地人都称它希拉山。穆罕默德经常独自一人到山里的一个小山洞里冥思苦想。他一直在考虑创立一个可以被大多数阿拉伯人接受的宗教,使那些整天处于痛苦之中的同胞得到解脱。他参照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将其中他认为阿拉伯人能够接受的教义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义设法结合起来。但是这个工作太艰难了,穆罕默德为此常常在山中呆上许多天。终于,在610年的一天,他豁然开朗,想通了最关键的道理。不久,他从山上下来,便开始传教,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原意为“顺从”。按伊斯兰教的观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而不是创始人。

所谓复兴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发展到尔萨(公元元年—40年)圣人时代之后中断了五百多年,到穆罕默德为圣时才复兴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人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死后就会被打入地狱。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由于自己是安拉的第一个信徒,所以他就是信徒的先知,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使者,传达安拉的意旨。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

虽然伊斯兰教教义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要求人民采取消极的态度。但在另一方面,又给教徒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为人行善,买卖公平,救济贫困,照顾孤寡老人等。

此外,对偷盗和欺诈等犯罪行为,伊斯兰教义也规定要给予极为严厉的惩治。因此伊斯兰教教义也被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国家长期奉为法律。伊斯兰教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一夫多妻。穆罕默德本人就在赫蒂彻死后,又娶了八个妻子。穆罕默德的施教早年并不顺利,头三年只有30多个人皈依他宣传的宗教,还遭到一些麦加富商和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因为伊斯兰教是一神教,同传统的古莱西部落的多神教是极不相容的。同时,教义中提出的施舍济贫的主张,也损害了大贵族和富商的经济利益。一些贵族和富商时刻准备谋杀穆罕默德。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622年7月16日深夜,穆罕默德率领他的信徒离开了麦加,移居到麦地那,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徙志”,伊斯兰教把这一年定为伊斯兰历法的元年,历史上称为“希吉拉”,意思就是大迁移。

雅特里布与麦加不同,这里不是顽固的古莱西部落贵族统治的中心,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贫民也较多。在这里,伊斯兰教很快便被人们所接受。在此基础上,穆罕默德制定了“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应是信仰而不是部落”这一流传至今的法则。

不久,麦加贵族向雅特里布发动了进攻,企图消灭穆罕默德的势力。穆罕默德将雅特里布的教徒组织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同麦加贵族进行了多次的战斗,打败了麦加贵族军队的进攻。628年,穆罕默德和麦加的贵族们签订了停战条约,使双方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以一个麦加人害死一个穆斯林为借口,集合了一支1万人的大军攻占了宗教中心麦加城。进入麦加之后,穆罕默德清除了克尔白神庙中的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那块陨石,作为全体穆斯林的圣物,又把克尔白神庙改为清真寺,并规定,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这里朝圣一次。同时他还宽恕了他的大多数敌人,收复了各个部落,把非穆斯林赶出圣地,不接受伊斯兰教的人不得参政(但不会遭杀害或放逐)。自此,建立了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

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当时他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继承人),也没有谈到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领袖是从部落上层有威望的人中推选的。然而穆罕默德所建的公社包括了许多部落,哪个部落有优先权呢?由此,在伊斯兰教内诞生了两大主要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逊尼派虽然将其他不同信仰视为异端,却同时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努力调和真主的无限权威和人的责任这两个观念。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或者“派别”、“同党”。该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发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目前该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也门、叙利亚、黎巴嫩、阿富汗、土耳其、巴林等国。

到16世纪时,伊斯兰教徒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产生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的发展,对于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伊斯兰教中让教徒进行“圣战”的教义,使它在传教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侵略性。伊斯兰教徒们正是以“圣战”的名义,在新月的旗帜下,挥舞着阿拉伯弯刀,进行猛烈的扩张,建立了许多富有侵略性的大帝国,比如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直到现在,伊斯兰教仍然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能量。

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人原来住在阿拉伯半岛上。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约为欧洲的1/3,绝大部分土地为沙漠和草原,叫做“内志”,气候干燥,土地贫瘠。半岛西南部的也门,气候温和,是一个富庶的农业区,称为“阿拉伯福地”,主要生产咖啡、椰枣和大麦。6—7世纪时,半岛上的居民大多数为牧民,称为贝多因人。他们逐水草而居,放牧骆驼、羊和马匹。骆驼素有“沙漠之舟”之称,是阿拉伯半岛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

在半岛西部红海沿岸,有一条狭长地带,叫做“汉志”。自古以来,这个地区就是亚欧两洲交通的一条重要商道,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非洲的黄金和奴隶等,都经海路运往也门,然后由骆驼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运到欧洲。半岛上出产的椰枣、皮革和金银矿产等也通过这条商道运往境外。

商路两旁形成许多商业据点和城镇,其中以麦加和雅特里布最为重要。

麦加城是个繁荣的城市,它是商道上的重要枢纽,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麦加城的多数居民是古莱西部落(意为收集财物),他们主要经营商业和服务行业,也有一些手工业者。麦加城有个克尔柏古庙。其中有一块黑陨石,为阿拉伯人所崇拜。每年春季举行的庙会,成为定期市集,各方的阿拉伯人常来赶集和朝拜神庙。古莱西部落的贵族组织和领导朝拜及交换事宜,从中获得大量的商业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

