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第七章观众的理解和想象(4)
对于表层理解,不少戏剧家往往力求浅白,他们只想把理解的契机交付给内在层次。***其实,这在艺术上是失当的。维迦说,一句巧妙的“双关语”都会引起观众理解的乐趣,可见表层理解也要设法挥观众的主动性,让他们时时作一些判断和概括。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它的每一寸肌肤都应该是有吸引力的,即便是无关宏旨的地方也要对观众产生理解的诱惑。这就像一位小说家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字字句句都能让读者投入,而不能一路疲沓,直到某个关键部位才打起精神。总之,所谓表层理解,要使整个表层都充满了理解因素,成为通向内层理解的毛细血管。表层理解是理解的起点,为了完成理解的审美使命,不应该把起点堵塞。湘剧《琵琶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蔡伯喈上京赶考久未回归,饥寒交迫的蔡公、蔡婆互相扶持着遥望着大路,儿媳赵五娘借米回来,边劝慰边把二老搀扶回去,但就在二老不注意的当口,她自己也偷偷回过脸来向大路望了一眼。乍一看,她这一望,与她刚才劝慰二老不必再望的话语是正恰矛盾的,但观众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一望的含义。她何尝不焦急呢,但她又不能不掩饰自己的焦急,因此,她必须望,又必须偷着望。这一小小的细节,当然属于表层理解的范围,但观众只有把此前的节、赵五娘的性格以及她目前的处境全都概括在一起,“万虑一交”,才会理解这一望,并在这么短促的理解中产生快慰。
对于内层理解,观众需要花费一定的心力。但是,这种心力呈现为“顿悟”式。李渔很反对那种“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李渔:《闲偶寄》卷一。)的理解方法,因为这就违背了戏剧作为一门时间性、过程性的流动艺术的本性。
“顿悟”式的理解,是作品蕴含的理解因素有序深入的结果,是一种水到渠成式的迅捷收获。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排除理解因素的芜杂混乱。思想内涵可以丰盈饱满,但在审美领域必须过滤、沉淀成一种清醇状态。作品的表层可以五光十色,越到内层越要纯净,这才能抵达一个宁静的精神终点。因此,内层理解,是对一层层自扰性因素的排除,是对各种思维离心力的摆脱,是在排除和摆脱之后遇到的当头棒喝。正因为如此,内层理解总带有很大的神秘性。
三想象
审美中的理解与逻辑思维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以想象为枢纽。德国近代美学家让·保罗说:“想象能使理智里的绝对和无限的观念比较亲切地、形象地向生命有限的人类呈现。”(让·保罗:《美学入门》。)与保罗同时代的哲学家谢林干脆把理智和想象的关系提炼成一个命题:“在艺术里,这种理智的形象就是想象。”(谢林:《艺术哲学》。)其实,想象岂止仅仅与理解、理智有关,保罗认为,它也“是其他心理功能的基本精髓”。(让·保罗:《美学入门》。)
在戏剧审美中,想象的最基本任务是充实舞台形象。让·保罗说:“想象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变为完全的整体,使缺陷的世界变为完满的世界;它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让·保罗:《美学入门》。)
歌德认为,剧场感知主要作用于观众的外在感官,眼睛所看到的戏剧场面是有限的,只有让外在感知接通观众的内在感官,他们的印象才会强烈和深刻,而内在感官主要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作用,是在观众脑海里造成整片的印象。整片印象一旦形成,反过来会使外在感官产生错觉(幻觉)。面对片断恰如面对全体,面对缺损恰如面对完满。他借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例指出:
眼睛也许可以称作最清澈的感官,通过它能最容易地传达事物。但是内在的感官比它还更清澈,人们通过语的途径把信息最完善最迅速地传达给内在的感官。语能开花结果,而眼睛所见的东西,则是外在的,对人们并不生那么深刻的影响。莎士比亚完全是诉诸人们内在感官的,通过人们内在的感官幻想力,整个形象世界也就活跃起来,因此就产生了整片的印象。关于这种效果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去解释,似乎就像使我们误认为一切事好像都在我们眼前生的那种错觉那样。(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