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质文化(3)

15.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质文化(3)

中原客主要是指来往于北京、天津、广州、汉口、上海等地的经营者,货物主要有珍珠、古玩、刀子、布匹、珊瑚、铝制品、药材及日用品。***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做生意的有甘河滩的马明贤,大墩村的马忠、马毅,高李村的马德禄、马正武等。其中马明贤、李家村的马世龙、马伊海亚,高李村的马德龙,大墩村的马忠、马毅,甘河滩上庄窠的马三哥、马尕老三、马铭骥的代理商陶家村的陶福山等还曾去日本经商,出售从国内带去的商品,返回时从日本带回珊瑚在藏区销售。

鞑子客主要是指从河州采购牧区日用品,返运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蒙古族牧区交易的商人,故称“鞑子客”。他们的本钱比较少,一般只有二三百银圆,最多超不过一千银圆。商品大都用驮畜运,人都步行,非常辛苦。主要贩运刀子、羊毛剪子、针线、茶叶、珊瑚、铜勺子、铜酥油灯等,换回羊只、羊毛、羊羔皮、麝香等在本地销售。据马世仁《在“田野”中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调查,“鞑子客”的路线和站口是:骑马走第一站古山驿,第二站民和,第三站乐都,第四站平安,第五站西宁,第六站湟中(塔尔寺),第七站上五庄(湟源县),第八站(水峡)三角城(共和),第九站、第十站倒淌河,第十一站向西北走茶卡路口分路,一路向海西州到柴达木,走十四站,到达“鞑子”地方。据调查显示,当时今刘集乡高李村的“鞑子客”有28人,尕李家有12人,今大河家镇甘河滩有32人,梅坡约有13人,大墩6人,今柳沟乡尕集斜套有13人。“鞑子客”和“松潘客”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后,才到更远、更艰险的西藏和印度经商,成为“藏客”或“印度客”。

保安族“藏客”“印度客”“松潘客”“鞑子客”“中原客”“短脚客”等商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封建军阀、地主、官僚、宗教上层统治的夹缝中,在交通和运输条件非常落后的时代,走南闯北,有的还跨出国门,成功地进行商贸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们不仅赚了钱,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带来了外面的信息和思想,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也对促进保安族和聚居地的商贸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副业

除了以上生产活动外,保安族还有一些副业活动,主要包括采集、狩猎、畜牧与饲养。

在保安族居住的积石山附近,生长着许多野生的可以食用的植物,像类似于榛子的毛核桃、野韭菜、蕨菜等,每到成熟的季节,保安族群众就会到山里采集这些野生植物,其中的野蕨菜还销往外地。而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保安族小孩们会成群结队地到河滩、山沟里去采集一种叫野葡萄的野生山果,同时在村庄附近还可以采集到野草莓。

保安族也十分喜欢打猎。以前在积石山上有很多野生动物,保安人自己制作猎枪上山打猎。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讲究宰动物的时候必须念“比斯敏俩黑勒赫玛宁勒黑米”(即“太思米”,意为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但在山上难以做到用刀宰动物,所以,猎人在扣动扳机的时候口念经文。这样,万一来不及刀宰的猎物,他们认为也是可以吃的。同时,还讲究猎人狩猎的时候必须沐浴全身,认为如果身子不洁,打的动物就不能吃。

历史上保安族喜欢养鹰,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好鹰的年轻人上山或在旷野里放鹰。保安族有一句俗语:“看了鹰抓兔,庄稼、买卖没心做。”可见放鹰抓兔、抓野鸡副业的兴盛。1

第二节饮食习俗

保安族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豆类、荞麦、土豆、甜菜和油料等。保安人日常饮食以小麦为主,兼食土豆、玉米、豆类、大麦、青稞等。

保安族日常食品有米有面,大多数较偏重面食,做法与北方其他民族相似。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炕锅馍馍、臊子面、馓子、汤面条、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散饭(在开水锅内撒面粉搅成糊状,稠的就是搅团,稀的是散饭)等。许多杂粮如玉米也多磨成面后食用,其中特有的食品散饭和搅团,就是用杂粮面制成的。此外,也食用豆类、玉米、土豆、荞麦、青稞、牛羊肉、奶、禽蛋和鱼类等,小米多用来做成稀饭。旧时到了冬季还要做一些杂粮炒面,如今已不多见。旧时蔬菜甚少,仅吃土豆、莲花菜、白菜、韭菜等几种,现在青菜、豆角、黄瓜、西红柿、番瓜等各种蔬菜都已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保安人嗜爱酸辣,每餐不离老醋(或浆水)及油泼辣子。这在“花儿”中有所反映:“三打麻线一骨朵蒜,辣辣地吃一碗搅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第二章保安族的物质文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