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章保安族概况(4)

4.第一章保安族概况(4)

在保安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4。40%;乡村人口1。41万人,占总人口的85。60%。从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看,2000年统计数据少年儿童人口(14岁以下)的比例为33。71%,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为61。43%,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4。86%。与1990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了3。43个百分点,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分别增加了2。08和1。35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0。06万人,文盲率下降了12。87%。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劳动力人口为0。95万人,其中从业人口为0。94万人,失业人口0。01万人,劳动参与率为86。58%,就业率为85。84%,失业率为0。84%。从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84。26%,从事第二产业的占2。8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2。87%。

从职业看,2000年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的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率为7。77%,从事城市体力劳动的比率为7。34%,从事农村体力劳动的比率为84。89%。具体来说,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从业人口比率的1。17%,技术人员占3。51%,办事员占3。09%,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83%,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作的比率为3。19%,从事农林牧渔工作的占84。89%,从事其他工作的比率为0。32%。在保安族15岁及以上人口中,已婚比例为82。01%,初婚比例为69。50%,再婚比例为6。30%,离婚比率为1。64%,丧偶比例为4。57%。1

从整体上看,积石山县的人口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356人攀升至1。65万人,增长了两倍多。人口的过快增长,引了一系列制约保安族展的问题。就绝对数量而,保安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是人口较少的民族,然而,保安族聚居地的土地面积是基本固定和有限的,迅速膨胀的人口导致了人均耕地的持续减少,而且目前的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也有待提高,这类问题都制约着保安族的进一步展和进步。

第三节历史沿革

历史上,保安族生活的积石山,在夏朝时属于雍州,商朝和周朝时属于羌、戎等族管辖,战国末期时并入秦国版图。秦汉两代均实行郡县制,积石山地区曾先后隶属于陇西郡、金城郡的袍罕县和河关县。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在此地设陇西郡,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隶属于金城郡袍罕县,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现在大河家镇的康吊村设置河关县,属金城郡管辖。自唐代起,陇右地区开始启用河州地名,虽经过历代不同民族的统治,行政区划屡有更迭,但积石山境始终归河州管辖。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设置河州,下辖袍罕,积石山属于袍罕。金朝天会九年(1131年),金兵进入陇右地区,攻取熙、河、兰等州,河州受金朝统治。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河州被改为河州路,隶属于宣政院。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河州卫,受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管辖。清朝初期,积石山属临洮府河州管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明代里甲制被废除,改设会社制,积石山境属西乡二十九会中的第十八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设循化厅。

保安族自离开其原先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地区定居积石山大河家等地,至今已150多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保安族举族迁至积石山定居的足迹。

明末清初,保安地区仍归河州管辖,保安堡驻有清兵,招募当地撒拉族、土族、藏族、保安族充当兵丁。

乾隆年间保安地区增设营制,改属循化厅,改都指挥为都司。此后,展为不断有内地兵丁驻防的永久性驻地。虽然隶属关系多次变动,但大体保持了较完整的行政建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一章保安族概况(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