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保安族概况(3)

3.第一章保安族概况(3)

二是色目人说。***保安族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从13世纪起与蒙古、藏、回、土等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其主要根据是:先,从宗教信仰看,元初驻扎在今青海同仁地区的西域亲军,包括被征调的青壮年男子、被俘的妇孺、随军的工匠、商人等都信仰伊斯兰教;其次,从经济方面看,保安族善于经商,这与当年信仰伊教兰教的色目人中的经商传统有关,而保安族人民所擅长的打刀工艺,与元朝蒙古军的西域回回工匠也有很大的关系;再次,从体质看,保安族体格健壮,多胡须,性格强悍,与色目人相似;然后,从饮食习俗看,保安族精于制作的油香、馓子、凉面等面食正是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最后,现代人类遗传学对保安族的体质特征、血型、dna的研究成果表明,保安族来源于中亚细亚,与回族、东乡族、北方汉族的遗传基因接近,这从科技层面证明了保安族的族源为:保安族先民的主体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不同时期迁入保安地方的回族、土族、撒拉族、汉族和当地藏族等不断交流、互动、联姻、融合,至明代形成了保安族。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保安族族源的各种观点,按本民族意愿和所能接受的观点,作者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古、藏、土等各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保安族的族源。总体上,可以将保安族的族源归结为“一主多元”型,“一主”即保安族先民的主体是来自中亚细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多元”即这些驻扎在隆务河畔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先民,在长期的戍边生活中,与不同时期迁入保安地方的回、土、撒拉、汉、藏等民族不断交流、互动、联姻、融合,形成了保安人的多元复合文化特征。

第二节人口状况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保安族的人口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明末清初,保安族展很快,达1000多户,“由土千户进行直接管理”。到清雍正年间,保安堡已有“番”“回”商贾100余家,“保安四屯居民共约千户以上”。村寨相连,各族自成街坊,人来人往,已经呈现出相当繁荣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人口普查况如下:

1949年,甘肃全省保安族人口为4356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甘肃省保安族人口为4949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甘肃省有保安族5055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保安族人口9027人,甘肃省保安族人口8322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人口8017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保安族人口为12212人,甘肃省为11069人,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90。6%,占甘肃省总人口的0。05%,占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的0。6%,其中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人口10564人。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年均递增21。99%。人口密度也逐年增加,已由1950年的91人/平方公里上升到1988年的202人/平方公里。而且各乡镇人口密度差别较大,大河家镇的人口密度仅次于癿藏乡,远远高于积石山县的平均水平。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保安族总人口为1。65万人,其中男性0。84万人,女性0。81万人,性别比为104。04%。与10年前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保安族人口增加了0。48万人,增长率为41。27%,年均增长3。34%。保安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共有1。52万人,占保安族总人口的91。91%。另外,保安族人口只有在青海和新疆超过了500人,其余地区均不足30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章保安族概况(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