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2)

3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2)

从前面关于保安族族源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保安族大约是在元朝末年经过动乱,到明朝中叶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当时的青海同仁一带是藏族居住区,并不是“花儿”盛传区。由于同仁在地域上属于汉、藏地区的接合部,回族中的商人、脚夫以及士兵把“花儿”带到同仁地区,在那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保安族中较广泛地传唱并产生适合他们的审美要求的“花儿”。但是,保安族中大量创作“花儿”应当是清末迁居到大河家以后的事。我们从保安族“花儿”中可以领略到藏族民歌与“花儿”融合的现象。

“花儿”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保安族的“花儿”属河州型“花儿”。河州“花儿”是产生和流传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广大农业区的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歌谣。随着这些地区的人口流动,“花儿”也广泛地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广大西北地区。生活在这里的汉、回、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土、藏等各族群众,喜欢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保安族所在的积石山自治县形成了许多“花儿”会,有位于安集乡与胡林家乡交界处的五眼泉“花儿”会,寨子沟乡东平寺“花儿”会,刘集乡盖新坪“花儿”会等,自治县政府每年在盖新坪、积石民俗村举办“花儿”大赛。“花儿”的整理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石山自治县成立之初,文化馆油印了内部资料本《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民歌集成》,2001年由董克义主编出版了《积石山爱“花儿”精选2000》。保安族“花儿”所属的河州“花儿”,主要以河州方演唱,其格式奇特,句型、旋律简短固定,主要表达爱内容。它有四句体、三句体、两句体,形成“花儿”圈。人们称其为大西北民族歌。其音调高昂、辽阔、苍凉、婉转,十分动听。

在所有积石山的“花儿”唱词中,有的反映并展示着保安族的历史和展轨迹,有的反映并展示着保安族居住地的风貌和民俗,有的反映着保安族的社会生活和爱生活等。可见,保安族的“花儿”具有印证民族展的历史的史诗性质。因此,马少青先生在《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中将“花儿”称做是保安族的“百科全书”。“花儿”在抒感上的浓烈性,具体表现为感的真挚、方式的直露,对此,西北民族大学郗慧民教授在《西北花儿学》中曾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说:“似乎整个爱生活都是在一种极其险恶的势下进行的,面对着深刻而尖锐的矛盾,充满激地和不顾一切地去爱、去思念,充分体现出生活在西北高原的少数民族的共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它是一种雄奇、剽悍、粗犷和带有悲壮气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在西北高原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政治形势和文化传统的汤水里浸泡出来的,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也就反映了这样的社会面貌。”1可见,保安族的“花儿”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感,它们总表现得那么大胆、直截了当和撼人心魄。他们在抒感的浓烈性,主要表现在感的真挚、方式的直露、格调的粗犷、气势的宏大和色彩的浓烈。所以说保安族人们扯着嗓子喊出的“花儿”,是内心的坦露和真的表白。

保安族花儿属临夏“花儿”,亦称河州“花儿”,是保安族民歌的主要形式,在保安族民间文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保安族人人爱唱“花儿”,他们往往是触景生,即兴编词,随口而唱。通过精练的语词、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也常被青年男女在倾吐爱时采用。

保安族“花儿”的基本形式是四句,前两句为比兴,也称引向、陪衬句,后两句为本义。其中一三句结构相同,每句三顿或四顿;二四句结构一致,每句三顿。四句工花儿的特点是单句单字尾。至于单句、双句的字数、停顿数,则因歌手的语驾驭能力、文化修养、演唱技巧不同而有所差异。

保安族传统“花儿”的主要内容多为反抗压迫、歌颂爱,尤以歌数量多,艺术性更强。保安族人唱花儿有个规矩,即只能在山中、野外唱,不准在家里或村里唱,更不许在长辈面前唱。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