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质文化(1)

1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质文化(1)

第一节生产习俗

保安族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早在青海同仁地区生活的时候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一、农业

保安族的农业耕作方式在迁徙前后生了一定的变迁。早先在青海同仁时,保安族所耕田地大多是沿隆务河两岸的川水地,沿山脚下有少量的旱地,用的是乱粪、乱子的粗放型耕作方法。农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胡麻等。山区旱地以轮歇制耕作,生产工具多从外地购置。保安族也同当地其他民族一道,从隆务河上游野雀峡开凿渠道,引水灌溉。但农业生产水平总体上依然很落后,据《同仁县志》载:“四寨子共五庄水地1350段,合10260亩。”不重视田间管理,青苗出土后,只用几根带刺的树枝绑在一块进行松土。田间杂草丛生也不多管,直到野草长高后,才去拔一次草。庄稼收割后也不垒成垛子保存,只是扎成小捆搭在木架上风干保存。作物不分夏秋,每年只种收一次,所以粮食产量很低,亩产只在70斤至90斤。生产工具落后,使用的木犁粗大笨重,木杠是直的,没有弯角;犁铧叶宽尖小,挖沟浅,效率低;碾场使用无棱碌碡;用长皮条打场脱粒。其他农具部分由自己的铁匠打制,铁锨、锄头等大多从循化、河州等地购买。保安人在农业生产中多为自耕农,如租种别人的土地,租佃关系也多是“伙种”,即租种者除去负担籽种外,收获物与土地所有者对半分。农业劳动中的积肥、送肥、下种、灌水、拔草、收割、打碾、砍柴等主要由妇女承担。

保安族定居到今甘肃积石山县后,生产环境有所改变,农作物也有相应的变化。学习和吸收当地汉、回等其他民族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逐渐掌握了调茬种地的耕作方式,并且学习了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重视了选种,并学会了拌种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提高。

耕作技术上的改进,用“豆类、洋芋倒茬法”代替多年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单项作物的旧种法,从而保证了地力的恢复及产量的提高;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在川地种麦、豆,坡地种糜谷,依雨水的多少进行灌溉和拔草;肥料使用厩肥、人粪肥、烧生灰等多种肥料;重视选种并学会了拌种,如麦种用清油拌,洋芋用炕洞灰拌。

他们还改善了农具,把“二牛抬杠”由直木杠改成曲木杠,杠的长度比过去短了三四尺,用“阶州铧”“百草铧”代替了“小尖铧”。这些工具比较轻巧省力,入土面积大,易于松土,且耕地深度一般可达五寸左右;用曲柄形铁铲和锄头代替直柄长方形铁铲进行锄草;碾场使用的碌碡,由原来无棱的逐渐改用凿有八棱和十二棱的;原先打场脱粒用的长皮条改为连枷,既顺手又省力。1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镰刀、榔头、斧头、锄头、耱子、连枷等。

与此同时,保安族人民还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展。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主要有大白麦、兰麦、佛手麦、大麦、青稞、荞麦、蚕豆、大白豆、胡麻、糜子、大黄荞、“深眼窝”和“牛头”洋芋、“红洋芋”等。在一些川水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开始种植蔬菜、瓜果等。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菠菜、菜瓜、辣椒、韭菜、莲花菜、豆角、胡萝卜、葱、蒜等;果类有冬果梨、核桃、杏、李等,这些农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保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二、手工业

手工业是保安族依附于农业的重要副业,也在保安族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手工业主要是金属加工业,有刀子匠、锁子匠、剪子匠、铜匠、银匠等,多以家庭手工业的形式进行。而其中的制刀业不仅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今保安腰刀形成一种刀具品牌,作为保安族优秀的传统工艺品而闻名遐迩。

居住于青海同仁地区时,保安族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刀具、战马铁掌、马嚼等军用品,还制作铁勺、铁盆、菜刀、剪子、锥子、铲子、锄头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特别是制刀业有了一定展。迁徙到甘肃积石山后,由于人多地少,为生活所迫,大批保安人纷纷加入打刀的行列,以便从周边各族群众中换取他们需要的农牧产品,冶铁业有了很快的展。据《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今积石山县刘集乡的高李村共有110户,其中有铁匠44户60人,占总户数的40%,1949年后,该村男子几乎全部为铁匠。保安族冶铁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种,半年打铁,农忙务农,农闲打铁。少数人脱离农业生产到外地专门经营冶铁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质文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