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3)

40.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3)

2。***宴席曲。保安族的歌谣中,有名的还有宴席曲。宴席曲是河湟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婚庆宴席场中演唱的一种民歌2,也是保安族说唱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保安族的宴席曲融汇吸收了各族人民在婚庆宴席场中演唱的精华,集歌舞说唱为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从结婚宴席上吟唱的婚礼小调衍变而来,不同于“花儿”,“花儿”一般被称为“野曲”,而宴席曲一般被称为“家歌”。

保安族宴席曲吸收融汇了河湟地区回族宴席曲的精髓,集歌舞说唱为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反映一般家庭生活的,有反映婚姻恋的,也有反映生产场景的。其中《大马上备的是好鞍子》是一在保安族婚宴上赞美新郎的小调,由前来道喜的年轻小伙子单独表演。它通过流畅、连贯、紧凑的词句道出客人们对新郎相貌、气质等诸多方面的欣赏。

(1)宴席曲的产生。宴席曲的产生除受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外,还有比较深厚的文学传统源流,其年代尚无定论。马克勋编著的《保安族文学》认为宴席曲是一种产生于宋末元初的少数民族民间“散曲”,它同元曲流行的时代和回族的形成历史基本上是一致的。回族形成的时代正是词和元曲兴盛的时期,当时的民歌对词、曲的产生和展影响十分重大。1早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大交流中已有许多少数民族民歌传入中原,并很快与中原民歌合流,成为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后来这种民歌传入宫廷,主要用于宴饮间的歌舞,故称“宴乐”。宋末明初,各种民间曲调和部分外来民族的乐曲,逐渐形成一种崭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由于散曲是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产生成长起来的,因此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再加上当时民族杂居区社会生活的影响,它必然吸收不同民族的曲调和声腔,这就构成了散曲不同于诗歌的特色。明代,民间文学得到了繁荣展,民间产生了大量的民谣和歌曲,在城乡人民口头广泛流传,形成了民歌兴盛的局面。在当时统治阶级的正统文学一般表现为内容贫乏、面临严重危机的况下,民歌的新鲜活泼引起了文人的重视。明代的民歌,大致分为传统的民间歌谣和当时新兴的民间“俗曲”两部分。

宴席曲在临夏地区成为几个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喜庆仪式曲,与回族的经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明代中期,社会经济有了比较迅速的展,手工业、商业空前达,这给善经商而大分散小聚集的回族商贩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同时从元代留居河州的先民和戍边军士中就有传承的西域民间歌舞在一部分人中得到保留,在“宴席场”三天无大小的宽容场合,他们载歌载舞,创造热闹高兴的氛围,从而使之成为宴席场的喜庆活动仪式保留至今。宴席曲的曲调、歌词、舞蹈动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带有先民原来的文化影响,不仅是回族婚嫁喜庆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活动,而且还是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民族的娱乐活动。

保安族宴席曲的内容有庆贺喜事的赞歌、倾诉社会生活的苦歌和欢歌,还有讽趣兼备的贬歌。赞歌是宴席曲的主曲,是在保安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晚上,邻里亲友和村上的青年们同唱把式前来祝贺时唱的,它由门曲和院曲两大部分组成,一般进门前先唱门曲,到院内,燃起篝火,大家围成圆圈,边喝茶边唱起夸赞曲,进而赞至父母、兄嫂和亲友。有名的保安族宴席曲有《恭喜曲》《十劝人心》《没奈何》《出嫁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出嫁歌》:

啊!我的父母哟!

从今日起我在人家的门上活尘土式的人哩,

我祝愿你们活得舒服,

每晚睡个好瞌睡!

感谢你们对我一生的抚育和操心,

从今日起,放下了你们的一片心。

你们受了人家的白银子,

受了人家的肉份子,

卸下了对女儿的重担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0.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间文化(13)

%