阿拉伯人的社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国家。7世纪时,居住在汉志一带以及少数绿洲的阿拉伯人,处在原始公社解体和阶级社会产生的阶段。部落中分化出来的贵族占有较好的牧场、牲畜和奴隶。在通商要道的城市里,出现了商业和高利贷贵族。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俘虏,也有人因犯罪和负债沦为奴隶的。阿拉伯人认为,掠夺是光荣的,为了争夺水草和牲畜,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氏族之间血亲复仇之风盛行。奴隶和贫苦牧民为了反抗贵族的剥削和压迫,经常起来反抗,捣毁贵族的帐幕,抢走他们的牲畜和财产。

6世纪初,伊朗和埃塞俄比亚为了争夺半岛的西南地区进行长期战争,使也门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商旅不前,汉志地区商业因而转向衰落。东方商业改由波斯湾和两河流域运到地中海。商业的破坏和经济的衰落,使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奴隶深受其苦,许多靠过境商业维持生活的部落逐渐贫困化。麦加贵族和富商乘机用高利贷盘剥穷人,广大下层人民的处境非常困难,人民群众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反抗斗争不断发生。贵族为了加强统治,镇压人民群众反抗,夺取新的土地,开辟新的商业途径,需要政治统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构。阿拉伯人民也希望打破部落的局限,获得牧场和肥沃土地。阿拉伯各部落联合成为统一国家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伊斯兰教的产生,这是这些社会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人原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神。麦加城克尔柏古庙的黑石虽为大多数阿拉伯人所信仰,但并不是惟一的神。

形成统一国家的社会要求,促进了一神教即伊斯兰教的产生。

穆罕默德(570—632年)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被伊斯兰教徒称为“穆圣”。他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幼年作过牧童,成人后曾随商队到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经商,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等一神教的影响。他结合阿拉伯人对原始宗教的崇拜,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宗教学说,创立了伊斯兰教。他以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为宇宙间惟一的真神,自称是安拉的使者,是来到世间传达真主安拉旨意的先知。“伊斯兰”一词的意思就是“顺从”,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和《圣训》。“古兰”意即“宣读”或“诵读”,是安拉通过穆罕默德传达给世人的启示,《圣训》是穆罕默德生前言论的记录。

《古兰经》里规定了伊斯兰教的信条和宗教义务,最主要的信条是:“除独一的安拉之外,别无主宰,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和先知!”;“安拉为你创造大地上的一切”,“天地万物皆属安拉”。这些信条反映了阿拉伯贵族建立统一国家的要求。其次是相信末日,凡生前信仰安拉、遵守经典、服从先知的人死后升天堂,否则下地狱。再次,宣布“凡穆民皆兄弟”,不分氏族和部落,废止血亲复仇,以加强内部的团结。伊斯兰教信仰一神的教义跟阿拉伯各部落的统一要求相符合,因此,伊斯兰教很快传播开去,成为阿拉伯人政治上统一的有力杠杆。

《古兰经》为穆斯林规定了五项基本宗教义务,简称“五功”。(一)念功,即信仰和口诵“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我国的穆斯林称它为“清真言”);(二)拜功,每天面向麦加克尔伯古庙的方向礼拜五次,每周星期五中午的礼拜要在清真寺里集体举行;(三)斋功,就是赎罪的斋戒。每年回历九月斋戒一个月,白天不食,故回历九月又称斋月;(四)课功,又称天课,教徒每年捐出财产的2.5%,用以济贫和修建清真寺之用。天课原来是教徒自愿捐献,但后来由政府征收,标准和用途也都发生了变化;(五)朝功,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应到麦加朝觐一次。

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为讨伐异教徒而去进行“圣战”,为宣传信仰安拉而牺牲。凡参加圣战的穆斯林,不仅可以分得战利品,而且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堂。《古兰经》中还有若干法律规定,在承认奴隶制的前提下,主张善待奴隶;保护私有财产,但反对放高利贷;允许多妻制;反对血亲复仇,误杀者可偿以赎金,缩小了复仇的范围。这些教义的规定,很容易为广大贫穷的贝都因人所接受,因而也有利于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建立。

麦地那神权国家的形成

610年后,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宣传伊斯兰教。由于他主张信仰一神,反对多神教和偶像崇拜,影响到麦加贵族与富商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以倭马亚族的阿布·苏非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起而反对甚至多次殴打穆罕默德及其信徒,迫使穆罕默德的一些信徒离开麦加,迁往埃塞俄比亚。雅特里布的居民因受麦加商业贵族的盘剥,支持穆罕默德,他们派出代表,邀请穆罕默德前去雅特里布。穆罕默德先派其大批信徒迁去,622年7月16日夜,他本人与少数门徒亦从麦加出奔,这就是著名的“徙志”。后来这一年被定为伊斯兰教历的纪元。雅特里布也被改称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由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伊斯兰教徒称为“迁士”(穆哈吉尔),接受伊斯兰教的麦地那居民则被称为“辅士”

(安沙尔)。

麦地那居民中有不少人长期受到麦加富商和贵族的高利贷盘剥,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对穆罕默德的支持,伊斯兰教也在麦地那迅速传播开来。穆罕默德依靠“迁士”和“辅士”的力量,开始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共同宗教信仰的政教合一的国家。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首领,而且是最高法官和军事统帅。为了打败麦加贵族,穆罕默德曾亲自出征20余次。630年,穆罕默德和麦加贵族达成协议:穆罕默德率军进入麦加城,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是“先知”;穆罕默德则承认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克尔伯古庙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黑陨石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保存下来。这样,也就保留了麦加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利益。此后,麦加成为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中心,麦地那成为阿拉伯国家的首都。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上建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上一章下一章

伊斯兰世界的起源及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