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5)

3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5)

保安族民间文学的展从内容上看还突出地表现在“花儿”的展上。从“花儿”产生的时间上来看,研究者认为保安族的“花儿”大约在元朝末年的动乱时期,回族商人、脚夫以及士兵将其带入同仁地区,在那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保安族大量地创作“花儿”应当是清末迁居到大河家以后的事。1从创作的主体来看,当时回族、东乡族和撒拉族是最受尊重的民族,他们人数多,聚居的地区广泛,是“花儿”的主要创作者;从创作的内容来看,“花儿”原本是一种民间歌,描写了爱生活的进程和感受,从赞美、追求、热恋、变、别离、重逢、训诫等方面歌唱,其中有许多都成为“花儿”的精品。后来的“花儿”逐步涉及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内容,先反映的是清代末年陕、甘两省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各族人民反清起义时群众的思想感,近几十年的“花儿”反映最多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政治生活。在古代,虽然“花儿”是以歌为主,但它毕竟根植于生活当中,或多或少会曲折地反映一些政治生活的内容,只是由于口头文学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有些社会生活内容的歌词,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消失或遗失了过去时代的特征。

(二)保安族民间文学的研究

对保安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对民间文学的收集,到60年代中期初步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重新展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郝苏民主编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集》,收集了保安族民间故事11篇。1989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陈庆浩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集·甘肃民间故事集》,收集了保安族民间故事4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收集了保安族民间故事7篇。

改革开放以来,保安族的书面文学创作步入了繁荣展时期。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保安族部分是保安族文学的雏形。199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勋的《保安族文学》,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保安族文学展的历史脉络,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阐述了保安族文学的展历史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该书的出版结束了中国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学史的局面,填补了保安族文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1999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郝苏民主编的《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保安族物质、社会与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真实的描写,是一部具有实证性和个案性的人类学著作。200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行的马少青编著的《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结束了保安族文学史上没有花儿集的历史。

二、保安族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

(一)神话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是人们在生产力低下,原始思维占社会主导思想的背景下,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产力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保安族神话的形成与展,与其先民文化及其后期与周边民族的文化融合有关。从保安族的形成时间来说,最早从元代开始,即蒙古军占据河州以后逐渐聚集、融合,到明代中期形成。按照文学展的一般规律来说,这个时期已经不是产生神话的时代,但是从保安族的族源来说,却是由来自西域的色目回回人和本地区的各民族成员融合而成的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展,在逐渐形成新的保安族共同体过程中,聚合融进的新成员把他们从先民中听来学来的神话故事,根据自身条件,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共同体使用的语,借助想象和幻想或改编,或补充,或模拟创作为新的故事,作为内部团结,联系感,展壮大民族的精神武器。

虽然保安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原生民族,其生活的年代不是原始时代出于对大自然的各种幻想、畏惧进而崇拜禁忌,但作为一个民族,它却补充了人类关于开天辟地、洪荒岁月的种种思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2.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