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性的圣火(33)

33.人性的圣火(33)

徐兆寿:所以说宣传的力量是很大的,凭几个故事,人们就可以给全部女子盖棺定论。***不过说到天才夭折一事,古今中外倒是有不少例子。《东周列国志》上说,秦穆公幼女弄玉,自小聪明无比,善于吹笙,无师自通,才貌双全;后与太华山奇才萧史成婚,萧史也是人间极品,精通史藉,善于吹箫。书中说二人乘鹤归去,实则可能二人英年早逝。天才人士与一般人不同,思和志向也自然与常人有异,所以为世所不容,就可能夭亡。西方的拜伦、雪莱、济慈、兰波、卡夫卡,中国当代的海子,都是天才夭亡,令人扼腕叹息。这样的人在人世间是稀有之人,怎么能当成常理呢?

刘达临:说到底,还是女教深入民心的原因。在明朝,还有一种风气也是很可怕的,就是\"处女贞\"。中国古代重视处女贞操、嗜好处女的思想在《周易》中就有表现,如《归妹卦》,到秦汉以后,随着男权思想的逐渐加强,对女子贞节的要求和处女嗜好的心理也进一步被加强。在明代,对女子进行**检查成了时俗,检查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查明女子是否是处女。官方也有负责这项工作的,叫稳婆。民间则大多委托男方的女性亲属或媒婆去办理。

徐兆寿: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个问题。处女可以鉴定,处男怎么鉴定呢?所以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本原问题,即女子天生有处女膜,男子却没有。女子天生有处女膜,是否就意味着女子的贞节观是命定的,是需要强迫的,而男子的贞节观是要靠自己的良心等理性原则去自控?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是否意味着精神上的差异?

刘达临:这是不科学的。十九世纪的英国人玩了一种叫\"浮拉特\"的游戏,就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亲昵以不破坏处女膜为原则,所以以处女膜的好坏来鉴定女子的贞操是不科学的。贞节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时代的产物,男权社会以前没有贞节观,男权社会才使处女膜的地位提高了。

徐兆寿:实际上,各朝各代不仅仅对女子是这样要求的,对男子也有要求。\"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即使在现在,男子也常常为自己是一个童男而骄傲。我上大学时,我们常常开谁的玩笑,说他已经失去了童贞,他就会脸红,骂人,跟人翻脸。这几年可能变了,一些大学生们在一起时,讨论的是谁没有性经验,没有性经验的人会脸红,觉得自己无能。不过,总体上还是以童贞为重。

刘达临:历来对贞节的要求主要是对女子,男子主要是从道义上进行约束的,这说明在男权社会里,女子肯定是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不过,正是在这种极端的贞节观的背景下,明代的一些文人对这种反人性的贞节观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对。冯梦龙编辑有《史》一书,里面主要就是写男女之趣的,对男女之**颇为同和理解。对封建礼教批判最尖锐的代表人物是李贽。李贽公开地提出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否定圣贤的权威,主张男女平等,\"自择佳耦\",还尖锐地揭露程朱理学的虚伪和不合理,从论到行动上都将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礼教,因此被当朝视为异端学说。他的著作甚多,重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他的书在明代被焚毁过两次,但屡禁不绝,仍然风行一时。李贽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货好色\",这都是善的,与此相反的一切则都是恶的。所以,他认为合理的社会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让人能自由地去追求满足这**的社会,因此他把当时那种\"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的社会看作是使人\"大失所\"的社会。李贽对封建卫道士的有力批判惹怒了当朝,在李贽53岁时被罢官,在他76岁时被捕入狱,其罪名为\"专崇释氏,卑侮孔孟\",\"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奸诱妇女,公然宣淫\",最后被迫自杀。

徐兆寿:实际上,李贽在生活中是个禁欲主义者。明清两代的文人为李贽作了十几种传记,只有和他同时代的袁中道谈到过这个问题,说他\"恶近妇人,不置妾婢\"。这大概与他信佛有关。但是,既然他认为人的一切自然的欲念都是善的,他为什么自己又是禁欲者呢?这好像是一个矛盾。另外,在佛教看来,一切欲念都是恶的,都是需要去掉的,但李贽却又肯定这些欲念。这也是矛盾的。从他学说的出点看,实际上他是杨朱学说的倡导者,又有先秦儒家的一些影子,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欲求,然而他自己又\"遁入空门\",实在是一个古怪之人。在李贽的身上,儒释道多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不过总的来说,在当时他的思想已不容易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非常对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非常对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3.人性的圣火(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